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下降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民政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为763.6万。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
结婚率下降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
民政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为763.6万。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之后,结婚登记数量第二次跌破800万对大关。媒体统计显示,这一数字创下自1986年以来的新低。
近年来,登记结婚的人数持续下降。笔者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人口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0-1989年中国出生人口为2.23亿,1990-1999年为2.1亿,2000-2009年为1.63亿,整体呈下降趋势。
其次,适婚人口男性多于女性。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
三是初婚年龄推迟。近日,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发布的2021年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初婚平均年龄普遍延迟。比如2021年,安徽省平均初婚年龄男性31.89岁,女性30.73岁。数据显示,2008年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提高,从当初的26岁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0多岁。
第四是房价、彩礼等经济因素。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虽然有些年轻人可以接受租房结婚,但是大城市房租价格也高,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买房结婚。一些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子,只能选择推迟结婚。在一些农村地区,高额彩礼也导致许多年轻男子无法结婚。而且,越是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彩礼越高。
第五,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结婚生子的意愿自然会降低。
此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登记婚姻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与父辈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单身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选择。“30多岁还没结婚”在年轻人中已经司空见惯。
2013年中国结婚登记数量达到1346.93万对,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结婚登记数量已经连续8年下降。从结婚率来看,2013年我国结婚率为9.9‰,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结婚率降至5.4‰,也是连续8年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结婚率下降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OECD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19年,日本结婚率从6.4‰下降到4.8‰,韩国从8.7‰下降到4.7‰,美国从8.9‰下降到6.1‰。
《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按照每五年分组的人数,2020年30-34岁人口为12415万人,25-29岁人口为9185万人,20-24岁人口为7494万人。由于进入结婚年龄的人数正在下降,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登记结婚的人数仍将下降。
婚姻是人生大事,与生育问题息息相关。结婚率下降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五年下降。这背后的原因与婚姻登记数量的持续下降密不可分。
面对结婚和生育数量的下降,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子,包括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住房成本。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适龄人群结婚成家。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何亚夫
编辑 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