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定义及演变历史(erp演变发展总结)

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理论的演进路径经历了四大阶段:基础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ⅱ阶段、ERP阶段。ERP理论的雏形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为了解决传统制造业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6 02:17:02

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理论的演进路径经历了四大阶段:基础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ⅱ阶段、ERP阶段。

ERP理论的雏形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为了解决传统制造业“订单来了再开工”的低效问题,在实际生产中预留了需求和订单准备提前量,提供了类似于“软着陆”的缓冲。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理和利用物料清单的计划——物料需求计划(MRP)。

随着时间的推移,BOM管理和利用的计划已经不能应对实际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于是在MRP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虽然它们都简称为MPR,但MRP-ⅱ比以前的物料需求计划有更广泛的含义。

与MRP不同的是,MRP-ⅱ不仅用库存来补偿或缓冲时间来补偿,还增加了生产和库存控制的集成方法以及资源清单、业务计划、销售计划和财务管理的一些模块。这样就把原材料和与原材料相关的资金、信息整合在一起进行交易,显著提高了整个企业的效率。

然而,MRP-ⅱ本身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MRP-II是针对制造资源的集成管理,但是并没有在更高的层面上集成整个企业的很多其他信息:比如DRP(配送需求计划)、CRM(客户管理)、AMS(敏捷制造系统)。

其次,MRP-II不能很好地解决多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大企业(或跨国企业)的资源统一协调,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相互流动也超出了MRP-II的管理范围。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出现,真正的现代企业资源管理:ERP终于在MRP-ⅱ的基础上进化而来。

ERP的概念最早是由Gartner集团(Gartner,市值约120亿美元)在1990年提出的。ERP将货、钱、信息三种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并在MRP-II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管理范围。

如今,在一个ERP系统中,包含的模块范围已经变得更加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管理、收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计划、制造标准、成本管理、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严格来说,ERP不仅仅是把数据从线下搬到线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类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更好地引入管理思想(制造计划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基于数据进行统一决策,不断优化整个企业的运作。

在下一部分中,将详细介绍ERP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优缺点和主要思想。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