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符纸怎么写 月半符纸称呼

七月半符纸怎么写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祖节日。民间传说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08:53:04

七月半符纸怎么写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祖节日。民间传说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祖先。

道家与三官文化

道家思想,源自朴素的"道法自然"理念,道教相信,天地万物皆有源头,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构成天地的三个基本元素,"天、地、水",即三元,又称为"三官"。

这三位神官的职司不同。天官紫微大帝,职司"赐福",他的诞辰是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民间叫"元宵节";地官清虚大帝,职司"赦罪",诞辰是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民间又叫"鬼节",佛家称为"盂兰盆会";水官洞阴大帝,职司"解厄",诞辰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

还有一种说法,上古时期的尧、舜、禹三位贤帝,对天下百姓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死后被封为天、地、水三帝,职司三界,保护人民。但是不及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广泛。

《仪礼·觐礼》篇记载,"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这三位大神官,合称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道教神仙中地位崇高,是民间所称的"三界公"。

三位神官多为皇家供奉,带有政治色彩,在民间不作供奉,即便奉祀,只是祈求天官赐福,地、水二官并不多见。如今在许多庙宇中,规模较大的,都有设置"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官的称谓,起自五斗米教,在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由张修(公元184年)创立于汉中。这一教派,在两川非常繁盛,信徒极多,大家都相信三官大神,可以保佑平安,消灾解难、医治百病。按照五斗米教的《三官手书》,"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凡是有灾有病的信徒,要把自己的姓名、需要忏悔的事情,分别写在三张符纸上,一张高处燃尽,一张掘坑深埋,一张沉入水中,这个仪式,应该是对三官最早的祭祀活动。

三元节源于三官信仰,是古代百姓的重要民俗节日,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每到节日,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祭品,为三位神官庆祝诞辰,祈求三官大帝赐福、消灾、解厄,感谢神官们一年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按照民间的习俗,三元祭祀活动,最隆重的应当是上元节,之后的中元和下元两个节日,则不再专门祭祀。三元神官和玉皇上帝一样,百姓不会在家供奉,一般来说,需要祈祷三官时,只要一座香炉,通过简单的仪式,焚烧祭祀祷告,由于百姓又把三官称作“三界公”所以祭祀三官的就是"三界公炉"。

对于供奉三官大帝的皇室和庙宇,都是三神官合祀,不会单独祭祀其中某一位,分开来供奉的情况极少。以道教为例,教徒信众们祭祀神官,进庙烧香奉祀,或开设三官道场,通过专门的仪轨,祷告上天祈福消灾。

位置,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中,代表了尊卑高下。三官神像的坐次摆放,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矩,天官紫微大帝祀于中央位置,地官清虚大帝祀于天官的右侧,水官洞虚大帝祀于天官左侧。这种排列,也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中为尊,右为上,左为下"的礼仪传统。

《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进入宋代以后,道家的修士们,在中元节时期进行更多的法事,最主要的就是诵经,普度从地狱跑出来的阴魂怨鬼,让它们得到地官大神的赦罪,从而获得解脱,不再受苦。所以,道教的中元普渡,着重在于祭祀,这与中国祖先的祭祖祭鬼崇拜,同出一源,目的都是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

佛家与盂兰盛会

按照佛教的说法,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地狱的大门会被阎魔罗打开,阴间的鬼魂都要到阳间游走,这一天称为"百鬼夜行",是诸神退避、百无禁忌的日子。有子孙和后辈祭祀的灵魂,就会寻路回家,去接受亲人后代的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则只能四处游荡,徘徊于人间寻找公祀的祭品享用。

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等布施活动,以超度无主亡灵和孤魂野鬼,防止它们怨气冲天而为祸人间。所以中元节也有"中元普渡"的说法。佛法西来以后,将这个日子称为"盂兰盛会"或"盂兰胜会",与中国本土的儒教和道教相融合,赋予更广泛的内涵。

盂兰盆节,原本出自印度,属于典型的佛教节日,是出家的佛教信徒们为了追忆祖先而进行的祭祀活动。"盂兰盆",这个名字看上去非常雅致,但实际上只是外来语的音译,它在佛教梵语"解倒悬、救苦难"。

这是一则《盂兰盆经》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目莲尊者在佛法的指引下,顺利证得正果,拥有了无边法力。他运用天眼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中受冻挨饿,忍受无边痛苦。目莲尊者心中不忍,当即显神通进入地府,见母亲饥渴不已,就把随身携带的钵盂里,取出食物来供奉给母亲食用,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食物送到母亲嘴边,即化作燃烧的火焰,母亲一口也吃不到,反而被烫到嘴唇焦黑。目莲尊者用自身法力,也毫无效果。

