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胶原蛋白第一股”上市。11月4日,杨东鑫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24.3港元。截至收盘,其股价为26.7港元,当日上涨9.88%,市值264.76亿港元。医疗行业被称为玻尿酸和胶原蛋白两
港股“胶原蛋白第一股”上市。
11月4日,杨东鑫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24.3港元。截至收盘,其股价为26.7港元,当日上涨9.88%,市值264.76亿港元。
医疗行业被称为玻尿酸和胶原蛋白两大王牌,华西生物玻尿酸和巨人生物胶原蛋白是行业龙头。
招股书显示,自2019年起,巨人生物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护肤品公司”。旗下两大品牌——可丽金和芙乐蜜分别是中国专业护肤品行业第三和第四大畅销品牌。
巨人生物作为一家吸金能力堪比茅台的暴利医美公司,正面临净利润率持续下滑的窘境。
一个
胶原蛋白具有抗皱、修复皮肤屏障、保湿等功能,在医美行业受到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胶原蛋白主要来自动物。直到2000年,范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类人胶原蛋白,因此她被称为“类人胶原蛋白之母”。
2000年,范创立巨物,并将其研发成果落地;2005年,巨人生物获得行业首个发明专利;2009年,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胶原蛋白护肤品量产的公司,从此开始大规模扩张。
根据Jost Sullivan的统计,2021年,杨东鑫生物是中国第二大专业护肤品公司。2019年至今,连续三年“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护肤品公司”。
自20多年前成立以来,基于类人胶原蛋白的巨人生物已经跨越了医疗美容、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并建立了八大品牌:可恢复美、可修复金、可预测、可追溯、可恢复、丽妍、狗牙根、人参苷;涵盖功能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功能性食品等产品。
这些产品在1000多家公立医院、约17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约300家连锁药店品牌中销售。
八大品牌中,主营面膜和护肤品的福瑞美和可丽金是杨东鑫生物的主力品牌。2021年,两个品牌的营收为14.24亿元,对公司营收的贡献为91.7%。
拥有无数光环的巨型生物,其实是靠卖面具上市的。但从业绩来看,口罩业务的利润非常爆棚。
在电商平台上,一盒五片的美容修复人体胶原蛋白面膜售价198元,折合一片40元,而原料成本可能只有4-5元,名副其实的医疗美容暴利。
具体表现来看,2019年至2021年,杨东鑫生物年营收分别为9.57亿、11.90亿、15.52亿,净利润分别为5.75亿、8.26亿、8.28亿。
2021年,巨人生物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87.20%和53.3%;同期,贵州茅台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分别为91.54%和52.47%,巨型生物的吸金能力已经超过茅台…。
因为人体胶原蛋白的暴利,巨人生物从成立开始就被范夫妇控制,很多投资机构想投资都进不去。
直到2021年底,杨东鑫生物才完成上市前的唯一一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许多明星机构,如高瓴资本、君联资本、CICC资本和郭凯创新资本。
同时,淡出直播已久的Viya也与此次融资有关。钱乙由其丈夫董海峰实际控制,持有杨东鑫生物0.84%的股权。
按上市首日市值计算,维雅夫妇的投资价值已超过2亿港元。
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类人胶原蛋白是功能性护肤品的出路,但巨型生物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
公司和爱美客、华西生物等同行一样,最早也是做a To B(医疗机构)起家的。近年来,其对C端进行了转型,逐步加大了天猫、JD.COM、小红书等电商和社交媒体渠道的宣传力度,提升了在用户中的知名度。
直接面对消费者,从零开始建立品牌认知度,烧钱砸营销,几乎是医疗产品的必经之路。
数据显示,2019-2021年和2022年前5个月,杨东鑫生物销售费用分别为0.94亿、1.58亿、3.46亿和1.96亿,分别占营收的9.8%、13.3%、22.3%和27.1%,营销投入大幅增加。
相比之下,研发费用少得可怜。2019年至2021年,其R&D成本分别为1140万元、1338万元和2495万元,仅占公司营收的1.2%、1.1%和1.6%。
医疗公司普遍“重营销轻R&D”,但像巨人生物这样研发占比不到2%的公司很少,2021年,其他几家医美上市公司如爱美客、华西生物、贝塔尼的R&D比率分别达到7.07%、5.75%、2.99%,均远超巨人生物。
由于疯狂的广告,巨型生物的净利润率不断下降。
2020年至2021年,公司营收为11.9亿元和15.5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6亿元和8.28亿元,同比增速为43.65%和0.24%。
可以看出,2021年,公司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
净利率持续下降:2019-2022年前5个月,巨人生物净利率分别为60.1%、69.4%、53.3%、43.4%。
对此,杨东鑫生物解释称,网络营销费用增加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销售和营销活动增加,以不断拓展网络销售渠道,顺应行业趋势,抓住市场机遇。
根据巨人生物的招股书,约46%的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加强其全渠道销售和分销网络,开展科学、知识化的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约28%用于扩大组合产品即生物活性成分的产能;约11%用于R&D投资。
可见,未来,C端营销仍是巨人生物的重中之重。
除了强调营销胜过R&D,巨型生物还面临宣传风险。
医美暴利但乱,尤其是虚假广告。2021年,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相继采取措施整治医疗美容广告,被称为最严监管时代。
事实上,2017年,巨人生物曾因涉嫌虚假宣传被起诉。
法院认为,本案中,涉案面膜为特殊化妆品,其宣传具有美白功效,未取得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
声称“医生推荐,560家医院一起选”“500家大医院美容护肤都选了我,你还不选我?”通过建议方法使人对其有效性产生误解,构成虚假宣传欺诈。
巨人生物提出上诉,最终被法院驳回。判决返还原告货款2428元,并支付三倍赔偿金7284元。
过去几年,巨型生物踩着功能性护肤品的风口大放异彩。随着医美行业进入严格监管时代,医美赛道竞争加剧,单纯依靠玻尿酸和胶原蛋白赚钱的时代即将结束。
未来如果巨人生物继续高营销,依然得不到业绩增长,胶原蛋白的领先地位可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