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是什么朝代 刘宋为什么被称为禽兽王朝

刘宋是什么朝代“唐”和“宋”这两个字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与精华,更是达到了闾巷皆知,雅俗共赏的地步。而“唐宋元明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03:45:18

刘宋是什么朝代

“唐”和“宋”这两个字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与精华,更是达到了闾巷皆知,雅俗共赏的地步。而“唐宋元明清”,我想这更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

不论是金庸先生笔下宋元之交,镇守襄阳的侠之大者郭靖郭大侠;

还是演义中元明之际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似诸葛的刘基刘伯温;

亦或是历史上明清易代,打开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

这些时代的宠儿,将改朝换代的铁血与惨烈,沁染上一层明丽的光晕,使其上面的血色,看上去不会那么的扎眼。

姑且不论是时势造就的英雄,还是英雄铸就了时势,这些枭雄英豪们的存在,使得我们记住了那段金戈铁马,兵燹频仍的历史。

记住了南下荆楚、剑指东南的蒙古铁骑的锋锐,

记住了死战不退、保家卫国的宋朝虎贲的慷慨悲歌,

记住了元末追亡逐北、一往无前的汉家骁勇,

记住了枕戈待旦、气吞万里的辽东铁骑,

记住了夕阳烽火、飘摇风雨的北苑煤山……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我们能记住这么多激昂与苦难的时代,这么多历史更迭的瞬间。

但粗略一想,你是否能想起晚唐时暮气沉沉的唐军与新崛起的宋朝军队有着怎样的可歌可泣与经典战役呢?

况且,开国之战或是惨烈万分,让人不忍卒读;或是狂飙突进,依借秋风扫落叶之势一土中原。

其都是值得大书特书,在青史中占据立足之地的。

那么唐宋之战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不了解历史的人应该大概也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貌似应该是宋朝灭掉了唐朝吧?毕竟“唐宋元明清”都是后一个朝代灭亡掉前一个朝代,文章的题目是不是写错了呢?

对历史更熟识的朋友可能更会指出,唐朝和宋朝之间还间隔着五代十国呢,五代十国虽然短暂,但也有着50多年的历史呀,宋朝开国的太祖皇帝一出生就是五代时期,从来就没生活在过唐王朝吧。

因此就像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总有仁人志士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来集结义军,而宋朝的农民起义虽然风起云涌,接连不绝,但是似乎很少有打着“反宋复唐”的旗号来起义的一样,毕竟唐宋之间没有直接的战争关系与利害冲突。

那么,难道题目“唐灭宋之战”中的“唐”指的不是“李唐王朝”,而是五代时期的“后唐”?

可是,五代时期五个朝代的顺序是“梁唐晋汉周”呀,“后唐”是被民族罪人“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替代的啊,也没有“宋”的关系啊。

或是“唐”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中的“南唐”吧。

也就是那个写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南唐后主李煜所统治的国家?可是历史上明明记载的是,宋灭亡南唐,也不是“唐灭宋”呀。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继后梁之后的正统王朝,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最大的王朝。

或许是从头就想错了,“宋”指的不是“赵宋王朝”,而是历史上其他的宋国。

历史上除了“南宋”、“北宋”之外,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代晋称制的“刘宋”了。

“刘宋”也有着近六十年的国祚,疆域面积也为定都建康(今南京)的江左六朝中最为大者。但是无论是从“刘宋”往前的魏晋,还是从“刘宋”开启的南朝“宋齐梁陈”,亦是与其隔江对峙的北朝诸国,都没有“唐”的身影。

当然,如果从国号来看,也可以说“刘宋”与“唐”有着那么星星点点的关联。

“刘宋”所更迭的是渡江而建的东晋王朝,东晋是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江南建立的地方政权。

晋国号的由来,又是在“刘宋”建立前约150余年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确立的,司马炎继承了父亲、“曹魏”大将军司马昭的封国,成为晋王,故立国为“晋”。

至于司马昭的晋王爵位的来历,也是源于继承,继承了兄长司马师在太原、上党的封地而来。

太原、上党一带,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晋国,故而由司马炎建立,并最终被刘裕的“刘宋”所灭亡的朝代,其国号为“晋”。

