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规模也叫“投资规模”。国家为形成新的固定资产而支出的资金总额。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所有设计能力或利益。如工业企业总生产能力、铁路公路总长度等。1981年
建设规模也叫“投资规模”。国家为形成新的固定资产而支出的资金总额。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所有设计能力或利益。如工业企业总生产能力、铁路公路总长度等。1981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管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的若干规定》。
其主要内容是:
(一)任何基本建设,不论资金来源如何,都要在批准的基本建设规模内,由各级计委综合平衡后,纳入各级基本建设计划;
(2)国家建设总规模由国务院确定。各省、市、自治区的建设规模,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财政平衡的可能拟定,报国家计委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是土地开发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术语,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甚至一些专业工作者也经常会感到困惑。更常见的是,很多人怕麻烦和尴尬,干脆不区分,混为一谈。
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和必然联系。规模是指在一定规划期内,如5年、10年或15年的规划期内,对某一规划区土地利用指标总和的期望。规划区可以是一个镇、一个县或一个市。指标是指土地利用规模的逐年或逐项分解计划。
是土地规划的比例尺,在规划图上显示,指标是用地计划,在附表上显示。没有总体规模,就没有分解计划,没有年度计划的实施,也就没有总体规模的实现。
土地管理的核心是规划管理和计划管理,即控制规模,用好指标。
同样,土地开发的关键是调整规模,找指标。
有三种调整比例的机会:
一、赶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年、15年修订一次,从现在开始纳入国土空规划。
第二,定期评估和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如中央批准的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开发地区,每年都定期评估优化,其他地方一般五年评估一次,也叫中期评估。
三是符合省级以上重点项目条件的临时性项目法规。
寻找指标的途径包括:
年度新增指标、本部存留的年度新增指标戴帽(重点项目等)、存量改造、增减挂钩、批而未建建设用地空间置换(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建)、灾后重建特批指标、乡村振兴留存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