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916-1125)是中国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有九个皇帝,享国210年。1916年,辽太祖卢野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朝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北京和临皇府(今内蒙古赤
辽朝(916-1125)是中国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有九个皇帝,享国210年。1916年,辽太祖卢野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朝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北京和临皇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取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金。在开封,卢野德光即位,改国号为辽和大同。1983年改称“大契丹”。1007年,廖圣宗迁都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定府。1066年,辽道宗耶律弘基恢复了辽的名称。它于125年被徐进摧毁。辽朝末年,辽国贵族叶建立北辽,与西夏抗金,后被金所灭。辽宗室后裔耶律柳格和弟弟耶律柳格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被灭,后辽被蒙古灭。辽朝灭亡后,卢野西迁至中亚的楚河流域建立了西辽朝,都城为虎虎,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年,西辽贵族在今天的伊朗建立了一个小政权,随后西辽被蒙古所灭。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埃尔贡和大兴安岭,南至河北南部的白沟河。
后金(1616-1636,或后金汗国)是建州人努尔哈赤在满洲(今中国东北)建立的一个王朝,是清朝的前身。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胡图阿拉被称为可汗,国号“金”或“大金”。史学界一般称之为“后金”,与12世纪的金相学有所区别。至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名为大清,后金持续21年,两任君主。后一种在清代没有记载。一般认为,以“金”为国号是继承家族黄金的标志。也有人根据朝鲜李氏王朝的记载和《广海军日记》认为“后金”之名是从朝鲜传入明朝的。另外,后金政权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
历史
建州女真的崛起
明朝末年,在中国东北的长白山西麓,松花江、辽河流域一带,有一个少数民族——建州女真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女真人一直生活在中国东北,后来分成三部分,其中一部分势力最大。这部分在明代被称为建州女真,也就是今天中朝边境的长白山地区。当时,明朝明太祖为了包抄和镇压北元残余势力,在满洲设立远东统帅部,开始控制女真系各部落。明朝政府将建州女真分为三卫,统称为“建州三卫”,他们的首领大多是女真部落的首领。[2]
建州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祖)是明朝佐为的统帅,北方的乌迪哈部落势力强大,压迫南方的建州女真。孟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后定居兴靖,并入建州卫。[3]
建州女真部南迁后,与明朝有了密切的联系,建州部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16世纪70年代,建州右后卫王高在边境起义,他的儿子阿泰被杀后,继续与明军对抗。辽东连长李又来攻,导爵长安和其子塔克史死于混战。这场战争打破了“国家的三防”,使部落分散和支离破碎。这个时候,正是图克的儿子努尔哈赤,他是明朝立国部的首领。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攻为都督。他带着祖先和祖宗,先后吞并了海西的女真部,征服了东海的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部。八旗制度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并成为金代后期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到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他已被称为建州等地的地方王。[4]
此后,努尔哈赤内外联系更加频繁。发布内部和外部法令、公告,记录各种官方事务等。都是借用蒙古语或者汉语来完成的。女真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此时的她没有自己的文字,给日常交流带来了很多不便,而懂蒙古语的人的缺乏又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困难。所以努尔哈赤决心创造自己的文字——满文写满文。599年2月(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纂满文。
建立后金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韩定国为“金”,改元天命。两年后(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表了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1619年(天命四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受命率领第四路明军进攻后金军队,准备夺取后金要塞赫图阿拉。第四路军的教头是山海关的总兵朱柏,辽东的总兵李,开元的总兵马林,辽阳的总兵刘廷。而明军的信息却泄露给了后金军队,让后金军队有了准备。于是,努尔哈赤采取了一个一个集中兵力的办法,以少胜多败击败了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之后金主动出击,明朝相对后金处于被动地位。
