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约定,消费者赞完,商家会给现金红包。网购一卷8元的双面胶可以给1元的优惠回报,甚至是1年的影视平台vip会员?不常在网上购物的段先生有些惊讶。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
按照约定,消费者赞完,商家会给现金红包。网购一卷8元的双面胶可以给1元的优惠回报,甚至是1年的影视平台vip会员?不常在网上购物的段先生有些惊讶。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到13.1万亿元。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购物方式,也就是说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然而,电子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却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消费者想要做出决定。除了看精心准备的商品描述,他们还经常把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作为重要参考,选择购买评价更有利的商品。
正因如此,一些商家为了获得好评一直在动脑子,找水军操控评价,雇佣团队刷单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除了这些,“优惠返现”也是很多商家常用的方法。他们会通过平台私聊、电话、商品附带的促销卡等方式联系买家。,并使用红包、购物券等。作为各种福利来诱导消费者给予充分的好评。
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定经营者不得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用户做出指定评价、好评、转发、直接投票等互动行为。这一规定尚未实施,但足以体现国家层面对这一乱象的重视。主流电商平台也有明文规定禁止商家以这种方式诱导好评,但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有专家对本报(www.thepaper.cn)表示,商家的“好评返现”会影响买家的公正评价和其他消费者的知情权。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违法商家的处罚力度,也建议消费者注意评价权,不要让“小恩小惠”毁了市场秩序。
有些促销卡上印有商家微信的二维码。添加微信后,买家发送有利截图等信息即可获得商家红包。花式“奖励返现”傅小姐是北京某外企白领,网购达人。她平均每年在各种电商平台网购几百单。在某购物平台点击她的新闻页面,可以看到很多商家给她发红包的记录。付小姐告诉该报,“他们(商家)都答应给好评,基本上都有这种活动”。
她说,有些商家会在交易完成后给她打电话介绍“奖励返现”的活动,但更多的商家会随产品发各种促销卡。有些卡“开门见山”,直接写明“好评返现”的金额和参与方式,多是要求消费者将好评截图发给平台上的商家客服,客服确认后返还给充现金红包。
有的还在卡片上印上店铺负责人的微信二维码。买家扫码加微信后,对方会要求发有利的照片和订单号来换取红包。还有商家以抽奖的形式设计卡片。奖品包括商店商品或购物券等。,表示“100%中奖”。所谓抽奖,也是需要用赞来“交换”的。
论文注意到,这种“奖励返现”活动对评价有要求,文字内容10个字以上,配图片,这样才能被平台选为“精选买家秀”。
论文称,并不是高价值商品才有这种“优惠返现”活动。平时网购比较少的段先生告诉本报,前几天他在某电商平台花了8块钱买了一卷双面胶,竟然收到了商家“好评返现”的通知。“一共8块钱的东西,给赞后1块钱可以退,甚至说可以给影视平台vip会员1年。”段先生有点惊讶。“总共没多少钱,商家还是拿点。这个赞有那么重要吗?”
傅小姐表示并不反感商家的“好评返现”做法,并承认有时候真的是受好评返现的影响才写的好评。“我一般没有写评论的习惯,但是如果产品好,有红包,我会写”。但付小姐表示,只有实际使用产品后才会做出评价。“如果产品不好,我肯定会退,也不会写红包”。
但段先生表示,如果很多好评是消费者通过商家“好评返现”的活动获得的,那就存在虚假评论。“这让我怎么相信?”
还有商家把“优惠返现”做成抽奖形式。很多平台明确禁止论文学习发现,“回好评”的方法已经存在很久了。各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出台了相关规定明文禁止这种行为,但依然屡禁不止。
2019年,“3000个亚马逊中国卖家账号被封”引起轩然大波。那一年,亚马逊平台在一段时间内禁止销售600个中国品牌和大约3000个卖家账户,理由是“辱骂性评论”。根据亚马逊的销售政策和卖家行为准则,禁止通过支付费用或提供奖励(如优惠券或免费商品),要求买家只写正面评价或要求他们删除或更改评价,以及只征求体验良好的买家的评价来操纵评价。
据论文查询,我国法律也有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不得以虚构交易、捏造用户评价等方式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以前的荣誉等作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
2021年8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规定(征求意见稿)》直接规定,经营者不得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用户做出指定评价、点赞、转发、定向投票等互动行为。这一规定虽然没有实施,但体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6月15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网站发布关于规范“6.18”网上集中促销活动的通知,也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诱导用户给予指定好评。
论文查询了淘宝、JD.COM、拼多多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发现都有明文禁止“红包返现”行为的规定。在举报功能的页面中,有“好评返现”这一项。
