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退订掌阅会员(掌阅会员哪里买优惠)

编辑导语:最近Kindle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甚至冲上了热搜引发了更多网友的讨论。本文作者分析了Kindle一步步脱粉的原因,以及内容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5 07:47:17

编辑导语:最近Kindle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甚至冲上了热搜引发了更多网友的讨论。本文作者分析了Kindle一步步脱粉的原因,以及内容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兴趣就来看看吧。

一、从读书神器到“泡面神器”

今年的儿童节,亚马逊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个时代结束了。

6月2日,亚马逊Kindle服务宣布将于一年后的2023年6月30日停止中国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

之后,用户将无法购买新的电子书。对于购买的电子书,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前下载,之后可以继续阅读。

图片: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消息一出,话题瞬间以326万的阅读量冲上微博热搜。

图片:新浪微博

曾经的Kindle用户已经开始讨论——“现在的Kindle真的是泡面盖了”“我是去年开始的”“家里有三个Kindle,但基本都没用,还是看纸质书好”。

事实上,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业务收缩后,Kindle退出中国的声音已经在市场发酵。

就在今年1月,亚马逊还否认了Kindle中国停售的消息。结果半年之内就在脸正式公布了。

kindle 2013年登陆中国,2018年达到巅峰,如今已经成为“泡面神器”。哪一步错了?

二、如何一步步脱下Kindle

Kindle是亚马逊的“眼泪”,是消费者的“鸡肋”。

90后的飞飞,原本就是Kindle的忠实爱好者。“我的第一台Kindle是女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因为当时我们在北美留学,买中文读物不方便。它太重了,不能从家里带走。女朋友送了我一个Kindle,刚开始我很上瘾”。

飞飞逐渐感受到了Kindle的软肋,因为Kindle的使用场景非常尴尬。

“我渐渐发现Kindle其实并不能减少我对纸质书的购买,因为Kindle上的阅卷和笔记功能很不方便,需要记录的参考书还是要买。消磨时间的小说可以用Kindle,但是版权不全。尤其是早些年,他们的中文书籍并不多”。

久而久之,Kindle就成了“边角料”显示器。在纸质阅读参考书,App阅读兴趣书籍的时候,Kindle的处境相当尴尬。

“回国后,我也把Kindle背了回去,想着挤上下班的地铁去看一看。”飞飞说,“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国产阅读App的舒适度远远落后于Kindle,甚至像Kindle App这样的PDF的阅读体验也是所有阅读App中最差的。我实在想不出任何继续使用它的理由”。

尝试过各种阅读和笔记app的刘杰也对Kindle感到失望。“他们好像不太把用户体验升级当回事”。

刘杰说,历代Kindle进化太慢,细节上东拼西凑,功能上没有质的飞跃。“我用过很多阅读软件和硬件。比如文石Nova,多代Kindle,微信读书,Evernote等。等。Kindle真的是所有产品中最慢的,我觉得它进化了”。

“以Kindle和Nova为例,”刘杰说。“Kindle只能搭载Kindle App阅读,但我可以用Nova上的其他App,比如微信阅读、网易蜗牛,知乎也可以用。后者用起来肯定更方便。”

“Kindle的笔记功能也优化得不是很好”。刘杰补充道,“像Evernote一样,可以上传链接、文件、语音。就算这个全能的Kindle做不到,Kindle App这么多年也没优化过,连基础评论和书籍节选的集中查看都没有。我不知道亚马逊是否对自己的产品和系统有很强的信心,但作为消费者,我真的很失望。”

弃用Kindle的薇薇安说:“我真的找不到时间用Kindle。

卫安说,如果看网络小说,无论是图书版权还是阅读体验,各类app都比Kindle好。“不说别的,就说说文字分享吧。我读书的时候会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出来分享。从我的手机上直接分享给朋友就方便多了,有的app还能直接生成漂亮的书签,非常方便。

如果是资料或者工具类的书,需要经常阅读,反复检查。薇薇安也说了,这个时候Kindle还不如纸质书方便。“我可以在纸质书上贴标签,随时随地阅读。如果我需要大量材料的摘录,那么在网上阅读最方便”。

薇薇安总结道,“其他电子产品都是为了给我的生活创造便利,Kindle的存在似乎需要我创造自己的场景来方便使用”。

第三,生在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2013年,Kindle首次在中国拓展业务。当时中国的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未打开,Kindle凭借电子墨水屏的独特体验迅速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那个时候,在通勤地铁上手持Kindle似乎是都市白领的标配。

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2016年Kindle设备的最大市场。

根据界面数据线整理的亚马逊中国数据,在2013年至2018年的五年间,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在中国售出了数百万台。

2018年Kindle销售的图书总量也达到近70万册,是2013年电子书销量的10倍。

不仅仅是Kindle设备的销量,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Kindle Unlimited电子书包月服务注册用户的全球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Kindle付费用户增长12倍,已经超过美国同期10倍的增速。

至于具体的月订阅费,在Kindle无限电子书订阅服务推出的大约一年时间里(2016年2月-2017年3月),中国用户的月订阅费为12元人民币。相比之下,美国用户每月9.99美元。

Kindle的出现不仅让中国的消费者疯狂,也吸引了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对电子墨水阅读的兴趣。

天眼查平台显示,目前中国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书和电子书”,处于在役、现有、迁入和迁出状态的电子书相关企业超过2800家。

