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的一生经历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经是太史令,却因为保卫李令战败而被阉割。但他忍辱负重,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完成了中国第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16:58:06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经是太史令,却因为保卫李令战败而被阉割。但他忍辱负重,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被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史史公序》和《保人》中。班固根据这些材料,在《汉书》中写了一部《司马迁传》,记述了这位伟人的历史、思想和精神。

清末名臣左唐宗早年曾写过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二马,经济南阳卧龙。”一副对联包含三位古人,用得非常贴切。不能说是一部巧妙的作品。三大古人中,“南阳-卧龙”应该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蜀汉名将诸葛亮,左自号“晋亮(当代诸葛亮)”。因此,他在对联中也自诩“卧龙”。至于“西汉二司马”,指的是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也许有人会问:大家都知道是著名的赋家,为什么左还要把历史学家司马迁和《文章》联系在一起呢?其实在古人眼里,司马迁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称赞司马迁的文章“雄伟、深邃、典雅”,认为他是西汉四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杨雄)之一。刘渊还推许司马迁“严而洁”,即文笔苍劲凝练,无华而不实的笔墨。那么,像司马迁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并获得如此高的历史地位的呢?

“被遗忘”的司马迁

司马迁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我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写过史记,为李陵辩护。好在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太史公序》,简要记述了其家族祖先的姓名,以及其父司马谈及其两代修史的经历。但这篇序言对司马迁其他经历的描述过于简单,以至于后人对司马迁的生平、仕途、交游知之甚少。由此看来,司马迁似乎已经被历史遗忘了。

从自述来看,司马迁是秦将司马错的后代,但到了汉初其家族已经衰落。司马迁的曾祖父,司马吴泽,只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官员。虽然他的祖父司马Xi被封为五大功臣,但他没有官职。司马在朝廷的地位始于其父司马谈。

司马谈是一个博学的知识分子。据司马迁回忆,他不仅研究道家和儒家,还精通天文和星象。梁武帝即位之初,任命司马谈为太史令,负责天气和星历,长达二十余年。司马迁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

司马迁生于哪一年不得而知。据他自述,他大概生于汉景帝末年。他“十岁背古文”,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了环游中国的旅程。他南下浙东,沿江西折腰,直抵湖南,登九嶷山,再到水原、响水流域拜谒屈原、贾谊。回程先去文水、汜水谷,瞻仰孔孟等儒家大师留下的遗物,然后转向南方,从楚到梁,再回到都城长安。在这次“强巡”中,司马迁不仅饱览了风光,还走访了许多名人居住的地方,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考证了一些传闻的真伪。这段经历给司马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他撰写《史记》的重要依据。

回到长安后,年轻的司马迁被任命为郎中。这时候汉武帝想联系大月氏、大夏等国,于是任命司马迁到西南尝试开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行动失败了。司马迁逃命回来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谈病重,不久就去世了。司马谈死后三年(武帝在位三年,前108年),司马迁接任太史令。继承父亲的遗志,除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占卜、历算、观星之外,还致力于撰写一部从五帝到现朝的通史,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然而,司马迁上任不到十年,就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汉朝第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率军出寨,与匈奴作战,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就李陵而言,本来是徐图打算忍辱投降的,但是汉武帝听信了李陵为匈奴练兵的谣言,下令处死李陵全家。司马迁不顾得罪武帝的危险,挺身而出为李陵说话,被愤怒的武帝交付廷尉审判,判处宫刑。据司马迁回忆,此时他有自杀的念头,以避免受辱。但因为写作失败,他最终选择了忍辱负重的道路去写书。

平心而论,汉武帝很欣赏司马迁的学识。虽然是他让司马迁蒙受了极大的屈辱,但也是他任命司马迁为刺史,并在他受罚后成为自己的“机要秘书”。但此后,司马迁虽然成为了皇帝的亲信,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从史书中消失了,仿佛消失了一般。直到郑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巫术被处死,司马迁才重新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并附有名著《报任安》。

