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财报之下(财报亮眼 股价却未大涨)

近日,拼多多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一季度营收238亿元,同比增长7%。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为22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6亿元。作为头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03:30:40

近日,拼多多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一季度营收238亿元,同比增长7%。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为22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6亿元。

作为头部电商企业,拼多多要面对影响深远的阿里和JD.COM,接下来还要应对不同规模的中小电商企业。它需要在商业模式上制定更为复杂精密的方案来运作企业的发展,但同时最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流量瓶颈,迫切需要认清增长趋势下未来发展的隐患。

一季度增长,拼多多战略转型

拼多多的转型是为了摆脱数百亿补贴的过高营销费用造成的不利局面。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4%,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至47%,2021年同期为59%。同时,由于员工数量的增加和招聘更多的R&D高级人员,拼多多第一季度的R&D费用也创下新高,同比增长20%至27亿元。

减少百亿补贴噱头的影响,赋予自己科技R&D电商平台的属性,一定程度上摆脱拼多多“便宜没好货”的形象。从过去拼多多用几百亿补贴爆发的时候了解到,很多用户使用拼多多并不是为了购物,大量用户只是被招募,或者只是为了结账提现活动,对拼多多的电商属性并没有很强的认同感。

用户认为来自拼多多的早期购物体验不好,所以不敢长期尝试,就像淘宝在发展初期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前期口碑不高。但随着平台监管的加强,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平台得到了改变和升级,拼多多R&D属性的转变也解锁了用户的新认知。

最近有很多用户偶然在安利拼多多上买了一些好东西。我在上海的家人也谈到了从淘宝到拼多多的转换。无非是拼多多也能买到质量合适的商品。另外,拼多多的很多物品在持续100亿补贴的大背景下,比其他平台都要便宜,这让一些花钱大手大脚的群体找到了省钱的办法。另一个原因是拼多多资金量巨大,逐渐渗透到消费群体,逐渐成为真正能与阿里、JD.COM抗衡的电商平台。

品多多之所以在增长,是因为根据财报,品多多的营业成本为71.6亿元,同比下降33%。第一季度,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4%至112.19亿元,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至47%,2021年同期为59%。运营成本的降低,是拼多多不再依赖数十亿补贴,与用户产生更深粘性的标志,这自然也显示了拼多多的成长与进化。

拼多多618备货节前夕发布第一季度财报,不仅显示了其目前的布局和变化,还面临着备货节后与巨头的营收对比,消费者可以在备货节期间对拼多多有更深入的了解。相对于财报披露的营收增长和R&D投资的深化,用户对拼多多认知的改变或粘性将是拼多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然,品多多虽然用转型来改变外界的看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如果想用战略转型实现更高的增长,拼多多无法避免流量获取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那些沉迷于拼多多补贴的用户,会不会转化为商品和拼多多的关系?

达到流量的峰值,很难跨越流量的瓶颈。

阿里注重活动,JD.COM宣传品质,拼多多胜过补贴。但是,电商零售最根本的还是流量变现。大型电商在谈论流量巅峰的时候,已经在重新思考流量的价值。

电商一开始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不同于线下通过互联网的零售模式。在当时一些投资人看来,电商模式是把线下市场转移到线上市场的一招。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所以没有特别注意。相反,他们更关注传统产业的有形发展。

一些前卫的投资人认为,电商模式很难吸引流量转移。毕竟互联网模式过于依赖科技的发展,需要用户熟练使用和信任互联网模式,才能让电商模式走向成熟。所以相对于传统行业,早期互联网模式的发展是艰难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熟悉互联网应用,新一代几乎完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信任度和熟练度都高于早期消费者。所以在新消费时代(Z世代),当它是消费主力的时候,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模式越来越繁荣,电商越来越重视流量的价值。

在一些博主看来,流量的多少更重要。一些博主认为,他们平台上的粉丝越多,无论是接广告还是带货,获得的现金机会就越多。而且,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总会比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有更高的收获。但在一些有远见的投资人看来,在粉丝数量不变的背景下,消费需求越高,流量价值也会越高。但这种价值往往需要企业去挖掘,才能释放出来。

什么流量价值对拼多多更重要?在笔者看来,阿里体系下有别于淘宝、天猫的综合电商最早出现在国内市场,消费者信任感很高。也和京东不一样。COM在高品质产品和电子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对消费者来说似乎相当垂直。拼多多从“百亿补贴”和农产品入手。从目前的市场动态来看,其流量的核心价值更接近优惠、生活化的商品,反过来演绎如何获客可能更有效。

从部分用户处了解到,大部分清洁用品、水果蔬菜等生活用品都是在拼多多购买的。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较低商品的需求被选中;另一方面,拼多多专注于农产品和日用产品市场,更容易让消费者有羁绊。所以这也是拼多多一直深耕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原因。

主流电商正在走向综合电商,拼多多和攻势一直在同化淘宝,但三家的基本运营模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三足鼎立。

但目前拼多多月活超过7.5亿,已经接近国内流量天花板。拼多多不仅要考虑如何增加流量基数,拓展市场,还要考虑未来流量饱和后如何深度挖掘其价值。如果仅仅依靠日用品和农产品,那么拼多多将在其他零售赛道失去主动权,很可能面临其他业务赛道因主营业务崛起而业绩下滑的局面。所以交通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寻求多种业务,了解数字商机。

注重流量的重要性,电商们把目光放在了同城零售上,拼多多带着“农产品”进入同城市场,可能在产品上有些优势。但是目前同城零售这么火,拼多多能拼到什么程度还是未知数。

在同城零售赛道上,其实各家各有各的路,但同城零售赛道上最突出的既不是阿里,也不是JD.COM,更不是拼多多,自然是早就离场的美团。

美团进军本地生活服务,在生鲜电商再次爆发的时候,布局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在多个地区设立取货点,形成了自己的同城电商闭环。之后各派争锋,但生鲜电商最后并没有大获全胜。只有剩下的电商头部企业布局本地生活服务,生鲜电商的模式得以保留。

为什么说美团在同城零售上最有优势?同城零售最难的不是建仓,做好营销,最难的是零售配送。相比目前全国三天到七天的物流承诺,没有一个同城承诺半小时到达。就连主营网络订餐的美团也走了另一条捷径,走社区团购的模式,第二天到账。

美团、拼多多、阿里之所以不敢承诺30分钟送达,除了餐饮,考虑到距离和商品储备能否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一般同城买菜,不仅要考虑商家的库存原因,还要考虑菜品的新鲜度,所以很难在半小时内完成所有订单,这也是各家选择次日送达模式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用户看来,在周边菜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各大品牌的“首选”功能,有些地方距离自提点较远,也会挫伤用户自提商品的决心。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会极大地影响同城零售模式的运营。

考虑同行竞争,物流甚至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在我看来,是城市零售最大的难点。拼多多要想打赢城市零售之战,短期内需要靠产品质量来维系信任。从长远来看,它需要加快和改变物流和管理。否则同行竞争不够,甚至路边摊可能更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在目前电商发展的瓶颈阶段,拼多多想要依靠转型服务来加强与市场的联系。但是只要市场出路暴露出来,就会被各个公司瓜分。所以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加深与用户的粘性关系,保持在市场某一方面的影响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再者就是各个公司的争夺。拼多多需要一种新的破圈方式来展示其整体的改善计划,从而进一步提高美誉度,实现增长目标。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