1621年,努尔哈赤率重兵于三月十三日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又有伏兵火炮,所以易守难攻。但由于城内兵变,金军不断壮大,最终金军攻克了沈阳城。同年,侯金军成功攻占辽阳,下令迁都辽阳。1625年,后晋决定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
努尔哈赤于1626年为宁远之战攻打宁远。但宁远在明军大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下。之后,袁崇焕用赤夷大炮击退了金军的进攻,努尔哈赤得了毒坏疽,不久就死了。第八子皇太极在赢得一场权力斗争后继位。由于李氏在东方的朝鲜是亲明的,明朝经常有朝鲜士兵,皇太极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后者投降。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鲁乱”。此时山海关之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和松山,其他都已经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明军大将袁崇焕,“唯恃欺隐,窃市钱粮,斩帅为钱,驱敌久,止战。”城门口,四集援军被打发走。还有溜喇嘛,坚决请入城”的罪名受到了瓣罚。从此金基本控制了通关。但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下令十年后再次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成为其附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兵子鲁乱”。
统一漠南蒙古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崛起,控制了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并逐渐扩张到内蒙古草原。蒙古察哈尔的力丹汗(虎敦兔汗)为一方,有统一蒙古之志。位于后金和察哈尔之间的科尔沁六号和哈尔卡五号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5]。漠南蒙古(今内蒙古)的后金和察哈尔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突。然而直到现在,由于后金羽翼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也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两条战线作战。萨尔浒之战大获全胜后,金军继续进攻明朝驻防的铁岭。这个时候,衰弱的明朝不得不向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力丹汗求助,给予蒙古经济上的好处。于是利古丹汗紧急派出了聂绀弩、科尔沁五部,率领一万多兵力救援明军。蒙古援军到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铁岭,蒙古人在人数众多、士气高昂的后金军队的进攻下大败。铁岭和沈阳之败,使李丹汗的部队退守漠南蒙古[6]。
明安,喀尔喀则科尔沁、锡伯族、瓜勒察部部长,参加了九次反对建国的联军。失败后,科尔沁后嗣大臣奥巴先奉大金。力旦可汗领兵翻越兴安岭进攻奥巴,在赵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被后金军击败。喀尔喀五部中的锡伯和瓜勒察,也被后金和利古丹汗所灭,另外三部巴林、翁牛特和扎鲁特也臣服于后金。后来金还诱导作为察哈尔东部前锋的土默特、敖汉、奈曼、喀喇沁等脱离李丹汗而依附自己,李丹汗的势力逐渐减小[7]。
皇太后即位后,决定先解决蒙古背部的隐患,再南下入关,以免重蹈金朝覆辙。为了削弱成吉思汗的影响,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了一系列联姻、劝降、征讨的策略。而且由于后来利丹汗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了许多信仰黄教的蒙古各部的不满,这些部落开始疏远利丹汗。同时,在后金军队优势兵力的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虽然力丹汗组织力量抵抗,但他的部下逐渐弃德投降了后金。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服力丹汗。在后金军的压力下,力丹汗退守漠北蒙古的喀尔喀则,喀尔喀则拒绝接收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下,李丹汗不得不向西逃窜,期间部下不断被皇太极的追兵聚集。
明朝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金兵在西拉、锡伯土、英唐图(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带突破李丹汗后,将李丹汗势力驱逐出西辽河流域。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大汗已故国王皇太极,联合加入他的蒙古各部,大规模进攻单于。随后,金军冒雨西进,翻越兴安山脉,到达大勒尔莫(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勒若尔盖)。李格丹汗出其不意,越过都城向西,沿途全军溃散。李格丹汗逃到喀拉芒乃(今内蒙古商都)。当他听说军队正在逼近时,他急忙逃到程桂花(现在的呼和浩特),并渡过黄河南下。金军乘胜追击,分发布告后,察哈尔部解体。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而出,俘虏多人,土默特余部也降于金[8]。
到了1634年,力丹汗逃到大草滩(今甘肃)安营扎寨,却在这里病死了。李格丹汗死后,他的权力加速崩溃。第二年(1635年),李丹汗的儿子尔哲向皇太极投降,并呈上了据说是当年离开中原时被元顺帝带走的国玉玺。漠南蒙古随后被纳入后金版图。
次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以宽文仁生皇帝为国号,改国号为清,改姓为满洲,改姓为袁崇德。大汗被大清帝国取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