在《报任安舒》中,司马迁向友人倾诉了非罪被重罚的痛苦:“所以忍辱偷生,不肯在污垢中离去的人,恨其自私自利,鄙夷世人,文采不展于后。”任安劝他向梁武帝推荐人才,司马迁在信中答道:“与其躲在山洞里,不如做闺阁大臣!故从俗浮詹,俯仰与时,以通其狂。今天,邵青教提倡人才和学者。指仆人私指有错吗?”这个时候,司马迁的名声和官位已经不重要了,他唯一的追求就是尽快把史记写完。

司马迁的晚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我们知道他最后完成了《史记》,但不知道《史记》是什么时候写的,也不知道他去世的确切时间,更不知道他作为梁武帝的亲信大臣起到了什么作用。然而,这或许正符合司马迁的心愿:历史遗忘了他,却一直铭记着史记。

历史学家的记忆记录

对《史记》最著名的评价是鲁迅的《离骚》(中国文学史大纲),一部历史学家的杰作。前五句讲的是《史记》的历史地位,后五句讲的是它的文学价值。评价简短准确,真是妙笔生花。

《史记》为什么是“史家的绝唱”?在《史记》之前,记载前人言行的文献只有“录言”和“录注”两种。《计燕》的代表是《尚书》,主要记载了古代人的言论,但对言论为什么产生、起什么作用的记载并不详细。“编年史”的代表是《春秋》,按年月记载事件,但文字节俭,前因后果仍模糊不清,更谈不上详细记述参与者的言行。战国中后期,逐渐出现了将“言”与“事”联系起来的作品,如《国语》、《战国策》,以诸侯国为分类标准,记录了各国人民的言行。这些作品比原著内容更丰富,记载更详细,但仍未脱离“录词”和“录注”的范畴。而且这些作品中记录的言论和事迹都是独立的片段,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读者想要寻找某个人的生活和行动,或者某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只能自己复制整理。这无疑很不方便。

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创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传记体。他以“纪”为纲,用“家”和“传”记录重要人物的言行,用“表”记录年月复杂的细节,“书”则是法规的汇集。这样,《史记》就在这个世纪的指挥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书中各部分相辅相成,简单的没有意识到它的省略,复杂的没有意识到它的冗余。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阅读,记录历史的功能更加完善。所以后世正史采用传记体的写法,也难怪梁启超有“史学界毛泽东推司马迁”的评价。

更何况司马迁先后做过圣旨和圣旨,可以看到很多官方书籍和档案。他在编纂史书时广泛使用了这些材料。比如汉初的英雄列传中,关于战功的记载就来自官方档案《功勋簿》,这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天下,对山川、古迹的情况很了解,也采访过不少名人的后代。当他听说秦国用水攻打魏国时,他亲自视察了大良城,果然在城墙上看到了水的痕迹。他到韩信的老家淮阴侯,看到韩信母亲坟旁有一大片空土地。他知道韩信为他母亲预留了“守千冢”的地方的传说不是假的...到了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已经把自己的经历都写在了相应的内容里,使得《史记》的内容更加详细。

特别难的是,司马迁并没有向现在的权力屈服,在为英雄和重臣做传记的时候也没有回避他们的问题。比如韩安国在魏启后窦颖被迫害的时候,龚聪明奸诈,霍去病对士卒不闻不问...司马迁说出了这些不光彩事情的真相。班固说:“自刘向、杨写了大量的书,都说他们有很好的迁史,说他们善于点事,说他们不俗,说他们品质好但不俗,说他们文笔直,说他们是真实的记录,就是说他们不假不美,不藏恶。”这是西汉以来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共识。被称为“历史学家的绝唱”,实至名归。

