桥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电气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说到培养工程师,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院的年轻人?有经验的高级工?还是那些国家颁布的教育培训计划?美国第一座桥梁主题博物馆的执行总监理查德·迪翁(R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5 04:18:47

说到培养工程师,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院的年轻人?有经验的高级工?还是那些国家颁布的教育培训计划?美国第一座桥梁主题博物馆的执行总监理查德·迪翁(Richard Dion)认为,桥梁工程师的培训时间应该从童年开始,理想的模型应该是成群出现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长期保证合格工程师批量生产的机制?传承工程师精神,启迪下一代成为优秀工程师?让我们听听理查德的想法。

兴趣启蒙

理查德认为,当孩子突然有了成为工程师的想法时,他一定有过自己做的经历,或者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影响。理查德受到父亲的影响,童年时他和父亲多次翻修家庭谷仓。这点燃了他对工程的浓厚兴趣。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有机会参与实践。这个时候,政府、相关机构、整个行业应该相互配合,引导这些孩子实现成为优秀工程师的抱负。这种引导要从最初的“灵感工具箱”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建筑材料的难度和多样性。简单的桥牌知识可以通过类比、漫画、讲故事等方式灌输给他们。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对造桥或者建筑很感兴趣,哪怕最后会弄得一塌糊涂,满地都是小木块、小桥塔、小横梁。家长不用担心这个。Ricard告诉你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技能强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觉得自己可以克服建造小楼的各种“困难”。这时候要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保持孩子的兴趣热度。比如在游乐园、广场,可以建议孩子从一个地方穿越到另一个地方,自己解决穿越的困难。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设置小障碍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激发和维持长期的兴趣。理查德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一起在家里做了一座桥:他们用纸板和50个回形针做了一座吊桥。通过这座桥,理查德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桥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的“使命”是什么。

当孩子从儿童变成青少年时,词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孩子通过词汇可以比成人更快地理解一些概念和知识。通过分享桥墩、缆索、主梁、承重等这些词语,可以加强孩子在现实中的理解。通过这种不断的重复,这些术语可以根植于孩子的长期记忆中。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要素也很关键,可以在家练习。比如用吹风机或者摇桌子来观察小桥的反应,帮助孩子理解扭矩的概念。我们无处不在的手机、录像机都可以加入练习,帮助孩子理解各种机械反应。同时,理查德建议可以举办一场全球性的比赛,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用意大利面条、小木烤串和棒棒糖棒做成的最强桥牌。举办这个小比赛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社会保障

桥梁工程师是众多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需要在施工现场待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有效控制每一步的工种。而且培养一个能驾驭结构和美学的优秀桥梁工程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资源的涌入。比如,一座桥在百年的存在期间,可以培养五六代年轻工程师,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政府和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桥梁工程师,企业也应该在路桥建设和维护中的规划设计观察和参与活动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这种文化产品要尽可能覆盖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的需求。这是建立和延续企业品牌的好机会,也是未来吸引优秀工程师的绝佳方式。

Ricard建议,大企业应该带头,在学术机构的协助下,开展有计划的科普活动。不是粗略的纯知识科普,而是半职业的培养模式。穿上工作服,戴上头盔,去现场看看,体验一下,和一个成熟的团队一起工作,哪怕只是一座简易的斜拉桥,一条临时的栈道。从搭积木、修谷仓,到理解复杂的模型结构,再到简单的物理操作,这是一种最接近真实日常操作的练习。其目的是巩固最初的兴趣,更容易进入这个行业,并在未来保持较高的热情。2018年,《桥》杂志国际部举办了主题为“亚太欧洲智能结构”的国际暑期学校,其中一位美国小朋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来中国的感受时,他的回答中规中矩,举止自然。但当我们向他介绍即将到来的技术参观,包括轨道减振装置、无人机、无人船监控等项目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面部表情的夸张变化,眼神闪烁,坐姿前倾,对话节奏加快,仿佛进入了一个自己特别熟悉和喜爱的领域。从内到外,他都充满了兴奋,这让我们印象深刻。

