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明,武陵山脉腹地。十八洞村青石铺就,木屋错落有致,等待游客前来观光。村民十八三站在他的主房前,微笑着向外望去。在房间的中央,一张旧照片正挂着。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这个隐
春景明,武陵山脉腹地。十八洞村青石铺就,木屋错落有致,等待游客前来观光。
村民十八三站在他的主房前,微笑着向外望去。在房间的中央,一张旧照片正挂着。
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这个隐藏在偏僻山谷、曾经封闭落后的苗寨,闻名中外。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中国其他贫困村一样,十八洞村的命运从此改变。
故事从那张照片开始。
“你叫什么名字?”
“我是人民的公仆。”
“我今年64了。”
“你是姐姐。”
……
照片中,总书记和石坝老人的手握在一起。这段简单的对话打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他想看到更多真实的贫困村庄,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
虽然山崎很美,但十八洞村在当时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地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人民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
“总书记进山的路,还是省民委帮助修的一条新路。”村党支部书记石金通说。
当总书记访问时,柴犬·特里尼蒂一家住在黑暗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个5瓦的灯泡。她的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另一个村子,而她的妻子石已经病了多年。
“家里没有电视,我根本没认出来,也没想到眼前这个人是总书记。”石八三不好意思回忆,那时候只会说苗语,性格内向。但总书记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走进她的小木屋,揭开米仓盖,问粮食够不够吃,还去猪圈看看养的猪肥不肥。
走出柴犬的三所学校,总书记又看望了石成福和龙德成。在院坝上,总书记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边听边问。谈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他形象地打了个比方。他得建档立卡,摸清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扶贫,不要喊口号,不要定远大的目标,一件一件去做。
鉴于十八洞村地处偏僻,老弱妇孺众多,他提出了对策:“给你几条腿吧——一户人家总可以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几只山羊。”这一精准务实的对策受到了群众的一致欢迎。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在这次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
走对路,不怕远。
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精准”二字在十八洞村落地生根:建立标准化、程序化机制,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修路,精准发展特色产业...三年多时间,全村全部脱贫。
十八洞村的变化是一个缩影。8年时间,近2000万人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个县级以上单位派干部驻村,做到家家有户有责任人,每个村有帮扶队;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最终成就了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的减贫奇迹。
离开十八洞村后,总书记一直惦记着村民。2016年,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了解到该村群众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较大,大龄男青年“脱单”有了新进展。他如释重负地笑了。
如今,十八三已经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普通话,加入了村里的文艺队。“吃好,穿好,生活幸福。盼着总书记看一看!”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统治者前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景温暖瞬间”专栏,精心挑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总策划:华福
监制:张素堂
策划:孙、陈二厚
监制:赵成霍赖向东齐慧杰
协调人:李、吴岳
文字:路虎·张语倢
摄影:兰
视觉:唐经纬郑立新
设计:焦旭峰尹哲伦马开发
音频:吴刘仔
统筹:胡小雨
推广:彭
新华社1号演播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