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微博上线新功能↓↓可以公开显示用户的IP属地国内可精确到省份/地区用户的IP属地。图源@微博管理员。有网友质疑此举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截至3月26日16时,“建议取消微
近日新浪微博上线新功能↓↓可以公开显示用户的IP属地国内可精确到省份/地区
用户的IP属地。图源@微博管理员。有网友质疑此举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截至3月26日16时,“建议取消微博IP地址”的话题的阅读次数累计已超过2080万。
记者注意到,“显示用户IP属地”已在国家网信办的部门规章(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中有所体现。其中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在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账号IP地址属地信息,境内用户需标注到省(区、市)。记者注意到,“显示用户IP地址”已在国家网信办的部门规章中有所体现(尚在征求意见阶段)。要求互联网用户账户服务平台应当在互联网用户账户信息页面以显著方式显示账户IP地址本地信息,境内用户应当标注到省(区、市)。
据专家分析,微博在线的这一功能可能与国家网信办的上述规定有关。对于IP领地的公开是否属于侵犯隐私的问题,他表示,这种做法并不是侵犯隐私,只是涉及到个人信息的范畴。同时,他认为微博在披露用户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告知用户何时披露其IP地址,披露到什么程度,披露后出现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救济措施。
微博个人资料页新增“IP属地”近日,微博用户的“个人资料页面-个人信息”一栏新增“IP属地”信息,显示北京、上海、XX省等内容,并注明“IP属地以运营商信息为准,如有问题可咨询客服”。记者了解到,微博早在一周前就发布了关于公开展示用户IP属地的公告。公告提到,该功能是为了保证热点事件中相关信息的真实性。3月17日,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微博管理员发帖称:
近期热点事件频发,引发网友高度关注讨论。该站在加强违法信息查处处置的同时,发现仍有部分冒充本地网民发布、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为了更好地维护通讯秩序,该站将在前期功能的基础上,于下周推出“显示最近发帖地点的用户简介页面”功能。
具体而言,上述功能将在“个人主页-个人资料”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博文或评论的IP归属地。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为: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此功能在测试阶段,仅对部分用户开启测试,主动开启/关闭功能目前暂不开放。”3月22日17时许,微博管理员发帖称:
为保证东航事件中信息的真实透明,平台自3月21日起,针对东航事件相关的部分微博内容,开启了显示博客IP归属的相关功能。
22日19时许,微博再次发文称:国内:今日将测试开放部分用户的IP归属地展示,测试正常后,陆续对其他用户开放相关功能;国外:平台目前已支持15个海外国家的IP归属地展示为‘国家名称’,未支持的国家暂时展示为‘海外’。今日将继续增加24个国家,并在未来逐步进行扩充。
图源@微博管理员
此功能推出后引发网友热议——截至3月26日16时,“建议取消微博IP地址”的话题的阅读次数累计已超过2080万。该功能推出后,引起网友热议——截至3月26日16时,“建议注销微博IP地址”话题已被阅读2080多万次。
支持者认为此举是“必要的”。
反对者认为,微博在线的这一功能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用户无法选择是否公开自己的IP地址。此外,不少网友反映,一些大V的IP领地没有公开,自己的IP领地却公开了,从而质疑新浪微博对人的分类。但根据微博最新公告,该功能并未对所有用户开放。
3月25日下午,记者打开新浪微博测试发现,如果自己查看我的信息页面,看不到IP地址,也无法更改。但如果用别人的账号查看我的微博信息,就能看到IP地址。同时,关闭新浪微博的访问权限后,仍然显示IP地址。
(左)使用他人账号来查看本人的微博资料页面。(右)自行查看本人的资料页面则看不到IP属地。
为何用户关闭位置权限后为什么在用户关闭位置权限后
微博还能拿到IP地盘吗?