易常吉老师

反观中国,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很高,高中理科生的数学和物理水平已经完全超过了西方大学的很多大一新生。但我也注意到,中国的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接触到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但是,如果他们不熟悉青春期的过程,就很难保证长期的兴趣。学生面对这种爆炸式的专业课会措手不及,知识技能量大而实践相对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对行业的热爱。

基础美学和力学的实践教育应该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完成,因为相当比例的孩子会在高中预备阶段直接进入生产或技术部门,即所谓的“蓝领”。但是,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蓝领也是工程师。在笔者看来,蓝领和白领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日常工作场所的舒适度不同。他们也是西方中产阶级的主力军,蓝领群体也是一群经过工业系统严格训练的经营者,与中国早些年的农民工有着本质的区别。

说了这么多,笔者谈的无非是营造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文化。本文两位作者有着多年的国际交流经验,读过《德国企业文化导论》,探讨和分析了英国、德国、瑞士的民族企业发展史,与当地人探讨了他们的企业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奥秘,也探讨了民族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等宏大命题。我们的观察是,除了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工业文明的演变,就像我们的儒家文化一样,已经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可惜我们国家没有这几个世纪痛苦漫长的工业文明的积累,由此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在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成就的同时,难道不应该也思考一下未竟的事业吗?在桥梁基础设施领域,传播强国应有的工业文明是《桥梁》杂志的使命之一。欧洲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正在不远处延续着自己的传奇。专注和严谨是农业文明中很少提及的文化概念,但在那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它们已经充分渗透到了工业和学术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对话中,我们寻找的是工业文明留下的遗产。技术创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的土壤。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全世界都在进行的关于人才培养、人才孕育与培养、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博弈。很多国家已经出局,中国是一个饱受人才流失之苦的“进入者”。

标签

这是一个美国人眼中培养桥梁工程师的理想道路。个人、家庭、社会都是这条道路的重要参与者,正所谓“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感谢Ricard与我们分享这些经验。文末有桥梁主题博物馆简介。欢迎阅读。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工业文明积累、行为科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没有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思考、调查、采访而写成的论文?我们杂志愿意免费包装出版,这也是以后线下活动的主题。中国要实现企业回报社会,收获无形资产的回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员工福祉、工程师培训、回馈社会,都是新时代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主题。要始终提高软实力,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个人、每个群体的工作,把青年群体当做潜在的工程师,为他们创造学习的环境。相信优秀的桥梁工程师群体会不断涌现!杂志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个事业值得为之奋斗!

桥梁主题博物馆介绍

www.bridgemuseum.org

美国加州的桥梁主题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桥梁结构和概念为主题的博物馆。这是一家总部设在加州的慈善机构。它的使命是激励未来的桥梁建设者看到一个联系更紧密、两极分化更少的社会。

该博物馆的顾问委员会包括美国前交通部长诺曼·峰田(Norman Mineta)和五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德纳德·布林(Thenard Bryn)博士。来自奥雅纳、桑顿·托马塞蒂、索尼、Fileboard和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将在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东段新桥旁的加州奥克兰举办为期6个月的“概念验证”展览。70平方米的展区包含丰富的信息和互动展品。主要受众是6-18岁的青少年,包括桥牌业余爱好者。

在结构方面,将进行环境、材料、创意等主题的讲座,让参观者了解大桥的大致面积和整体规模。广泛的材料和创新将成为桥梁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术机构愿意向桥梁博物馆提供档案合作,包括瑞士地方当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Foss桥梁论坛等。

展览最初的想法是测试意愿、知识和实践,促进我们对不了解的事物可以或应该有的对话和共情。目标是帮助人们对生成充满热情,并通过辩论用对话技巧武装自己。

他们的口号是“彼岸无止境的学习,但你可以轻手轻脚地到达很远的地方”——博物馆承诺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集硬知识和软知识于一体的文化机构,让人们对这个由理性和逻辑主导的领域产生共鸣。奥克兰只是一个发源地,大桥博物馆希望自己的规模能够扩大,也希望能够扩展到美国其他城市,甚至海外地区,从而更好地与地方和地区当局产生主要学科的共鸣和社会凝聚力。

编纂 / 《桥梁》杂志社国际部 陈业恺 赵帝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