目莲尊者只能向佛祖求教。佛祖说,目莲尊者的母亲前生犯下极大的罪孽,凭尊者个人的力量无法消除,必须要积累十万功德才能解脱。目莲尊者恳请佛祖垂怜,佛祖告诉他,只有在七月十五日这天,设下盂兰盆,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莲尊者依法而行,果然救母亲脱离地府。

"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主旨是以孝道鼓励佛弟子,"安放百家味饭食"是它的特征。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内容完全一致,盂兰盆会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合乎民俗信仰,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受到广泛认可,让斋僧布施和佛法慈悲的信念深入人心。

中国南北朝时候,梁代崇佛,就有"斋僧"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忏悔以往业障、放焰口施食饿鬼的法事。在七月十五这天,邀请法师搭"祭鬼"、"施孤"法台,供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各家各户也要拿出自己的供物,放到法台上,用来供奉阴司鬼魂。

盂兰盆节除了施舍,还要举行放生仪式和超度大法会,超度有主亡人早日脱离六道,转生极乐世界,同时也为地狱的无主孤魂野鬼做"普渡"和"超生",祈愿早脱苦海。

民俗与七月十五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在民间看来,农历七月,民俗称为"鬼月",这一天的十五日,尤其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称为"鬼节",又叫"七月半",把这个月份作为"祭鬼"文化的日子。

按照民间的说法,阎王爷在七月初一日这天,就会下令打开"鬼门关",让在地狱里终年受苦受难的冤魂鬼类,来到人间享受短暂的自由,接受亲人们供祭的血食。七月十五之后,阎罗王就会让"鬼门关"逐渐关闭,直至阴历七月底,"鬼门"彻底关闭,在世间游荡的鬼魂们,再次收归地府。

中国民间风俗,要供奉祭祀逝去的亲人,道观庙宇要开法会、设道场,超度无边亡魂,并置放斋食、馒头,给没有子孙后辈祭祀的孤魂野鬼食用。这一说法,与佛教以"布施"为主的盂兰盆节颇有类似。

清代诗人王凯泰有诗云,"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这一天,除了佛道宗教的仪轨和祭祀活动以外,民间也有许多自己的习俗,比如

放河灯,是民俗重要活动之一,河灯也称"荷灯"。这种灯盏,是在有漂浮力的底托上安放蜡烛,中元夜点燃后,投放在江河水中,任其四处飘荡。放灯的用意,是寄托美好的意愿,普渡落水鬼和水中的其他孤魂野鬼,帮助它们照亮回家的方向。

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她的名著《呼兰河传》中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这段话,把放河灯的目的讲得非常清楚了。

关于民间习俗,四川地区的人们有"赏孤"、"施孤"的传统。这里的"孤"指的是无名英烈,以及客死异乡无人祭祀的零落人。"赏孤"的的活动,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边,点上香烛之后,将袱纸分成小垛,摆上食饭、水酒,中间要放上最好的"刀头肉",就是猪的肋骨、后腿之间最好的那部分肉。

在中元节,江南一带有做"茄饼"的旧俗,丁口较多的人家,要做的更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并不是食物,而是用来节日"上供"的祭品。祭祀完毕以后,为了不糟蹋食物,家人们便会把茄饼分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就像半个月亮,蓬松而爽脆,作为一道美食也是很不错的。

农历七月,被人们冠以阴森的色彩,认为是不吉的月份,在这个月里既不嫁娶,也不搬家。禁忌颇多,有不夜游、不游泳、闻声不回头等等,宣传封建迷信。其实,对于中元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迷信表现的是原始朴素的民俗观念,深层的含义,是对逝去生命的怀念、感恩,缅怀亲人、敬畏生死,敬畏自然。饱含敬畏之心,做事留有余地,生活,亦是如此。人生苦短,更要珍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后说一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积极倡导生态、绿色、环保、低碳,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影响他人生活。对于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燃放鞭炮等习俗,还是不要进行了,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心意,心意到了,形式还重要吗?

