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MP3,MP4,这些名词对于80、90后的人来说可能相当熟悉。作为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10年代流行的个人娱乐终端,在智能手机兴起后几乎销声匿迹。对于大多数90年代出生的人来
Walkman,MP3,MP4,这些名词对于80、90后的人来说可能相当熟悉。作为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10年代流行的个人娱乐终端,在智能手机兴起后几乎销声匿迹。对于大多数9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智能手机是他们最常用和最常见的娱乐设备。
但是,存在感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灭绝。HiFi市场还是有很多厂商和用户的。比如索尼、iriver、奥菲、HiFiman、Shanling等厂商还在推出专业便携前端(HiFi圈里用来代表手指播放音乐的设备)。
相比十年前的主流HiFi前端,现在的HiFi前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曾经被各种HiFi发烧友和厂商嘲讽的Android,几乎已经成为高端HiFi玩家的标配,使得前端进入智能化时代。
图片来源:JD.COM
这让我想起了在数码爱好者中流传的一句话:性能的所有优势最终都会败给便捷和便携。不管这种说法是对是错,至少在HiFi音乐领域是基本一致的。
从不屑到追随
哪家厂商最先在HiFi前端上使用Android系统不得而知,但最著名的早期产品应该是索尼的NW-Z1000,Walkman系列的旗舰,创新性地将大屏触控、Android系统和索尼的专业音频技术相结合,打造了一款智能HiFi前端。
图片来源:官网
作为一个曾经的用户,NW -Z1000并没有真正给我带来不好的体验,但在当时也没有给我带来与其他玩家太明显的体验差距,因为在2011年的Android生态系统中,还没有太多好用的在线音乐软件。当时酷狗、酷我、QQ等音乐软件在音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HiFi用户的要求,所以Android系统在让用户能够一边听歌一边看网络小说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早期的Android系统在音频信号处理上有着天然的劣势,受限于系统底层架构的设计。Android系统处理的音乐信号保真度会比传统的HiFi播放器弱一些。虽然来自个人体验的影响远低于拉上EQ带来的改变,但对于追求HiFi的用户来说,还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安卓的HiFi前端在诞生之初并不流行。甚至有人说,智能HiFi前端的到来,就是HiFi前端的终结。除了HiFi传统的前端智能化,智能手机厂商也在向HiFi靠拢。在HiFi最热闹的时代,很多手机厂商都以HiFi音乐作为卖点,其中vivo更是将HiFi做到极致,配备专业的电路设计和解码功放。
图片来源:官网
有意思的是,HiFi发烧友对HiFi手机的态度不一。他们在鄙视智能HiFi玩家的同时,也对HiFi手机赞不绝口,以为即使是很多拥有万元手机的发烧友,也会忍不住买一部HiFi手机作为街头前端使用。这时候他们就不在乎保真了。
其实国产HiFi前端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最开心的时候是2010年到2014年,那时候智能手机方兴未艾,MP3市场还保持着热度。众所周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MP3、MP4等曾经的主流个人娱乐终端在短短几年内迅速退出了主流市场。MP3不知何故在HiFi市场上生存,MP4只存在于老年人娱乐市场。
便携式HiFi终端市场的快速萎缩有些出乎各大厂商的意料。面对智能手机来势汹汹的趋势,国产HiFi厂商如果不做出改变,只会受到更猛烈的打压。怎么改?后续智能化是唯一方向,尤其是网易云音乐掀起个人推荐音乐算法的游戏后,在线音乐软件迅速俘获了一大批音乐爱好者。
从站长家里截取
以前的HiFi玩家,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音乐,需要在各种论坛和贴吧中寻找资源帖子,然后下载导入到前端,最后自动将音乐文件存档在前端系统上,这就是结束。而且,这还是在运气好的情况下。如果运气不好,发现的冷门歌曲文件的歌曲信息由于抢轨(从CD中抓取音乐文件)等错误而丢失,那么你只能看一张杂乱无章排列在播放列表中的专辑。
在线音乐软件就不一样了。网易云音乐创新的用户歌单功能和歌单分享功能,让用户可以快速分类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结合算法推荐,直接省略了之前的一系列流程。打开软件,点击播放。一切就这么简单。
如前所述,电子产品的优势最终会败给便携性和便利性。这样在线音乐软件轻松击败其他软件,成为大多数HiFi用户最常用的音乐软件。好在网易云音乐不是某个HiFi厂商推出的产品。安卓软件的优势在于开放性。只有你的设备支持Android,才可以直接使用。
所以现在安卓已经成为了便携前端的标配,国内HiFi厂商的宣传中也加上了“分离式设计,让安卓的噪音不会影响解码功放”。甚至,智能逐渐从便携前端蔓延到桌面市场,HiFi老厂商山灵推出了内置Android系统的桌面音乐播放器。曾几何时,HiFi玩家在使用台式电脑的时候会认为自己还在听在线音乐?
在线音乐拯救了HiFi?
HiFi一直是个小圈子,甚至比摄影还小。当然,这里指的是真正的HiFi圈,而不是喜欢听歌的人。HiFi小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HiFi设备贵,其次是需要用户有足够的时间和空来“玩”,而时间是年轻用户最缺乏的。
手机游戏,Tik Tok和哔哩哔哩抢走了很多用户的注意力,所以分配给HiFi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有多少人愿意花几个小时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无损文件?因此,在线音乐的流行大大减少了用户需要花费在HiFi上的时间和精力。
即使音质不如无损音乐,但恕我直言,使用同样的前端和耳机,大多数人都很难区分,更何况大多数便携前端用户使用的是室外场景,DSD母带在嘈杂的环境下也会有损耗。
我甚至可以直观的说,如果没有在线音乐,HiFi前端的市场会比现在小很多。对于新用户来说,他们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大多存储在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歌单中。重新搜索下载的时间和成本,足以让一大批想要趁早尝试的小白止步。随着在线音乐软件和Android的加入,HiFi的入门门槛变得更低。
对于国内前端厂商来说,他们并不满足于HiFi前端市场的萎缩,因为几千元的入门价格是大多数用户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小尾巴”(Type-C转3.5mm接口转换器)。最早使用“小尾巴”只是为了让没有3.5mm接口的手机可以使用有线耳机,但后来厂商想,既然已经有配件了,为什么不升级一些内部芯片呢?
图片来源:JD.COM
于是,我们看到“小尾巴”中使用了一些低功耗小体积的解码功放芯片,让用户可以随时接入手机,手机成为了连接有线耳机的“临时”HiFi前端。有意思的是,“小尾巴”的销量远超传统的HiFi前端,成为众多厂商的新拳头产品。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圈子把自己的进入门槛定得太高了,实际上不利于圈子的发展。以前的HiFi圈就是这样,一群从桌面时代走出来的用户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张着嘴闭着嘴,鄙视那些用便携前端和耳机听歌的音乐爱好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便携前端成为主流,主流用户也逐渐完成了更换。Walkman、iriver、七彩等厂商成为主流。人们已经开始鄙视更便携的智能前端,却不知时来运转,过几年就变成“老人”了。
此外,随着网速的提升,在线播放无损音乐不再困难。索尼的Hi-Res商店,QQ,网易云音乐的Hi-Res格式,Apple Music的无损格式,都是为了方便Android用户无损格式获取音乐,兼顾了HiFi用户的音质和便捷性要求。
如果HiFi的前端没有变得智能化,在线音乐软件没有推出无损格式,那么恐怕现在的HiFi圈里只有一部分人会自鸣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