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财经实习生张伟编辑|祝你也一样今年是松下电器100周年,也是在中国的第40个年头。然而,这家百年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月12日至15日,“松下未来博览会
文|艾财经实习生张伟
编辑|祝你也一样
今年是松下电器100周年,也是在中国的第40个年头。然而,这家百年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月12日至15日,“松下未来博览会”在北京世贸天阶举行。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亮雄心勃勃地说,松下要努力夺回过去失去的市场份额。到2022年,松下家电销售额将达到200亿元,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根据第三方数据公司的监测,销量排名前10的日本黑电品牌只有索尼和夏普。松下电视2017年国内销量已经跌出前20,其在中国的彩电业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其最近的四次大规模产品召回也带来了消费者对其产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大规模电视召回
这已经不是松下电视产品第一次被曝出质量问题。
3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日前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由于电视底座的树脂材料容易变形,即日起将召回两种型号的松下电视机,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产品数量约为1.5万台。
早在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专项检查结果显示,松下2016年生产的型号为HD32-T1的电视机存在防触电保护的结构要求,能效指标不合格。
“彩电产品在市场上被召回的情况并不常见。”AVC黑电事业部高级研究经理刘飞在接受中国网科技采访时指出,电视厂商的召回产品往往是一种售后服务。
战略失误:等离子电视击败韩国LED
Aoweiyun.com总裁文建平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日企在家电转型升级中集体迷失方向。
2004年前后,松下、东芝、索尼都在赌等离子电视,但等离子产业链的封闭导致其更新速度缓慢,最终不敌以南韩和中国台湾省为首的LED电视。在关西投资的两个等离子电视工厂花费了松下3000多亿日元。
2013年,松下关闭了位于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相关员工也全部离职。同时,上海工厂的组装产能集中在山东的液晶电视组装厂,希望提高电视效益。这一尝试并没有扭转局势。2015年,松下关闭了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业务,彻底结束了其在中国的电视生产和制造业务。
国产品牌全面打压日系彩电。
奥维云。com 2018年2月彩电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日系品牌在中国的销售份额仅为11%,与互联网品牌持平。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日系品牌占比仅为10.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电视市场竞争激烈。在这一领域,国产电视品牌呈现出全面压制的态势。
根据中国工商研究院发布的行业调研数据,2017年,在中国智能电视领域,松下品牌份额没有出现在前17名的榜单中,似乎已经被彻底淘汰。创维的智能电视品牌市场份额最高,达到13.7%,其次是小米和海信,市场份额分别为12.8%和12.4%。智能电视厂商正在加大对市场的投入,未来市场将会激烈争夺差的产品和服务。
行业观察人士洪仕斌在接受中国网科技采访时指出,过去彩电显示技术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但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中国企业与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合作,获取尖端技术,日企在彩电市场的技术垄断被打破。
此外,性价比不足也是日系彩电被消费市场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在展示效果和功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中国本土企业利用后发优势和较低的成本,迅速抢占家电行业的份额。
“世界在变,改变自己”
自1978年邓小平应日本政府邀请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来,松下开始在中国投资,并在北京建立了彩色显像管工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电子材料到零部件,从零部件到整机,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器,松下的发展融入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大潮,一度成为国人熟悉和接受的“洋品牌”。
据天眼查了解,截至今日,松下集团在中国大陆(含香港)拥有80多家企业,约10万名员工,经营活动涉及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物流、宣传等多个方面。
中国家电网的数据显示,松下在中国的家电业务巅峰时期,市场份额一度达到15%以上,而目前只有2%左右。吴亮在“松下未来博览会”上表示,松下过去的商业模式不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未来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联动和大数据的活跃度,用于营销。现在需要做的是“世界在变,改变自己。”
“日本国内市场占松下全球销量的一半,而中国仅占11%。我觉得这个比例远远不够。松下在中国市场有着光明的前景。”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横尾健三在本次活动上表示,松下已经走过了100周年,但他不知道第100年会是什么样子,他时刻面临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