西周初年,封邦建国。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当年上古三皇五帝中尧的故国之地,因为尧是陶唐氏的首领,所以封地就被称为“唐”,之后唐叔虞的儿子燮改国号为“晋”,这样就产生了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由此,“唐”与“宋”也就产生了联系。

可是,按照逻辑一分析,“刘宋”灭掉了由“唐”衍生出来的“晋”,仍然是“宋”灭掉了“唐”,而不是题目所言的“唐灭宋之战”啊。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六十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

既然说到了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那么是不是说,“宋”指的是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所统治的宋国呢?

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商朝的贵族、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由于吸取了纣王暴政亡国的经验教训,微子启广施仁政,恩泽四方,使得宋国成为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同时由于统治中心位于商朝故都商丘,国民为殷商遗民,国家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所以宋国保存下来的殷商文化也最为完整,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

而且宋国与晋国也是有所交好的,宋襄公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在晚年善待了避难到宋国的晋公子重耳,使得重耳即位后,宋晋结盟。其后晋国更是为了救援宋国,与楚国拉开城濮之战的序幕。

晋国后来发生了改变东周进程的“三家分晋”的大事件而灭亡,而宋国最终为齐楚魏三国联军所灭。若是说魏国取代晋国,继而是文章中所说的“唐”的话,未免有些过于牵强附会了。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

那么是否还有更正朔一些的唐国呢?还真有,而且也是在春秋时期,在今天河南一带有着一个小诸侯国,名字就叫唐国。

这个唐国面积很小,实力很弱,最为人们熟知的可能就是辅助另一位春秋五霸吴王阖闾伐楚了。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中的主人公,奔吴而来的伍子胥得以报仇雪恨,率吴灭楚的柏举之战中,与吴国组成联军的就是唐国和蔡国。唐国辅佐吴国成就了一番霸业,但第二年就被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楚国所灭。

这个唐国虽然距离被称作“礼仪之邦”的宋国很近,但其在历史上除了助吴伐楚之外,一直或是楚国的附庸,或是作为周王室汉阳诸姬之一,与宋国的关联就没有那么大了,更不是为宋所灭。

贯穿历史,似乎“唐”与“宋”的联系也就仅此而已,那么到底题目中所说的“唐灭宋之战”指的是什么呢?

事实的真相是,“唐”指的就是实实在在“李唐王朝”,而“宋”指的是在唐初立足于吴越一带的“宋”政权。

宋国的国都立于丹阳。

因为历史原因,丹阳这个地名在各个不同时期指代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有镇江、南京、马鞍山等诸多说法,但大体都位于江淮下游一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找资料查一查。本处这个被立为国都的丹阳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这个宋国的建立者是辅公祏。

辅公祏是和杜伏威一起,在隋朝末年于江淮地区发动起义的一支起义军首领。“李唐王朝”建立后,各个起义势力纷纷归拢投靠,杜伏威和辅公祏也率部投降了“李唐势力”。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六月任命杜伏威为淮南道安抚大使、扬州刺史、上柱国,封吴王。辅公祏也被封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赐爵舒国公。其事迹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有传。

因为辅公祏和杜伏威少是同乡,辅公祏年长于杜伏威,杜伏威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辅公祏,辅公祏也不负所托,为起义军的兴起殚心竭虑,得到部众的拥戴,而且由于两人又是共同举事,在军中资历高,所以手下的士卒都称呼辅公祏为“辅伯”。因为部下的态度,使得杜伏威对于辅公祏感到了忌惮。所以在投降唐朝之后,杜伏威对辅公祏明升暗降,举荐他为仆射,从而趁机解除了辅公祏的兵权。

随着唐王朝势力逐渐兴盛,对于这些投降于唐朝,但仍盘踞地方的势力就要进行清洗了。武德五年七月,唐军在与刘黑闼、徐圆朗部反唐势力的战争中大胜,声威大震,遂要求杜伏威入朝。杜伏威只得从命,与养子阚棱入朝,留下辅公祏主政,同时让另一位养子王雄诞统兵。

辅公祏因不满杜伏威对其的猜忌,同时因为唐军虽然在南方先后征讨剿灭萧铣的梁国、林士弘的楚国等割据势力,可尚未绥靖地方;在北方唐与突厥的摩擦还在不断升级;并且在山东一带,也是叛乱复起。基于这种情况,以及故人左游仙的游说和对自身实力的自负,使得他有了反唐的底气。最终,辅公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起兵!