(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限于学识,本篇图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月半符纸称呼

在武汉黄陂李集、祁家湾、罗汉和孝感杨店区域流传着一个久远而神秘的文化习俗:“僵狮子”。又有人称为:“将军狮子”。

2012年11月评选为“黄陂新十景”,称呼“唐韵神狮”。

2018年湖北武汉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为“僵狮子”。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僵”字不吉利,建议用“将”,到底哪个字更合适,我相信查清史料后,才能真正定义。

黄陂农村讲究“月半大于年”,把元宵节期间大于过年的重要性。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集古录》收录的(唐)侯喜《黄陂记》云:“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由来也。”

“僵狮子”的神秘来自于在舞狮子过程,通过敲锣点鞭炮,烧黄表纸,吸香案,让舞狮子者(舞狮者叫"将军"或"马脚")处于半昏迷状态,犹如神魔附体,变得力大无比,可以长时间舞狮子而不累。另一个角度说法是“将军”被“僵”住后,可以沟通”上仙“。同时“马脚”还有许多神奇之处,比如用嘴撕开装神水的瓷碗,并吃下,滴蜡在身上也不知道疼痛等各种状态,鞭炮上身而不伤,嗅蜡后并把蜡烛吃掉等事情。观看者还要注意与“马脚”保持一定距离,不得说其坏话,防止其“挖人”,即莫名其妙攻击人。所以,每年来黄陂看过”僵狮子“的人都要说两个字:“神秘”!当然,也有少数地方是假僵,需要当地人指出才清楚。

前期赛(晒)灯,也称试灯阶段,有"下马"仪式,开光,说彩,取水,敬神,试“僵”等流程。起灯的方位据戴家塆头人介绍起于去年”僵狮子“最后一家的方位。

同治《黄陂县志》卷之一,二十七页,提到:“初三再以......香蜡祭水神”。虽然时间上不对应,但方式一样,所以推测“取水”的来源估计在此。

(摄于2019年冯家田)

道士在说彩,开光。(摄于2019年冯家田)

(摄于2019年冯家田)

狮子开光彩词(明德运整理):“金狮本是兽中王,忠心耿耿保玉皇。灵省宝殿领圣旨,领到圣旨上天堂。)

(摄于2019年冯家田)

香案类型之一。

“试僵”即挑选“马脚”的过程。看沟通“神灵”的能力,预选“马脚”。

(摄于2018年李集)

头人:活动组织者,一般有四个或六个家庭组成。

兴隆村头人(摄于2018年)。

戴家塆头人(摄于2019年)。

冯家田头人(摄于2019年)。

神棍。有些是僵过的“马脚”累了,“换马”(换下的意思)后担任。意识多不清醒,与僵狮子配合玩。一般情况也需要”下马“。

(摄于2018年兴隆集)

(摄于2018年兴隆集)

(摄于2019年戴家塆)

“下马”过程:"将军"或"马脚",在锣鼓鞭炮声中,点符纸。

(摄于2019年戴家塆)

趴香案。也就是马脚闻檀香。

(摄于2019年戴家塆)

然后忽然全身僵硬,力大无比,中僵者可以摇动数人控制的香案。”僵“成功后,获得神秘的力量,开始舞狮。关于“马脚”的其中一个最神秘能力,那就是有一定的于上仙沟通的能力,但目前不可考证。

(摄于2019年戴家塆)

"马脚"的表情和举止明显异于常人。两眼有些发直,在鼓点和鞭炮声中,动作略微僵硬的不断起舞,与鼓点快慢,鞭炮的多少不停变换节奏

(摄于2019年戴家塆)

"下马"结束。需要不断唤其名字,才能清醒。

(摄于2019年戴家塆)

搭红:把红布放于狮子身上。寓意吉祥如意。现场还有喊彩人,根据每家情况说出不同彩词。舞狮结束,双方互相鞠躬祝福。

(摄于2019年戴家塆)

"摆香案"又叫"吃香案"。也就是摆了香案的房屋才去舞狮,不摆香案的则不去。

吃香案

(摄于2019年戴家塆)

地界巡游。也就是绕着村子走。(摄于2019年戴家塆)

巡游

(摄于2019年戴家塆)

(摄于2018年李集)

在游村时,不断的“敲叫板”。(摄于2018年兴隆村)

(摄于2018年兴隆集)

上庙进香。每个地方区域神位也不一样。比如酆(丰)家庙是“杨氏将军”(也有说是杨四将军),冯家田是“观音”,其余地方供奉“土地”居多。(摄于2018年兴隆村)

贺土地神彩词(明德运整理):”锣鼓打得闹腾腾,特来拜贺土地神。土公土婆多保佑,保佑一湾得太平。“

(摄于2018年兴隆集)

围观的群众。

(摄于2019年戴家塆)

(摄于2019年戴家塆)

"大家练”“也就是敲锣打鼓的人。(摄于2019年戴家塆)

(摄于2019年戴家塆)

最后就是”化灯“活动,也就是送灯,如果狮子是纸扎的就放于火堆烧掉,木头的狮子头则不烧。整个过程,有些程序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就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僵狮子参考流程(每个湾子略有差异):