这些企业中约有69%成立于2017-2018年,当时Kindle最火。其中,主营数字阅读平台的掌阅科技也于2017年完成a股上市。

然而,刚刚公布了傲人销售成绩的Kindle,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将是它最后的“亮点时刻”。

2018年后,Kindle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面临三大挑战-

阅读习惯从电子书等硬件转向手机;Kindle的电子书不完全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长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开始“占领”用户的业余时间。

就阅读习惯而言,根据接口数据线的排列,2018年中国人对电子书的偏好增速开始出现拐点,连续三年增速疲软,直至2020年。

同期,人们对手机阅读的偏好稳步上升,这对于主打电子阅读器的Kindle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事实上,不仅是Kindle,2018年国内本地化电子阅读设备的销售也出现了拐点。

以2017年上市的掌阅科技为例——2018年,掌阅科技基于电子阅读器的硬件设备销售额达8832万元,同比2017年增长64%。

2019年和2020年,手持硬件设备收入分别为2648万元和68.9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七成和九成七。

到2021年,掌阅科技甚至取消了硬件设备收入的单独分类记录。

对于电子阅读器销售疲软的问题,智能硬件行业分析师张晓宇表示,电子书本身并不是更新频率非常高的电子产品,各代Kindle的流畅度差距并不大。

所以消费者不会像换手机一样一两年换一次Kindle,这就导致了和Kindle的“一拍即合”。

张晓宇还补充说,中国智能手机屏幕的扩大和各种阅读app的兴起也对Kindle造成了打击。

Kindle销售的电子书似乎与中国读者的口味格格不入。

《2021年数字阅读报告》显示,54.56%的平台用户偏好网络文学,这让主打经典文学的Kindle略受打击。

虽然《三体》、《火中涅槃》、《明朝那些事》等热门网书的版权也包含在Kindle中,但其版权范围远不及国内主打网络文学的番茄或七猫小说。

最后,随着长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消费者的“冲浪”时间正在被快速分解。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1年,长短视频已经占据了用户32%的时间,而28%的休息时间被新闻资讯阅读占据。

而视频碎片化阅读正在改变用户接收信息的习惯,也分散了原本用于长时间阅读的时间。

图片:QuestMobile

由此可见,Kindle从阅读神器到泡面神器的失败,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消费者从硬件导向、阅读导向、信息接受习惯上“淘汰”了Kindle。

四、内容为主vs流量为王

《2021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5.06亿,较2020年增长2.49%。

数字阅读行业整体收入已达415.7亿元,较去年增长18.23%。数字读者每年人均阅读电子书11.58本,有声读物7.08本,已经养成了成熟的付费习惯。

不难发现,虽然Kindle失败了,但国内的数字阅读产业正在稳步发展。

在400多亿元的阅读市场中,大众阅读占302.5亿元,专业阅读占27.7亿元,有声阅读占85.5亿元。

近年来,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移动阅读逐渐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战场。而且,移动阅读的商业模式彻底改变了。

2019年之前,移动阅读多以付费阅读和版权运营实现。但2019年后,由于移动阅读竞争越来越激烈,以七猫小说为代表的App开始免费阅读吸引流量,然后通过销售展示广告实现流量变现。

比较成熟的听书app,比如喜马拉雅,开始实现“多拳击”模式——知识付费“收割”目标用户,展示广告“收割”广告主,会员体系“收割”忠实用户。

以网文写作为主的平台,如阅文集团,通过更垂直的IP孵化+版权变现,实现商业化。

张晓宇表示,移动阅读货币化的演进,意味着从传统产品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以前移动阅读产品只想着如何卖书,就像线下书店线上销售的思路一样。

受互联网时代产品逻辑的影响,移动阅读开始改变商业化模式,也走了‘流量为王’的路线。先靠大量的免费阅读和引流,等到用户有了一定的粘度,再去销售或者收割这些用户。"

张晓宇表示,这种思维对于移动阅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好处是他们的变现模式会增加,变现时间会缩短,短时间内可能会积累大量用户,对他们的营收、利润、现金流都有好处,在资本化过程中也会受到青睐。

但缺点是,为了在内容上来的时候抓住读者的心智,移动阅读行业对文章的选择会有固定的偏好。

“这就像流水线生产。”张晓宇说,“前几章肯定要炸,之后各平台编辑都有自己的套路。”

某大型网络平台的女频写手默默说:“我做网文快十年了,感觉网文和创作没什么关系。套路和节奏都是固定的,换个主角,换个设定再里面设定就行了。一般只要开头写得好,读者有规律地衡量,后面的作者多半会给情节‘掺水’,包括我自己”。

然而,流水线的流程虽然抓住了“流码”,却打破了文学本身的创作本质,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内容质量。张晓宇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者对网文质量越来越不满意,作者认为这个行业很浮躁。”

对于移动阅读行业未来的发展,张晓宇表示,“内容行业要回归内容本身。除了阅读舒适度和功能性的优化,内容的优化才是对行业和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Kindle的没落是大势所趋,中国移动阅读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文中菲菲、刘杰、张小玉、薇薇安、默默为化名)。

参考资料:

《掌阅发布2021数字阅读报告,这些内容备受青睐》中国新闻网;中国对Kindle意味着什么?“数据线SJX;QuestMobile2021 cmnet年度报告Quest Mobile”2021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发布《潇湘晨报》。

作者:沙拉酱,编辑:易页;

来源:微信官方账号:新熵,洞察商业变量,探索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熵授权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未经作者许可,禁止复制。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