2021年12月21日,Taobao.com发布《Taobao.com评价标准》(简称《标准》)规则变更通知,对“好评返现”现象进行规范。在对卖家行为的要求中,淘宝强调不得以物质或金钱承诺为条件鼓励和引导买家“好评”,包括但不限于:全五星返现、好评返现、好评免单、好评红包、好评券。对于违反上述要求的,淘宝将按照平台相应的管理规则进行处理。
JD。COM 2022年新修订的《京西开放平台诱导好评规则》也规定,商家以物质或金钱承诺为条件鼓励、引导消费者进行“好评”,JD.COM将根据违规程度采取包括但不限于扣分、删除违规商品、店铺商品搜索降级等处理措施。
拼多多对本报表示,根据内部规定,好评返现是指商家通过承诺返现、赠送红包、优惠券等变相返现或其他福利,诱导买家确认收货并给予好评的行为。拼多多有权删除或屏蔽商家诱导好评产生的评论。
除了红包,商家的“福利”还包括视频平台前vip从业者谈“好评返现”的动机。“如果不用给红包,我们可以开心,但做什么都得不到点赞。”来自四川的论文作者陈强(化名)说。2012年至2019年在某知名电商平台做了8年的“小老板”,销售女装等商品。
结合多年经验,陈强认为,评价有两个直接影响:一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个有评价的商品和一个没有评价的商品,消费者显然更愿意选择前者”。第二,平台机制。好评高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曝光,曝光率就是人流量。此外,对于“双11”等大型购物节,平台会明确规定可以进入活动的商品:“好评不低于XXX。”
商店的信用评分也会评估影响。好评多会加分,差评多会扣分。以陈强的平台为例。“4.7以下为差,一般4.8分,4.9以上为好”。分数对应的是上述的“曝光率”,低于4.7的分数会大大降低搜索权重。
而刚刚上架的新品“完全是白纸,不得不人工做一些测评”,陈强坦言。“(我)以前的做法是刷单张,不会做太多,所以只有十几条”。当真正的消费者购买时,商家会在产品中放一张优惠返现卡。此外,对于已完成交易但未做出评价的买家,会有售后人员电话回访。“如果你对产品没有意见,你会告诉买家支持它,给它一个好评,也会返现”。论文了解到,根据平台的规定,如果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15天没有对商品进行评价,系统会默认给商家一个好评,但这种系统好评对商家没有实质性意义,不会纳入商家的评价体系。
“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对商品的评价,没有评价也很难吸引顾客购买商品。尤其是服装这种同质化的产品,没有销量,没有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销量。无限循环。”陈强说。
据他回忆,早在2016年,淘宝就曾严令禁止有利返现、刷单等行为。“2016年以前,我可以公开说这个(有利返现),后来就不公开了”。
“我觉得这种行为是阻止不了的。”陈强认为,没有评价就没有流量,商品也卖不出去。但是站内流量的获取成本太高。“淘宝的‘直通车’或者‘钻展’成本太高了,服装、化妆品这种大件商品有时候一天要上万。”所以商家总想通过类似“优惠返现”的手段,寻求更多的“站外流量”。
专家:消费者应重视评价权。
针对这一话题,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结合论文谈了自己的看法。
陈音江表示,消费者的评价对商家来说当然很重要。“评价代表的是商家的形象。”网购时消费者无法现场查看商品,商家的介绍和其他消费者的评论成为消费者判断的依据。但是商家自己的评价可能是夸大的,虚假的。“相比之下,消费者可能更信任其他消费者的评价”。
在目前的规则下,一旦有负面评价,商家是不能自行删除的。所以商家自然非常重视好评,出现了“好评返现”等现象。
“其实因为好评的回归而出现的好评是不够客观的。”陈音江认为,如果消费者真的觉得商品好或者真的不好,就会相应地做出好评和差评。“但有些消费者可能觉得商品一般,不想给好评。他们是被商家诱导后才给好评的。”这会导致误导其他消费者,甚至导致侵犯其他消费者的知情权。
陈音江指出,一般情况下,商家对消费者“好评返现”都是“一对一”的私下要求,监管者确实难以监管。他认为,监管部门应通过行政约谈等方式加强宣传,告知其此类行为会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同时,陈音江建议电商平台加强对评价内容的管理,及时删除一些露骨的、诱导性的评论。此外,一旦发现商家存在“有利返现”的诱导行为,平台应加大处罚力度,对涉事商家进行公开曝光,并如实公示。陈音江表示,“商家的诱导评价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平台应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知道哪些商家存在诱导欺诈。“这会对商家产生威慑作用,增加商家的违法成本。
此外,陈音江表示,对商品做出评价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应重视这一权利,如实、客观地做出评价。如果确实遇到不好的消费体验,要如实给差评。“一方面是对商家的一种监督,另一方面也对其他消费者起到引导作用。”虚假的赞美是对商家的纵容。“未来,企业不会通过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他们会觉得给一点‘小恩小惠’就能得到表扬。”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更多消费者的权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将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该报注意到,光明日报在2021年底对“奖励返现”进行了评论。上面写着:“悬赏返现”无异于饮鸩止渴,害人不浅。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一个商家要想长久经营,最终还是要看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平台能否长久生存,也要看实力和信用。所以,政策和平台必须在控制“回好评”这个顽疾上下功夫。
主编:秦虹,文字编辑:董,标题图片来源:创意图片编辑:永凯
来源:作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