正月十三:白天祈福,开光,试僵,河边取水,上庙等。晚上开始吃香案,半夜开始吃灯酒

正月十四:白天下马,将狮子,打转,玩龙灯狮子,醒将,不上庙。晚上下马,将狮子,打转,吃香案,将狮子,跳狮子,醒将,吃灯酒。

正月十五:白天晚上均玩灯,上庙。不同的是有些地方晚上“化灯”,有些十六的“化灯”。

(摄于2019年戴家塆)

“僵狮子”是舞狮的分支,全国唯一,再无分店。据考证,起源有几个版本。

一个是湘西苗家舞狮和北方狮子结合,带有苗家舞狮及巫术和跳大神的影子。直接证据就是“金狮”一词。《黄陂区志》2018版,第651页,提过。而苗疆也有”金狮“的说法。当然,2018版《黄陂区志》关于使用”金狮“一词,不太清楚出处来源。

另一个版本是唐朝玄武门事件后才出现。

其次的版本与义和团、太平天国在当地活动有关,黄陂本地很多山上,现仍然残留着太平天国时期修建的山寨遗迹。如李集的龙王尖山寨,清咸丰二年(1852年)为防"长毛"(指太平军)大规模修建。罗汉伏马山上石砌城墙,疑为太平天国时期的兵寨等。

再一个版本就是“僵狮子”和海南的"公期"祭祀活动类似,由此有人推断有些关系。但从祭祀所拜的神是“冼太夫人”,也只是海南本地有关,与黄陂无任何关系,没有文化连接的纽带。同时黄陂本地古时也没有从海南大规模迁徙的记录。

综合上述,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人口迁移方面推断“僵狮子”整个形成过程。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活动。这场人口迁移运动至少远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

而从现有资料,“僵狮子”最早的说法在唐朝。又有苗疆舞狮文化内涵,同时义和团鼓吹的“刀枪不入”,咒画符,“降神附体”等手法有点相似。

因此,我推论,唐朝时的人口迁移,让北方舞狮活动带到黄陂,进而和以后迁移的苗族舞狮结合,最后到了清朝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在当地活动,进一步融合完善。

“僵狮子”几个待解迷团:

1.为什么有“僵狮子”又叫“将军狮子”?两个同音字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2.同样类似锣鼓鞭炮声中,全国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出现被“僵”情况?唯有黄陂这么小的区域才有?

3.“马脚”(也有叫马角)、“下马”、“换马”都与“马”有关。马在古时属于重要的战略民用物资。马与苗族、太平天国、军队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对应?为什么这么多专用词提到“马”?另外,关于“马”,黄陂有句方言“军齐马就”,即准备停当的意思。

4.关于起源,目前仍然没有确定的文献县志记录。同治《黄陂县志》卷之一,第二十六页,仅提过“放灯,自十一日至元宵夜……”,无“僵狮子”风俗具体描述。至于起于唐朝的说法,也只是在《旧唐书》等提过狮子舞,没有具体到黄陂。

附相关文献。

1.《黄陂区志》2018版。第651页。“狮子舞。……又分天狮子、地狮子、“僵”狮子和武打高跷狮子等。……”“……金狮戏金钱”

第733页。“元宵节 ……俗称“月半”,亦称“灯节”……白天玩龙灯、狮子、……;晚上跳临门狮子,……”

第744页。歇后语:顶着地臼玩狮子——吃力不讨好。

2.《黄陂县志》1992版。第493页。“……农历正月十五,亦称灯节……初十“闹灯”,十三“试灯”,十五“玩灯”,十六“送灯”。”

3.《黄陂习俗》2016年版。刘建新著。第16页。“……西乡惯玩僵狮子……舞狮人(乡下俗称马脚)……呈半迷糊的亢奋状态,俗称“入宫”、“下马”、“将住了”……”

第16页。“僵狮子玩得英武顽强,是狮中之王,狮中之将军,故也称“将狮子””

4.《黄陂民间彩词》2017年版。明德运著。第24页,有关于“狮子开光”,“狮子安位”,“贺土地神”,“贺星歌”,“问历史”,“燃灯歌”,“佛爷济善”,“贺门神”,“贺新娘”,“贺新房”,“恭喜大发财”,“孝堂歌”,“请七姐”等与玩狮子有关的彩词。还有近代“庆独生子女”等彩词。

5.《黄陂老手艺》2016版。李文浩著。第279页。通过对长辈的记录,有关于“喊彩”的描述。

第281页。“……金龙抬头,狮子张口……”

6.同治版《黄陂县志》“风俗”卷之一,第二十六页,有关于元宵节的描述。

(以上图文,均为刘中于2018年起,2019年2月缮写拍摄原创完成。)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