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黄钻会员如何操作可以看到自己删除访客记录的列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大部分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都知道,各类软件和app往往会有“系统升级”或“版本更新”的提醒,一般不会引起太多关注。近日,网上一张疑似更新微信系统的个人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22:41:5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部分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都知道,各类软件和app往往会有“系统升级”或“版本更新”的提醒,一般不会引起太多关注。近日,网上一张疑似更新微信系统的个人资料图片引起了大量用户的关注。这张图片名为“微信系统7.0.X更新操作提示”,LOGO和配色与微信相同,并配有文字说明,称“本次更新:将增加拜访好友功能,告诉你他来过;同时在朋友圈增加停留时间的功能,告诉你他来了多久。”

两句看似平淡的话,却引起了网友的大量讨论。反对该功能的网友表示:“我喜欢没有访客记录的朋友圈”,甚至有人表示“如果开通该功能,微信号就要被换掉”;同意开放朋友圈访问记录的网友表示,这样的功能可以“知道谁在关注你,谁在关心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因为从目前这个预测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得到这个人在各种朋友圈的这种轨迹信息,就可以更好的预测这个人的一些相关的心理指标。意思是我看到这个不同朋友圈的轨迹信息就能知道你的情况。

微信辟谣:新版本不显示朋友圈访问记录。

针对网友的突发奇想,2月20日,微信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不要慌,网上流传的图片都是假的”。记者还从腾讯了解到,微信将保护用户隐私。在新版本中,没有增加朋友圈访客记录的功能。

平台默认公共浏览记录的多个用户不能取消。

据了解,微信平台日登录量已达10亿,海量阅读记录成为用户信息的大数据。网友之所以在意朋友圈会不会公开浏览曲目,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央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拥有数千万用户的网络平台都存在用户浏览记录被平台主动公开的情况。

QQ空之间的访问轨迹是公开不可见的,访问需要付费。

腾讯旗下的老牌社交平台QQ有“记录QQ空”之间访客的功能。记者发现,QQ设置并没有提供“关闭访客记录反馈”的功能,而是提供了“隐形访问他空房间”和“隐藏他的访问记录”两种收费功能。想使用无缝浏览的用户需要开通QQ的黄钻会员,黄钻会员的费用是一个月12元。

钉钉是一个专注于社交的互联网平台。记者通过数据采集发现,仅在苹果的iOS系统中,钉钉过去一年的预计下载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但记者发现,在群聊环境中使用“钉钉”,用户发布的消息通常会标注“未读消息”反馈信息,并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标注。比如,有几个人没有看过这条信息。当记者点击“未读”这个词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是谁“未读”了这条消息。

记者发现,钉钉在其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服务内容包括未读消息列表等技术功能,这些功能服务可能会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服务版本的不同,或者服务商的单方面判断进行优化或修改”,但记者在钉钉中并未发现关闭阅读记录的选项。”钉钉”客服人员也告诉记者,该功能的开通不是用户自己决定的。

钉钉客服人员:这一块有“已读”和“未读”。比如他们老板或者我们领导发完信息后,一眼就能知道哪些同事看过,哪些同事没看过。这种情况下,他看过就可以操作。没有其他时间提醒你,就是你可以看看我发了什么信息。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如果我想关,现在也关不了吧?

钉钉客服人员:这边不能关,先生。

有调查记者发现,用户的阅读和浏览轨迹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反馈给他人,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微博平台上。“微博私信”作为一款匿名网聊工具,因无法关闭“私信”已读未读反馈功能,给信息的接收方造成了困扰,受到了用户的反映。甚至有网友表示,这个功能直接暴露了用户是否登录和浏览微博的隐私。2018年11月1日,微博平台宣布“微博私信阅读功能”下线。

中国研究中心互联网协会秘书长胡钢:其实这就是传统电信和互联网的区别。电信一定要健全,所以我一定要搞清楚对方是谁,因为在我们传统的电信环境下,你电话的固定电话号码必须清楚知道对方是谁,电话公司都是注册的。换句话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这个规则。总的来说,互联网对个人信息的影响应该说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更加警惕这种情况。

专家:浏览轨迹是私人平台,不容忽视。

有法律学者认为,目前互联网社交平台中用户阅读记录的反馈功能,类似于传统电子邮件中的“收到信件自动回复”。区别在于邮件的阅读反馈是否显示,其决定权在收件人。但目前很多网络社交平台的阅读反馈成为了发送者的权利,不符合用户自由选择的原则,也有泄露用户数据隐私的嫌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网络浏览的行为信息也属于隐私的范围。要让用户自己选择退出机制和无缝浏览系统。不能强迫用户使用他们的新功能,也不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轨迹暴露给别人,哪怕这个人是你的朋友。这个“已读”和“未读”就相当于收到了一封邮件,由用户决定是否打开。如果剥夺了用户自己设置的权利,强制要求直接给对方发收据,可能会涉及到一个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的公告》,明确App运营者不得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方式强制用户变相授权。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协议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有学者说过,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互联网平台对用户阅读轨迹的不对称反馈行为也要引起重视,以免成为监管的真正空地带。

中国研究中心互联网协会秘书长胡刚:从互联网的一贯逻辑来说,首先我想把你的整个行动记录下来,但是记录完了之后,你不能把这个数据利用起来,然后再商业化给别人。这是不允许的。当一个IP地址或者一个好朋友访问我的时候,他感兴趣的东西,我知道了这些信息,然后我把这些信息告诉了别人,比如说没有经过相关权利人的同意,然后这就可能造成这种滥用个人信息的情况。没有别人的同意是不允许这样做的。(记者马力)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