▲唐朝(618年—907年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其先是趁统军将领王雄诞抱恙在家之际,一方面用诈称的杜伏威的书信和自身在军中的威望,控制了军队;另一方面派遣心腹前往王雄诞的家中擒获了王雄诞,并将王雄诞及杜伏威在地方上的死忠分子进行了清理。

解除了自身的危机之后,辅公祏正式起兵反唐。

武德五年八月,僭越称帝,国号“宋”,设置百官,以当年南朝时期陈国的故都作为国家首都。

在登基称帝之后,辅公祏一面派左游仙前往会稽一带招兵与增修攻守器具,一面也不断派兵四处出击,进攻唐军,同时也派人联络反唐的前洪州总管张善安。

面对辅公祏的反叛,唐高祖李渊派遣前几年刚刚平定萧铣等势力的宗室李孝恭为主帅,率领驻扎在江陵一带的南方唐军主力,会同统御岭南诸州军兵的李靖、怀州总管黄君汉、齐州总管李勣、舒州总管张镇周,五路大军,水陆并发,由西、南、北三面围攻新建立的宋国。

能开国之人,绝非易与之辈。辅公祏定然不会束手就擒,反而是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其率先命令部下出击,将锋线推至枞阳(今属安徽),在唐军主力东进的途中驻军拦截,抢占地势。另一方面取法三国时期的东吴,铁锁横江,在梁山(今安徽和县南)连铁锁以断长江水路,并在两岸广筑坞垒十余里以阻击唐军水师。

两军交战伊始,唐军的几只偏军在局部取得几场胜利,但宋军毕竟也是在隋末战乱中拼杀出来的,战力并不弱于唐军太多,两军主力始终是处于相持阶段。后来在李靖的谋划下,唐军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之后,精锐部队以逸待劳,才一举击溃了宋军的主力部队,取得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长江天险已被攻克,水道畅通,李孝恭的主力即将开赴宋朝都城之下,辅公祏决定转移部队与左游仙部汇合,退守到会稽一带,再图大业。在撤退的途中,受到李靖军和李勣军轻骑的袭杀,部队由转移转变为溃败。最终,辅公祏被捕,转送至丹阳处决。余部皆被搜杀殆尽,宋国始灭。

以上就是题目中“唐灭宋”的由来,相信如果不看到结尾,很多朋友是不会知道,历史上“宋”真的有被“唐”灭国的经历吧?

课堂小讨论

全文最后,本人还是有一点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希望诸位能够各抒己见:

为什么辅公祏所建立的国家,定都南京,国号却是“宋”呢?是追逝建国南京的“刘宋”?还是道士左游仙给了他类似“唐宋元明清”之类的谶语呢?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景旭刘宋为什么被称为禽兽王朝

刘宋,算得上南朝巅峰的一个割据王朝了,除了人口和文化可能稍逊于南梁之外,其余的无论是国家实力、疆域、军事实力、还是国祚,都算得上是南朝之冠。在刘宋初年,南朝也曾短暂强于北朝过。

可是,后世却很少提起刘宋,提起老也只是因为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第一帝刘裕;还有就是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的宋文帝刘义隆。那是因为刘宋实在没有太多正面的东西值得被历史所铭记,刘宋在短短59年时间里,发生了无数多次宗室之间的相互残杀,其同室操戈惨烈程度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比北齐犹有过之,似乎只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民国王氏一族能相比。

刘宋

因此,刘宋王朝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禽兽王朝之一,内部矛盾重重,争斗不断,宗室之间相互攻杀,皇权几乎没有正常交接过,最后因为无休无止的内部斗争,直接瓦解了这个曾强横一时的王朝。

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刘宋王朝宗室之间如此不共戴天,非得置对方于死地呢?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刘宋王朝同室操戈频发的原因。

