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对《心经》的翻译:舍利子,色不变空,空不变,色不变空,空不变,思想、行为、知识也不变。舍利子,是各种佛法空的相,不生不死,不脏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在空中是无色的,没有思想、行
唐玄奘对《心经》的翻译:
舍利子,色不变空,空不变,色不变空,空不变,思想、行为、知识也不变。
舍利子,是各种佛法空的相,不生不死,不脏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在空中是无色的,没有思想、行为、眼、耳、鼻、舌、身,没有色、声、香、触。
提到佛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金刚经或者楞严经,而是这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部佛经是唐三藏《佛经》的成果之一。而“三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称。
这里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而是真实历史中的唐玄奘。其实西游记和佛教之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我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曾多次被朝廷封杀,其他几本书也被封杀,大多是因为内容影射封建朝廷,而《西游记》被封杀则是因为,在那个推崇佛教的朝代,当时的高僧向朝廷提出。
西游记很清楚的讲了佛教的故事。为什么他会被高僧讨厌?关于这个问题,后世已经有很多讨论和假设,这里就不解释了。
图|青峰摄
但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中对佛教的描写有很多谬误。
西游记之初,唐僧想取经是因为中土只有大乘佛教,没有众生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虽然分大乘和小乘,但那是在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只有大乘佛教,汉传佛教中几乎没有大乘佛教的流派。
唐玄奘,历史上也被称为“三藏大师”,13岁出家修行。大概过了十几年,因为他在各地找佛经,由于译者的佛学水平不同,在自证方面有很多矛盾和困难。
于是唐玄奘决定去佛教发源地修行。他想把各种佛经的原文带回来,设立三藏佛经,翻译天下所有的经书。
真正的玄奘大师在完成这次西游的时候,走了十万八千多里,却没有得到满天神佛的帮助,骑的只是一匹普通的马。
没有保护过玉皇大帝的禁闭将军,没有指挥过十万天河神兵的猪元帅,也没有神通广大的猴子。
但是,他遇到的艰难险阻、天灾人祸,远比八十一难中的多。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路上遇到的沙尘暴和毒兽并不比那些妖魔鬼怪温柔多少。
唐玄奘的第一个困难来自于唐帝国。在历史上,李世民不承认他作为“皇家兄弟”的所作所为。当时大唐还没有统一全国,一直受到外族的威胁。唐人不准出境。
玄奘写了一封信,希望去天竺取经,但被李世民明确拒绝。也就是说玄奘大师偷偷溜出长安的时候。
图|青峰摄
他不仅没有法院出具的通关文书,连长安路向导都没有,直接成了见不得光的黑户。
如果他像小说里的唐僧,每次化缘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贫僧东来唐朝,西去求真经。”
我怕他第二天在牢里斋戒,也不会去沿途的君王那里建什么通关文书。大唐官员根本没给他这个东西。
取经之旅需要穿越大漠雪山,玄奘多次幸存才到达目的地——“那烂陀寺”。
玄奘法师的具体经历由他口述,并记载在弟子编撰的《大唐西域记》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其实唐玄奘一路遇见的,不仅仅是磨难,还有很多诱惑。一些在路上的国家许诺玄奘很高的职位,甚至一些崇尚佛教的西方国家也希望他留下来做国家的主人。
如前所述,他和李世民没有任何“我会回来”的约定。相反,他违背了唐朝皇帝。
唐玄奘不是金蝉转世,也从未得到成佛的许诺。然而玄奘大师为了自己旅行时的野心,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
唐玄奘回到大唐时,李世民亲自接见了他,劝他还俗,帮助他治理国家。但玄奘大师以不会译经为由,拒绝了唐太宗的邀请。
玄奘法师17年的取经之旅结束了,于是开始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成立了佛教八大门派之一的唯识宗。
唯一的教派也叫法香宗或瑜伽派。这是佛教最精微微妙的流派之一。一个非佛生的天才或者佛学大师,连入门都不会。
正因如此,唯识宗的弟子少之又少,但玄奘大师为唯识宗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个看似被冷落的学派,在佛教八大流派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玄奘翻译的这些经文也对佛教其他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玄奘一生收了成千上万的弟子,但真正有能力把他一生所学传承下去的却寥寥无几。玄奘法师在弥留之际,依然放不下那些没翻译完的佛经。
他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劝弟子们辩论,希望自己能继续完成译经事业。
《金刚经》中,佛陀说:“万物皆有其法,如梦、露、电等。”。弥留之际,还执着于佛经的玄奘法师,害怕没有办法成佛。
但是,这就像许了一个很大的愿,“地狱不会空,我也不会成佛。”像地藏王菩萨。玄奘比能否成佛更想要的,是让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