“无论用户是否关闭位置权限,包括微博在内的软件提供商都可以知道用户的IP地址。IP地址类似于“家庭地址”。如果你不知道IP地址,就说明你不知道你家的门牌号。他们无法向我们的电脑发送数据,因此无法提供网络服务。”北京汉华天妃新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根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所有的互联网设备都会被分配一个IP地址,每个IP地址都有一个家,也就是IP home。平台知道用户的IP地址,可以通过IP地址查询IP地址。所以即使用户关闭了位置权限,微博依然可以获取用户的IP地址。
此外,记者查询发现,还有一种利用“代理”技术隐藏网上流传的真实IP地址的方法。彭根提醒,这种形式虽然可以改变用户的IP位置,但存在很大的信息安全隐患。“这相当于用户信息经过了一个‘中转站’,从用户访问的网站到聊天记录,一切都可能被‘中转站’获取。”
国家网信办拟规定平台展示账号IP属地
记者梳理发现,“显示用户IP地址”已经在国家网信办征求意见的部门规章中有所体现。去年10月26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2015年实施的版本进行了修订。
国家网信办官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的版本首次提出“网络实名制”,即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版本首次提出了“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即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经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进行账号登记。
与2015年版本相比,去年10月的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关于IP本地性的相关规定:“互联网用户账户服务平台应当在互联网用户账户信息页面以显著方式显示账户的IP地址本地性信息。国内互联网用户账户IP地址的本地信息需要标注到省(区、市),境外账户IP地址的本地信息需要标注到国家(地区)。"
目前在“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实施的前提下,这一功能是否与微博的推出有关?3月26日上午,记者联系了新浪微博。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如果征求意见稿已经生效,可能是微博为了履行国家网信办的规定,没有征得用户同意,公开用户个人信息,但征求意见稿尚未生效。“微博公开IP地址很难说是出于履行法定义务的主要原因,但不排除监管部门有明确指示的可能。现在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左晓东认为,“微博大概率是为征求意见稿的实施做准备”。但这个文件终究没有正式实施,最终的情况还需要观察。“他提到,在履行个人同意的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了个人选择的权利。”但原则上,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同意做出例外,即可以不经用户同意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不能做出选择。"
具体来说,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但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需要取得个人同意的,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不需要取得个人同意。
“如果没有文件,用户确实应该有权选择是否公开他们的知识产权领域。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果《征求意见稿》生效,强制公开IP属地,那么用户没有选择权。”左晓东说。
IP属地有必要精确到省吗?
针对网友质疑的核心问题——IP属地公开是否侵犯隐私,首先要明确IP属地属于个人信息还是隐私。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将IP地址认定为个人信息,但没有更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直接界定。并且IP地址比IP地址覆盖的地理区域更广。
“IP地址是否属于个人信息,一开始是有争议的,因为IP地址是可以造假的,那一串数字不一定有明确的含义。普通人看到IP地址信息,可能无所谓。而在电信运营商,由于他们的技术条件,IP地址和个人的实际物理位置没有本质区别,当然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左晓东说。
他认为IP地址是敏感的个人信息,当然不能直接透露。但在这种情况下,微博披露的是IP属地,没有IP地址那么详细。“在肯定其公共利益和风险控制导向的前提下,这种处理也是适当的,征求意见稿确实规定了省级。”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且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从许可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为了履行法律义务而详细到省级层面是否公开知识产权属地。只需出示国内或国外,就足以达到公众监督的目的。"这已经超出了我们必要的处理范围."
“发行人位于国内外具有管辖权意义。至于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实际上没有法律上的区别。”他指出,由于中国实行网络实名登记制度,每个网民都可以被准确追溯——这也意味着,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事后行政层面的监管采取措施,而无需事先披露地理位置。
但左晓东认为,其实在发布IP版图时,需要考虑的是除了用户本身以外的其他主体的利益,是否以及是什么样的利益。
“即使公布IP地址是合理的,是否最大程度的保护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毕竟这是平衡的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从微博的案例来看,公布IP归属是合理的,因为有合理的需求,比如防止诈骗(比如境外不法分子伪装成公安机关联系用户),方便用户识别虚假信息(比如国内用户伪装成国外说话的人)。可以说有公共利益的考虑,也有企业的风险控制的考虑,这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合理的,也必须得到用户的同意,除非是法定义务。”
至于微博公开用户IP地址的做法是否实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许可证认为这种做法并不侵犯隐私,只是涉及到个人信息的范畴。同时,如果为了履行法律义务而公开用户的IP地址,也必须受到相应的限制。
他还指出,微博在披露用户信息的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告知程序和救济程序,包括告知用户何时披露IP地址,披露到什么程度,披露后出现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救济措施。
nddaily和N video的新晚间新闻报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