那么,《史记》为什么叫《离骚无韵》?这主要是因为《史记》的文学价值同样突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项羽、项伯、范增、张亮、樊哙各有各的个性,呼之欲出。再比如《陈家》中对朝政的巧妙处理,《淮阴侯传》中韩信被贬为侯后的失意,《张书传》中万的谨小慎微都历历在目。前人说:读《史记·侠客传》,有舍身为义的豪情;读《屈原传》和《贾谊传》,我为他们流泪;读庄周、陆仲连的传记,是一种隐逸观念;看《李广传》,差点要打起来;读石剑川会让你重新谨慎起来。史记的强大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他在写到屈原和贾谊的坎坷时,突然在“屈虽松口,却妒他,顾楚”这句话下面插上了自己的评语:“谁也不傻,谁也不贤明,谁也要忠于自己,谁也要忠于自己。但是,当他国亡家破的时候,他所谓的忠臣不忠,而他所谓的圣贤不仁。我感到相当难过。历经磨难的司马迁,胸中自有一番委屈。在《史记》中,他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这种情感,类似于屈原的《离骚》。金圣叹在评论《屈原与贾生列传》时说:“(司马迁)借其命,令我一泪。“真是太史公的知己。但是,司马迁和屈原一样,没有让挫折和悲伤控制自己,而是把自己的情绪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史记》能成为《离骚无韵》,情感的推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总的来说,《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史学史上,它是中国传记史书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史学走向成熟和独立的重要标志。在文学史上,它与汉赋融为一体,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写人注的方法,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风,为后世所推崇。今天,我们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史记》的辉煌成就仍然被我们铭记。

功德追父,一千年对历史来说太伟大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司马迁在他身后是非常孤独的。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已失传,只有《史史公》的序言保留了一些痕迹。但是,换个角度,司马迁活在后人的记忆里。《史记》完成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在西汉末年为世人所知,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南宋历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指出:“司马师古书实录产生,故可参考仲尼之意,可将楚汉之诗、书、左传、国语、史本、战国策、春秋之言合而为一书。”世世代代,史家不能改法,学者不能弃书。六经之后,这是唯一的办法。“在古代尊六经的背景下,这是学者所能做出的最高评价。

许多学者将郑樵的《史记》与六经相比较,认为他太有名了。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会觉得郑樵的评价并不过分。《说文解字》解释“史”字说:“史,记事之人。”殷商、西周时期,有官员以“史”之名,掌管占卜、天文星象、文书决策。他们记录了朝廷的政治命令,君主和大臣们的言行——所谓的“背单词”和“记录笔记”。这也是他们的职责,但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以“史”为名的官员,与其说是历史学家,不如说是占卜、星历、法规和国书管理员的专家。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时代,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也没有“史学”或“史记”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他看来是“明王朝写《史记》、《诗经》、《礼记》、《乐记》之时”,也是“集遗补艺之言,成家之言,学六经而传异说,杂语百种”。换句话说,就是继续孔子整理古代文献、撰写六经的工作(这是古人的观点),整理、编纂古代文献,从他个人的角度决定是否采取不同意见。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史学走向成熟,最终与《春秋》学人分道扬镳的重要标志。梁启超称司马迁为“历史的伟大始祖”,太史公称其为“历史的创造者”,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司马迁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突出的“沟通”精神。他是在“百家争鸣”被儒家思想淹没之前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头脑里并没有尊儒的思想。他虽然推崇孔子和“六经”,但并不排斥百家争鸣的杂说。以这种思维为先导,《史记》自然会有“明白”的色彩和“六经并传异事,百家杂语井井有条”的精神。司马迁广博的学术背景,以及对国书的绝佳获取途径,在“会通”精神的指引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如你所见,《史记》记载了诸子百家的观点,也记载了各种人物,有帝王将相,有文人学者,有商人游侠,也有占卜师。众生相,百家争鸣,一书皆出类拔萃,是后世20多本官书无法比拟的。这样就不难理解《史记》取得了史学经典的地位,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

关于司马迁一生的成败,郭沫若的诗有最全面的评价,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有一个美丽的龙门,郁忠在龙中。先学空再发财,文章出类拔萃。只有当你对斧头感到怜悯时,你才比霓虹呼出更多的气。继他父亲的成就之后,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月读,来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