刘宋继承关系

1、继承关系混乱

自古以来,皇权传递都有相关规定,在皇位继承上,奉行“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则。这也就是封建王朝所信仰的,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重要铁律。意思很清楚,嫡子地位高于庶出,长子地位高于次子。毕竟谁更贤德难以区分,但是谁更年长却一目了然。

首先,由于刘裕没有嫡子,其与臧爱亲只有一位嫡女,会稽长公主,刘兴弟。因为臧爱亲去世很早,而之后又没有迎娶继室,所以,刘裕没有嫡子。所以按照传统惯例,刘裕最终立长子刘义符为皇太子。

但是刘义符即位时,乃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贪玩且不知轻重,文臣武将又难以把控住,正巧这时候刘宋北线战争失败。文臣武将们就以此为由头,发起了政变,最终徐羡之、檀道济领兵擒拿刘义符,废为王,而后杀之。

刘裕

这个时候,按照顺序就应该是刘裕次子刘义真为继承者,但是主事者不想让刘义真为皇帝,于是废杀刘义真,立当时还只是个文人的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刘义隆韬光养晦,最后掌控大权。晚年为了确保太子地位稳固,大肆屠杀宗室,杀刘义康等人。

随后刘义隆太子弑君自立,刘义隆第三子刘骏起兵杀刘劭及刘浚,自行篡位,即宋孝武帝。孝武帝即位之后,再度屠杀宗室,其子刘子业即位之后,对待宗室诸王格外残暴,最终宋文帝第十一子刘彧买通侍卫寿寂之、王敬则、姜产之等人伺机发动政变,极限反杀刘子业即位,期间刘子勋被其他势力裹挟称帝,被刘彧所灭。刘彧亦是对待宗室格外残暴,几乎将遍布各地的孝武帝子孙屠戮一空。

刘彧病死,其子刘昱即位,之后萧道成专权,暗杀刘昱,立其弟刘准为帝,不久之后萧道成取而代之,随即杀光了刘姓宗室。所以,我们看刘宋皇位继承,血腥政变不断,继承关系混乱,不乏子弑父,帝弑兄、叔弑侄等多种名场面。因为这种特殊的政变即位方式,造成了每一任新皇登基都需要杀戮敌对势力和有威胁的势力,所以宗室成为了皇位更迭的牺牲品。

刘宋宗室

2、宗室权力过大,后期失控

因为刘裕过分强悍,灭掉了东晋末期执掌朝政的太原王氏这个大门阀,而且刘宋王朝本就是以武立国,而且刘裕出身寒门,比较抵制门阀,导致刘宋没有完全继承东晋的政治体系。也就是说,刘宋时期,门阀势力无法左右朝政,而想要压制住门阀,就必须要另外拉起一股强大的势力,于是,刘宋就加强了宗室的权力,用以制衡门阀,想要以此来巩固皇权,而结果就是,数十年之后,宗室权力极大,各个拥兵自重。

刘裕建国之后,为了防止门阀和司马氏复辟,于是学着晋武帝司马炎大肆分封,并且给了藩王领兵权和参战权。起初还好,到了后期,刘宋朝廷,中央各中枢被宗室掌握;在地方,藩王以刺史和地方行政长官的方式自居,主掌一方军事、行政和人事大权。

刘宋宗室残杀

而宗室权力过大,就会导致其膨胀,压缩皇权,结果就是大家都想起来,过把当皇帝的瘾儿。所以刘宋宗室起兵很寻常,孝武帝刘骏靠起兵登基,刘子勋也曾起兵,都属于正常现象。

而且,宗室权力过大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因为宗室掌握着大权,那么新即位的皇帝势必位置坐不稳。而为了避免这样,前一任皇帝临终前为了保证皇位始终在自己家,于是就会替自己亲生儿子做点事情,那就是大肆杀戮宗室中势力较大的部分,为继位者造就一个相对稳固的环境。

所以孝武帝晚年和宋明帝晚年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地方势力未必就会乖乖就范,很多韬光养晦的势力还是会崛起,最终起兵夺权,又是一场杀戮。刘宋短短五十九年,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上演了两三次,真可谓叹为观止。

