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士是英国货币的象征单位,类似于中国的“分”。自1971年起实施,1英镑=100新便士。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50便士。所有的硬币正面都有英国君主的雕像,不同行政区铸造的硬
便士是英国货币的象征单位,类似于中国的“分”。自1971年起实施,1英镑=100新便士。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50便士。所有的硬币正面都有英国君主的雕像,不同行政区铸造的硬币背面都有不同的图案,除了币值。但是,无论是哪个行政区铸造的硬币,全国各地都在使用。旧制度是在1970年以前采用的。1英镑= 240便士(1先令= 12便士,1英镑=20先令)。自1971年起实施,1英镑=100新便士。
一段时间以来,英国社会一直在讨论是否保留两种最小面额的硬币。直到5月初,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宣布继续保留1便士(约合人民币0.09元)和2便士,才暂时结束了这两种铜币的废用之争。
在英国目前流通的货币中,5英镑以下的硬币都是硬币,从1便士到2英镑共8种。其中1 p和2 p的造币成本大大超过其面值。一项调查显示,这两种货币有多达60%被放入存钱罐,或者仅流通一次就被丢弃。便士越来越不受欢迎有两个原因。首先,无现金支付的兴起使得人们使用硬币的机会越来越少。虽然移动支付在英国并不普及,但很多英国人习惯使用“非接触式银行卡”,将卡片轻轻向支付终端倾斜,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英国物价逐年上涨,一分钱的实际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84年,英国宣布放弃半便士硬币。今天,一便士的价值还不到半便士。
小硬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与英国近年来的高通胀率有关。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进入了缓慢的经济复苏过程,许多国家为实现2%的通胀率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英国似乎是一个反例。这是由于2016年6月的“英国退出欧盟”公投。公投后,英镑对美元和欧元汇率暴跌,英镑购买力持续下降,通胀率飙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11月,英国通胀率高达3.1%,为最近6年来最高;2018年后,尽管通胀率正在缓慢下降,但经济学家警告称,如果“无协议脱欧”,通胀率将再次上升。
针对通胀过快的问题,英国央行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9月两次加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胀水平。但由于“英国退出欧盟”的不确定性,英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加息进程不得不暂停。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英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2%,比今年1月的预测低0.3%,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5月,英国央行决定维持核心利率不变,仍是出于稳定经济增长的考虑。
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增长乏力,反映在人民生活上,就是物价上涨快于工资上涨。英国《独立报》称,今年3月是英国5年多来食品价格上涨最快的一个月。我常去的一家超市卖的羊角面包价格已经悄悄从70便士涨到了75便士。一旦英国退出欧盟协议损害了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英国的物价将进一步上涨。到那时,1pp和2p恐怕真的没有“用”了。
货币迭代本是寻常之事。世界上多个国家已经不发行相当于1分面值的货币。但是,英国1便士失去作用背后所折射出的经济问题却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脱欧”不确定性才是该国小额硬币真正的“杀手”。英国经济要想稳增长、控通胀,就必须尽快走出“脱欧”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