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狗市场”,经营观赏狗和狗用品。据说中国最大的狗市在山东朱樵,人们用德国黑背和日本德国狼狗杂交,育成黑背、棕腿、竖耳、长尾的优
狗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狗市场”,经营观赏狗和狗用品。据说中国最大的狗市在山东朱樵,人们用德国黑背和日本德国狼狗杂交,育成黑背、棕腿、竖耳、长尾的优良品种“莱州红”,吸引了各地的买家,价格居高不下。周围六七十里的千家万户都在靠养狗赚钱。其次,广西南宁有上百家狗贩子,日交易额30万元。
天津的宠物狗交易也很火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红桥区大丰桥沿河路自发形成了一个市场,主要交易鸽子、鸟、猫、狗、蟋蟀等。所有鸟类状态良好,六种动物欣欣向荣,交通拥挤混乱。
在20世纪80年代,金钟赫街三号路口附近、琼州路、人民公园和颐和园都有狗市。到处都是卖狗的小贩,有的带着狗,有的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载着狗笼,既有观赏犬,也有凶猛犬。买狗人和卖狗人的讨价还价,狗链、狗热水器、狗粮混杂其中,人们争吵、吠叫,形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狗市
当时观赏犬的价格很高,藏獒4万元,北京巴尔3万元,沙皮狗2万元,西施犬2万元,德国松鼠犬2万元,德国牧羊犬1万元,爱尔兰雷达犬4000元。更贵的是,一个货主带了三只纯种的西施犬进场,价格分别是28万、15万、10万。一条狗抵得上两辆车,车主的逻辑是:“李霞可以批量生产,史只有我一个。”
北方观赏犬的来源有三个:外国在华商业机构、俄罗斯商人和北京通县狗市场。卖狗绝对有利可图。一只纯种俄罗斯牧羊犬在莫斯科售价20元人民币。俄罗斯狗贩子用伏特加把狗灌醉,带到北京。在雅宝路卖300元,转卖到天津1100元。天津一个狗贩子700块钱买了一只西施犬,天津一个狗市场,带到北京通县,卖了8000块。
“抱着观赏犬打电话”是那个年代特别时髦的生活方式。那时候最贵的一只狗据说要几百万,每天的喂养费用也就几百块。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不能超过200元。一个辽宁的北京富豪生病了。当地一个宠物医生没有邀请她,她特意打电话到上海,让那里的宠物医院的医生坐飞机去拜访。他负责住宿,佣金翻倍。
狗市
狗市上有个“狗媒人”。这种人怀里抱着一本“狗书”,记着狗的年龄、品种、毛色、狗主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狗贩子要给狗“找对象”,狗媒人就打开狗书找。成功后,母狗主人付给男主人几百到几千元,狗媒人收十分之一。然后,双方“结婚”“结婚”三天,然后各回各家。
河西区一位专业养狗人花4000元买了一只纯种西施犬,精心饲养,从不带狗上街。养殖费一次2000元,短短一年,狗为他赚了2万多元。红桥区有个专业养狗人,靠卖狗仔队发了财。他的经验是,幼犬出生后两个月内,通过口腔被高价卖出。两个月以内的小狗,无法判断是否纯种。也许当它长大后,才发现它是一只癞皮狗。就看买家的运气了。
因为经常打架,几乎每个狗市都被“狗霸”把持着。几个北京狗贩子来天津买狗,在狗市场和一个天津贩子吵架,被打了。结果我一回到北京,就立刻纠集了一批人,开了两辆车,带着凶器回来了。我打伤了天津狗贩子,强行抢走了三条名犬。
狗市
当时养狗带来了很多社会矛盾。和平区的一个居民住在二楼,养了两瓶北京啤酒。它们是倔强的狗,对陌生人又叫又咬。六楼住着一位老太太。她的儿女们带着老太太去医院看病。当他们下到二楼时,两只北京哔哔声突然从门缝里射出来,咬了老太太一口。她吓晕了...
还有一个故事很尴尬。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三十年来一直在郊区看仓库,养了两条德国狗,没人想偷东西。没想到,却掀起了一股养狗热潮。一个有钱人路过仓库,遇到了这对德狗,找到老工人的单位协商,只好用两套单换两条德狗。老工人觉得不合适,不是不想一个人,而是觉得狗不值两套房。结果两只德国狗被单位收走了,老工人不仅狗没了,房子也没了。
90年代中期,北京出台新规,养狗一年要交5000元的养狗税,于是街上很快就看不到遛狗的人了。传到狗市,狗价暴跌,生意惨淡。以前随便一条狗都能卖到几千万,现在三四百块钱就能拿走。卖狗养狗的时代是近十年最赚钱的。市场降温,逐渐平静。(文: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