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釉龙柄双瓶穗,高18.5cm,径5.2cm,腹径11cm,基径2.5cm。现藏天津博物馆。单颈双腹,饰以模压双龙柄,龙头伸入瓶口,通体白釉。瓶底刻有“此瓶为□”,由此可知此器名为“过瓶”。隋大业
上釉龙柄双瓶
穗,高18.5cm,径5.2cm,腹径11cm,基径2.5cm。现藏天津博物馆。单颈双腹,饰以模压双龙柄,龙头伸入瓶口,通体白釉。瓶底刻有“此瓶为□”,由此可知此器名为“过瓶”。隋大业四年(608)陕西安李墓也出土了一件类似的,但没有铭文。所以瓶子的年代也应该是隋朝。此器造型独特,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珐琅温润洁白,显示了隋代白瓷的制作水平,是隋代白瓷的代表作。
白贝釉绿色长颈瓶
齐,高22厘米,直径6.8厘米。1971年北齐六年(575年)河南安阳市武平范崔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用白釉装饰,白釉变绿。腹部呈绿色,杂色鲜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瓷器属于青瓷体系,白瓷的生产要晚于青瓷。白瓷的制作条件比青瓷严格,所以要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白瓷的出现标志着制瓷技术的巨大进步,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白瓷。形制规整,古朴,胚质细白,白釉光滑,是北朝瓷器的精品。这种白釉应用了绿色,开创了中国陶瓷釉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五彩唐三彩奠定了技术基础。
虽然白瓷在北朝就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该是在隋朝。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炀帝开十五年(595)的张生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虽然这些白瓷仍有青瓷的一些特征,但比北齐武平(575)范崔墓出土的要好得多。降低了釉中的铁含量,提高了烧成温度,改进了施釉工艺,增加了器物的白度和硬度。瓷器的造型比以前丰富了很多,可见器物的成型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隋大业四年(608)在安郊李墓出土的瓷器中,有青瓷和白瓷。白瓷器身洁白,釉面光滑,器身釉中无闪黄或青白色痕迹,应称为白瓷无疑。
在这批白瓷中,龙柄双联瓶和龙柄鸡头壶是极品。双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龙柄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造型,但换上了新的白裙。Xi安郭家滩隋六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和维基墓出土的白瓷罐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之作。如果以北齐武平范崔墓(575年)出土的早期白瓷为起点,到隋代大冶李墓(608年)只用了33年就完成了,白瓷快速烧制成功。隋代白瓷的烧制为唐代白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安隋大业四年(608),李墓出土一件白釉鸡头龙把壶。
1956年,河南省单县唐墓出土一件白釉龙柄壶。
初唐白瓷龙耳瓶,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姚兴,大英博物馆。
五代白釉戴壶,上海博物馆收藏。
白星釉穿壶,上海博物馆收藏。
1982年5月,在内丘和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一处隋代白瓷窑址。这个窑烧制的白瓷有灰白色胎上有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没有化妆土的白瓷胎和非常细腻的白瓷。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隋墓葬出土的白瓷碗相同。唐代兴窑发现隋代白瓷窑遗址,证明白瓷在唐代兴窑出现之前就已在该地区发展。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而且证明了隋代白瓷烧制成功,为研究北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唐釉梅瓶,上海博物馆收藏。
早期的白瓷发展到隋代。如果以烧制期来看,应该是从唐代开始进入发展期。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风格,为唐代白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隋代相比,唐代白瓷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的发展方向。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江南地区才发现唐代烧制白瓷的窑址,但北方邢窑白瓷不仅成为当时流行的名瓷,而且出现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因此,白瓷生产成为北方普遍现象,标志着中国瓷器进入青瓷和白瓷齐名的新阶段。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兴窑的出现和北方白瓷的发展密切相关。
邢窑在隋代已烧制出白瓷,并达到较高水平,这是唐代邢窑白瓷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不同于其他白瓷窑,如河南巩县窑,以前是先烧青瓷再烧白瓷。因此,兴窑是北方第一个成功烧制白瓷并将其提高到“白如雪”发展水平的重要瓷窑。因此被称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隋代白釉,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唐琉璃柄杯,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河北内丘县城关烧制的白瓷和临城县隋代贾村白瓷窑基本相似,属于同一体系。烧制的直口深平底碗与北方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碗相同。唐代著名的邢窑是在隋代内丘、临城烧制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星瓷器细腻洁白,制作精美。陆羽在茶经中用“银样”、“雪样”来形容,非常贴切。随着邢窑白瓷的烧制,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白瓷在中国北方的广泛生产,标志着我进入了白瓷生产发展的新阶段。
隋代,虽然白瓷烧制成功,但青瓷仍占主导地位。在唐代,由于姚兴白瓷生产的发展,白瓷和青瓷的趋势齐头并进。人们对“银样”白瓷有着极大的兴趣,茶经中的“兴州位于越州”这句话就体现了这一点。根据考古资料,在湖南、浙江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许多北方白瓷。湖南和浙江都是唐代青瓷的重要产地,尤其是浙江临安的唐墓,越窑青瓷丰富。这说明白瓷生产在北方发展起来后,受到上层封建官僚的重视,他们从北方瓷窑订货,把白瓷运到南方。
1957年,河南省单县唐墓出土一件白釉长颈瓶。
1957年,河南省单县唐墓出土一件白釉环柄杯。
除了著名的邢窑和定窑外,北唐时期的白窑也有很大发展,如河南的珙县窑和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和浑源窑等。,从而形成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体系,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体系,一青一白两大瓷窑体系,并驾齐驱。所以说“南青北白”。唐代这种“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一直延续到五代。后来江西景德镇烧制白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在唐代,最著名的白瓷是邢窑瓷器。引自唐立阳的《国史补遗》“内丘白瓷...世界上没有共同的。”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
1957年,河南单县唐墓出土一件白釉带盖唾壶。
1956年,河南省单县唐墓出土一件白釉唾沫。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唐墓中出土了许多白瓷,特别是在陕西、河南和河北,其中一些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一些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灯座,与齐村窑烧制的器物在器形、釉色、玉形底碗中心釉等方面有共同的特点。特别是灯座制作精美,这在其他白瓷窑中没有发现,可见应该是齐村窑的产品。Xi安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应”字碗底残片,与内丘城关姚兴遗址出土的相同,应为姚兴产品。据河北邯郸文物鉴定所初步测定结果,其白度约为70度以上。
兴白瓷的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明显低于同时期的其他白瓷,这就决定了其釉面的烧结程度和白度高于普通白瓷。
从而证明“似银”“似雪”的典型邢窑白瓷,胚质坚硬,釉色洁白,与茶经中的记载一致。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美,造型规整。
釉面空圈足砚,唐代产品,1985年在郧县李惠墓中出土。李惠是李世民的孙子。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四件唐代白瓷罐,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白瓷双耳罐唐,湖北省博物馆藏。
白瓷唐碗,湖北省博物馆藏。
同时,请关注微信订阅号:宝云高古瓷器品鉴会gaoguci1为您提供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