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为打破苏联的战略包围,稳定东南亚局势,促进国际反霸斗争,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越南人民解放军对中国进行了为期28天的自卫反击战,保卫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为打破苏联的战略包围,稳定东南亚局势,促进国际反霸斗争,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越南人民解放军对中国进行了为期28天的自卫反击战,保卫了边疆。
这一仗是在祖国南方的云南和广西的中越边境地区同时打的。西线作战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刘志坚指挥。参战的主力是第11军、第13军和第14军。桂东战役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政治委员向忠华指挥。参战的主要部队有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战争中东西线总兵力共计55万余人。
据总后勤部卫生部对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卫生工作的统计,部队阵亡7814人,失踪955人,负伤23586人,战斗减员32355人。
28天的战斗损失了32000多人,真是伤亡惨重。据统计,伤亡主要发生在战斗的第一阶段,尤其是战后的头几天。(如37师头两天的伤亡占总伤亡的46.5%,163师第一阶段的伤亡占总伤亡的60%。)原因要从我军、敌军、地形三个方面去考察。
我们的军队1、缺乏训练。在体育的冲击下,尤其是特殊的十年,军训长期徘徊在低水平。而且大量的B型师平时执行生产、建设、施工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以128师为例。分配参战时,已连续两年执行生产建设任务。三个步兵团中,只有383团的8连在训练。
2.新成分大大增加了。参战的29个陆军师中有21个通常是B级师,但在战争中被扩充为A级师。新兵多,新单位多,新提拔干部多。以128师为例,新老兵比例为1比1.5,基层连队增加的新兵占50%以上;新提拔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2.5%,9个步兵营营长没有一个进行过实战战术演习,27个步兵连长中只有3个进行过连进攻演习。
3.缺乏实践经验。我军大部分部队从50年代初就没有打过仗,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也就是和平了很久,特别是没有与越军作战的经验。
以上三点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军事素质差。
4.敌人的情况不清楚。越南长期以来一直接受中国的援助。从50年代派出顾问团帮助他们抗击中国人,到60年代直接派出防卫空部队、工程兵、铁道兵、后勤保障、扫雷部队帮助他们抗击美国人,总数达到32万,相当一部分人去了。
但是,当时还没有搜集越南情报的意识。当然,援越部队的相关资料中也有一些越南人民感情的地理记录,但只是由本单位和上级保存,并没有集中在情报和敌工程部门进行专门整理,即工作没有针对性。
第二,援越部队在没有地面作战的北方执行任务,对越军作战情况缺乏直观深入的体验和了解,与我的顾问在抗法战争中直接指挥越军完全不同。而且在抗美援朝期间,越南的军队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战术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自然,我们对它的运行特性了解不多。
第三,越南南北统一后,河内当局出于亲苏反华的需要,对北方的兵力部署进行了大调整,新组建了一些步兵师。在关系已经开始恶化的背景下,中国要掌握这些情况显然相当困难。
综上所述,11月初中央决定对越作战后,情报和敌工部没有现成的情报可用,只好仓促上阵,临时搜集。通过整理档案、进行技术侦察、调查了解归国华侨和边民、开设观察哨、偷渡被俘等方式,很难获得有关越南和越军的信息。时间短,工作强度大。如果情报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我军的成本会更小,成果会更大。
越南军队越南军队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实战经验比解放军丰富得多。而且越南早在70年代中期就是我的敌人,积极备战。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时,越军在河内附近和北部部署了9个战斗师、8个生产师、2个训练师、30多个独立团和1个空军分区。
我军攻击正前方有6个作战师:316A、345、谅山、高平、李婷、338、咸安(战时增援谅山的327、337、197、46旅独立营)、15个独立团、30多个独立营。
越军利用山高、谷深、林密、洞多的地形特点,构筑工事,储备弹药,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越军提前做好防御准备,以其有利地形和现有工事,初期肯定会对我军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地带越南北部多山的丛林地形对解放军(尤其是东线部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我们的参演部队中,13军和14军只有少数参加过1961年的中缅边境勘界保安行动,有过热带山地和丛林实战经验。至于有人说援越部队要熟悉地形,是高炮、工兵、后勤等部队,不是1979年参战的野战部队。
而且昆明军区的部队虽然有过两次丛林训练的经历,但成绩明显不如广州军区。云南击毙敌人13542人,击伤敌人2108人,俘虏848人,共计16498人;在广西,共击毙敌人34187人,击伤5159人,俘虏1325人,共计40671人。西线的2.46倍。
而且云南的敌我交换比还是低于广西的(云南1.34:1,广西1.65:1)。真正了解79年战争历史的人,绝不会说西线比东线强太多。在这种地形下,与陌生敌人作战的组织指挥、战术运用、后勤保障都是新课题,只有在实战中才能解决。早期伤亡比较多是完全正常的。
至于拿没有军衔作为伤亡惨重的理由,说白了就是没有解放军战史常识。谈土地革命战争史,你不说军衔;谈抗日战争史,你不说军衔;讲解放战争的历史,不说军衔;谈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你不提军衔;说起1979年抗越的历史,军衔突然成了问题。你的逻辑和常识有问题吗?
军衔决定军衔,而不是职位,而指挥关系决定职位,而不是军衔,职位不一定要有军衔来体现或证明。它在岗位指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军衔作为一个符号起着辅助或补充的作用。有军衔,但是,没有,也有,和指挥没有必然联系。把军衔作为指挥的必要条件,认为没有军衔就不能保证指挥,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也是极其荒谬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读书的时候,你的中学校长是高级教师,语文高级教师是特级教师。告诉我,谁是首领?谁是负责人?
作者是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重点研究中越战争史。
微信:南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