孝武帝礼佛

义嘉之乱

3、礼教废弛

西晋以孝治天下,但是到了刘宋时期,由于武将开国,很多礼教仁义便被废弛,比如刘裕,就血腥残杀了东晋宗室,做了历史上第一个禅让之后杀死前朝旧君的皇帝。历来推行孝道是自上而下的,皇帝以孝治国,臣僚百姓才会积极响应。

然而,在五胡乱华的特殊时代,所谓的礼教已经被破坏殆尽,这一时期,玄学大兴,西方的佛教开始在中原广为传播,儒学传统被破坏,忠孝在此时已经沦为空谈,武力才是信仰,再加上刘裕本来就是靠武力推翻旧时代和创立新朝,所以更加迷信武力,军事力量才是硬道理。

还有,刘裕和刘义隆治国,主要讲究的是与民休养生息,劝课农桑,也就是放松了对民间的掌控,其本人治学也是崇尚道教玄学,导致了民间思潮脱离了朝廷掌控,民间如此,而宗室则更甚,民间不重孝悌,那仅仅只是道德的问题,最多不过打架冲突。而宗室不重孝悌,那就是兵戈相向,大军相杀了。再之后,孝武帝转信佛教,进一步破坏了原有的礼法。

刘子业虐待宋明帝

刘子业弑杀

4、刘宋皇帝大都心胸狭窄、性情残暴

刘裕本人就不算是个心胸宽广之人,至少没有那么豁达,其在掌管东晋大权时,便已经开始大肆清除司马氏势力,而当他即位为帝之后,更是将司马氏屠戮一空。而且刘裕大军军纪也并不好,驻军江南时,将江南百姓洗劫一空。驻军关中时,大军也四处劫掠,惹得关中百姓人人愤怒,并没有得到关中人心。所以,刘裕虽然乃一代雄主,但是在治国上并非明君,自古有名言,杀百万人为雄,可见刘裕,应是残暴之人。

而刘义隆早年虽然政绩斐然,但是也有诛杀檀道济等人的举措,而且接连组织多次北伐,可见,刘义隆也应当是好战弑杀之人。晚年,刘义隆更是残杀了很多宗室兄弟,为太子刘劭铺路。刘劭能因为犯错害怕起兵弑父,足见其心胸必不豁达。紧接着孝武帝即位之后,随即就展开清理朝廷大员和地方诸侯,同时打压贵族和门阀,只求将权力进一步握在自己手中,晚年更是大肆诛杀宗室,以此可见,孝武帝仍是心胸狭窄且性情残暴。

而后即位的刘子业和宋明帝刘彧就更不必说了,完完全全的暴君。

寒门崛起

刘彧

5、寒门子弟崛起,社会心理转变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且政变频发,特别以刘宋为代表,还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门阀贵族统治阶级衰落,而寒门子弟崛起,社会动荡,天下百姓心理转变,往好了说是觉醒,往坏了说就是不稳定因素增多。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刘宋时期,渐渐得到了应验,因为门阀权力的衰落,寒门子弟崛起,他们大都以武力获取官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寒门子弟渗透到了帝国高层,挑战门阀地位,并且颇有成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

刘宋其它宗室见寒门士子可以挑战门阀成功,自然会受到影响,向皇位发起挑战。毕竟大家都是宗室,为什么你一人北面而坐,其他人都得跪着?

还有一点,随着门阀势力的衰落,原本需要政治斗争,拉帮结派的局面也随之结束,宗室没有了制衡因素,那么一切都简单了。变成了大家都有机会,于是宗室不用联络各方门阀,仅仅凭借自己手中的势力,就足以起兵争权。而那些原本掌握在门阀手中的普通百姓也归在了宗室手中,于是乎,寒门子弟渴望上升空间的心理被宗室利用,只要追随宗室起兵成功,创下一定功劳,就有机会高官厚禄,成为新晋权贵。

就在这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下,宗室之间内斗就成了顺理成章且轻易就可以发生的事情了。这也是造成刘宋王朝内乱不止,宗室同室操戈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