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文|连线洞察,作者|王,编辑|子夜要说今年的行业乱象,大数据杀熟榜上有名:在OTA平台上,两个不同的手机同时预订酒店房间。经常用这个平台的手机价格高,另一个新号手机
来源@视觉中国
文|连线洞察,作者|王,编辑|子夜
要说今年的行业乱象,大数据杀熟榜上有名:
在OTA平台上,两个不同的手机同时预订酒店房间。经常用这个平台的手机价格高,另一个新号手机价格低;在电商平台上,如果买一个kindle的产品,浏览次数多的人显示的价格是998元,而浏览次数少的人显示的价格只有599元……
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国内各大互联网平台都陷入了大数据厮杀的重灾区。
近日,美团对大数据的扼杀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12月14日,“漂爸爸”自媒体发布《我被美国使团成员割韭菜》。漂爸爸说,开通美团外卖会员后,他找了一家家常菜店,配送费从2元变成了6元。
“漂爸爸”发布的文章截图,文章来源为“漂爸爸”微信官方账号
很多媒体也测算过,在美团外卖平台上,不同的手机用户有不同的配送成本,频繁使用美团平台的用户比新用户成本更高。
在美团贴吧,网友们也抱怨了很久。会员和用户不仅享受的津贴少,而且分销成本更高;黑猫的投诉充满了对美团的不满。“同样的地址,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账号点外卖,别人点外卖不需要配送费。只要我的账号是美团发货商家,有一两个额外的配送费,都是商家……”
美团对大数据的扼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此次引起的舆论,美团回应称,软件定位错误与会员无关。显然这个理由很难让人信服,舆论继续声讨美团。
互联网的杀戮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互联网的厮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
令人气愤的是,即使面对批评,互联网平台也总是在暗中扼杀大数据,每次郑重声明、责令改正后,又死灰复燃。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新规,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了《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也将大数据的厮杀归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大数据的查杀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新规下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杀人”愈演愈烈。
根据黑猫投诉的相关数据,仅键入“杀熟”、“美团”关键词,相关结果显示有65条,其中2018年1条,2019年9条,2020年55条;
同样的方法输入“杀”和“饿”显示49个结果,其中2019年13个,2020年36个。
对此,Connect Insight也分别键入了“杀熟”“淘宝”“携程”“去哪儿”等关键词组合,均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投诉量大幅增长。
黑猫投诉“杀人”截图,来源黑猫投诉。
可见,一次又一次的大数据杀熟所带来的舆论声讨并没有促使这种行为降温,反而愈演愈烈。
从2018年3月开始,“大数据杀熟”一词进入大众视野。中国青年报对2008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杀熟的情况,6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杀熟很普遍。
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大数据杀熟调查结果显示,56.9%的受访者表示曾被大数据杀熟,88.3%的人表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
针对泛滥的杀人事件,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些禁止杀人的政策法规。
但即便如此,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并没有消失。
究其原因,大数据的杀伤很难界定,互联网平台多归结于技术原因。Qunar.com副总裁勾志鹏曾回应称,扼杀大数据等于自杀,价格体系是因为技术原因。就像美团对外界的回应,配送费的变化主要是技术定位错误。
这个技术上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消费者在面对不同的消费场景时,会在大数据平台中随时匹配供求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价格。
比如,一个需要出远门的游客,需要订机票,但由于实时在线预订和取消,机票库存不一,导致游客订完机票后马上降价;以美团配送为例,面对同一高峰时段涌入的大量订单,系统产生排队机制,从而按照优先级重新建立配送成本。
但是,不能认为解释是技术问题。
在“杀”的过程中,互联网平台既充当裁判,又充当运动员。互联网平台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价格体系的波动。即使是大数据平台造成的所谓技术BUG,也是平台的责任,不应该转嫁给消费者。
“杀人”是如何运作的?
说到大数据杀熟,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算法的强大。但如果揭示算法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现在的算法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互联网编程语言构建的,比如现在市场上比较热的C、Java、Python等。如果把算法比作一座高楼,这些编程语言就是各种建筑材料。
但就像这座高楼一样,现在的算法是“死”的。简单来说就是高级流水线工人。在算法面前,不同的用户只是简单的变成了多个数据维度,通过算法的流线型分工,给他们贴上特定的标签。
如果有外卖场景的大数据查杀算法,其操作逻辑如下:
首先,人们会在外卖平台注册账号,在平台的数据库中会形成一个ID。随着用户在APP上的日常点餐、点餐时间、点餐类型等活跃行为的增加,平台上留下了各种数据痕迹。通过这个痕迹,算法可以计算出用户的平均点餐价格、喜欢的菜品等标签。
在平台的算法体系中,有一套针对消费者的标签体系,比如标签1“川菜”,标签2“低消费人群”,标签3“上海XX社区”。用户点一个毛血旺可以归为标签1,消费价格在15元以下可以归为标签2,在XX社区点餐可以归为标签3。
算法平台根据这些标签,匹配商家提供的数据平台,选择合适的餐厅。
在平台上呆久了的人,留下的痕迹越多,被贴上的标签就越多,平台也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标签进行差异化定价。
相反,新注册的用户没有数据痕迹,平台算法很难定义标签。
所以大数据厮杀的场景总是以老用户被坑,新用户被放过的形式上演。
从现在的算法来看,并不先进,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没有那么智能一样。
算法就像一个树状的漏斗。每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最终走向不同的地方,但选择的路径是由消费者而不是平台决定的。就像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频繁低价购买产品,伪装成“低消费人群”来钻算法的空子。毕竟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算法的程序是固定的,用户使用几次就能大致找出算法的规律。
但在大数据的查杀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算法,还有用户操作。如果把算法比作骨头,用户操作实际上就是充当血肉。
一位互联网运营岗从业者也告诉Connect Insight,“销售一个互联网产品,虽然只有点击率和转化率两个指标,但可以拆分成文案、场所、时间、模式等十几个维度。根据这两个指标,通过对这些不同维度的排序和组合,可以很容易地刻画出消费者的特征。”
可见,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很快用户数据就会被肢解成独立的符号,被平台放在放大镜下查看。
以美团为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对美团的会员体系有一套拆解。
美团的会员等级是由成长值决定的,从V0-V6分为七个等级。获得成长值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购买金额1: 1转换成成长值,二是完成任务后获得相应的成长值。从V0到V6总共需要166300个成长值。
根据会员级别不同,可获得身份铭牌、积分奖励、免费品鉴、快速提现、优先获得客服等。这些诱人的任务已经让用户绑定了平台,他们愿意为平台“奉献”各种个人数据。
这些数据成为算法分析用户的窗口,进而对不同用户进行分类。
在具体细节上,《深燃》也分析了会员制。重点大致是每单利润有限,需要在平台、骑手、商家之间进行分配。为了平衡前三者的利润,消费者往往成为成本转嫁的对象。
餐饮行业风险成本高,对应的毛利回报有限。美团除了维持自己的利润,还要小心试探其他三家的底线。
因此,平台搭建好算法骨架后,美团会激活整个数据库,即通过对用户、商家、骑手的精细化运营,了解他们真实多变的需求。
因为平台已经根据活跃度收集了足够多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群体标记了足够多的特征标签,剩下的就是如何对这些特征标签进行重新排序和组合。
但无论是算法还是用户操作,难免会有疏漏,也会出现对用户群体刻画不准确的情况。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出,要么是美团商家在喊话,要么是骑手不满。这次是用户投诉。
但美团可能没有想到,相比以往用户的小打小闹,《漂爸爸》除了发文,还跟上了美团。
但是,公众对杀死美团的抱怨由来已久。网上社区论坛都有关于杀美团的投诉,但是就是没有办法维权。
《父漂》恰好是这种情绪爆发的窗口,用户的声讨浪潮将美团的杀熟现象从幕后拉到了台前。
美团的焦虑
回头看看国内的互联网平台,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扼杀大数据,但尽管一再否认,扼杀其实是在发生的。
12月18日,“漂爸爸”继续质问美团,称美团“欠全国人民一个交代”。这个账户是什么?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根据《反垄断指南》第十二条,“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从事《反垄断法》有关规定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反垄断指南》首次明确将“扼杀大数据”定义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差别待遇。
今年,针对垄断的监管行动明显加快了这一进程。自去年11月《反垄断指南》发布以来,国家监管部门已经处罚了多家企业。日前,阿里巴巴、阅文集团、蜂巢盒网因“经营者集中”违规被处罚。
此次处罚也是反垄断中首次针对国内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行动释放出重要信号,被外界普遍解读为震慑如山。
这次美团被指扼杀大数据,引发了一场关于滥用市场主导地位的讨论,并使其站在了风口浪尖。
大数据厮杀的背后,是美团的焦虑。
在美团的营收板块,虽然外卖的主营业务规模较大,但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根据2020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数据,美团外卖的业务规模为206.9亿元,但利润率仅为3.7%,仅比上季度增长1.6个百分点。
几百亿的饿了么补贴常态化后,也跟上了美团。根据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的统计,今年10月,饿了么月活跃用户数甚至超过了美团。
为了避免对单一业务的依赖,美团还在尽力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其中社区团购被认为是美团必须打赢的战争。为了争夺这一领域,美团不惜重金,坚持自营,建设配送设施和供应链。
但是巨人之间的战争一般都是伤敌1000,伤己800。新业务的发展并没有美团预期的那么顺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团不得不对内保护外卖领域的基本盘,对外争夺新业务。现在它不得不面对监管的压力。未来,美团将如何实现增长目标?未来能否做到一视同仁,价格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