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谈谈免费试用。本来是个福利,但是最近我们记者接到很多举报说免费试用有陷阱。可能你用的时候会自动扣钱。果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1起案件“我只是
今天,我想谈谈免费试用。本来是个福利,但是最近我们记者接到很多举报说免费试用有陷阱。可能你用的时候会自动扣钱。果然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1起案件
“我只是免费借了几本书。我是怎么自动成为扣费会员的?”北京消费者朝女士反映,不久前,她看到自己的电子书显示可以免费借阅10本书,于是按照提示借阅。在借款过程中,她按照要求绑定了支付宝账户。但是下个月,她发现自己在某个不知道的时间成为了平台的会员,自动从自己的支付宝里扣了12元会员费。“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给我开了会员,从我‘钱包’里掏钱的时候不应该跟我打招呼吗?”朝女士对此提出质疑。
2起案件
沈阳消费者陈女士也反映,声称在美国获得多项大奖的国际英语学校少儿英语学习平台ABC-mouse推出了一个月的免费试用。看到课程精彩的介绍,陈女士按照要求下载了软件并注册。但她发现孩子对软件上的课程不感兴趣,便删除了软件。但几个月后,陈女士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每月会有148元的自动扣款。陈女士仔细查看后发现,就是这个学习软件自动把自己支付宝里的钱划走了。免费试用一个月后,她一直扣钱。
陈女士再次下载该软件,发现上面只留了邮件通讯端口,而陈女士发的邮件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她向支付宝投诉,支付宝回复“解决不了”。记者试用后发现,该软件注册界面确实有关于“自动代扣”的提示,但字体较小;而且“同意支付宝代扣协议”不是单勾选栏,很容易被忽略。
▲资料图
这种低价
甚至以免费试用的方式发展会员。
之后费用会自动扣除
并不新鲜。
2016年,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报道,乐视推出“一分钱7天高级会员服务”后,大量消费者莫名其妙成为“高级会员”,绑定的账户也出现了自动扣款的问题。
此外,有消费者反映,使用世纪佳缘网站或软件进行交友活动时,首次购买会员或特权充值后,下月会自动续费,且在页面上很难找到停止续费按钮。
除了各种会员服务之外
有各种各样的头疼。
移动电话增值套餐
往往会成为恶意扣费的陷阱。
不久前,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中国移动隐性扣费。据悉,发现该问题的是一名新华社记者,其本人手机开通了“骑手助手”服务,每月需缴纳10元费用。记者质疑天津移动时,被告知在电话营销中是自愿做的,有电话记录和录音为证。但当其要求出示电话录音作为开证时,却遭到了运营商以个人隐私为由的种种不配合。
以不明确的方式处理。
各种手机增值服务
消费者不在少数
北京消费者姜女士无意中查看自己的电话缴费记录时,发现自己竟然隐藏了三种自己根本不知道的增值业务,每个月充她40元左右的话费。其中一个收费项目,她想了想终于想起来了:曾经有人给群里发红包,她抢了一个。
然而
你经常看账单或者短信吗?
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想避免麻烦。
我在银行办理了电话代扣业务。
许多消费者采用它。
以一次性储值的形式支付话费。
这种信任
但它使一些小
恶意扣费方便隐藏。
当然,这是不合理的。
让我们看看专家怎么说
免费试用期过后费用可以自动扣除吗?
浙江省消保委秘书长崔立金认为,“免费试用”是一种试用合同,不是有效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试用期结束后,是否继续订购或取消,应由消费者两次确认,而不是跳过这一程序,试用期合同默认执行。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图和兴趣,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者服务。消费者也有权了解支付渠道,他们可以选择是否通过这一渠道进行支付。商家不能采取隐蔽的方式,直接为消费者勾选“默认”,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快捷的网上支付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同时,交易平台有义务引导消费者做出选择,告知消费者支付风险,并在交易过程中对支付步骤进行明确提示,确保消费者的支付安全。
专家提醒消费者,尽量不要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免密支付牌照,在签订相关会员服务的格式条款时,注意条款中不明显的提示信息,以免落入消费陷阱。消费者遇到自动扣费的情况,应及时与服务提供者协商或申诉。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也可以通过诉讼向法院申请条款无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何避免自动扣款
支付宝设置
在支付宝中点击我的-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后,可以在底部看到已签约的自动扣款服务,然后点击取消不必要的服务。
微信集
在微信中打开“我”-“钱包”,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图标,选择“支付管理”-“自动扣款”,就可以看到自动扣款的项目(不同系统位置可能略有不同)。选择不需要的项目,然后点击“停止扣除”。如果没有“自动扣款”选项,说明您没有开通该功能。
QQ设置
点击QQ里的头像,然后选择QQ钱包-设置-自动扣费管理,关闭里面的扣费服务。
手机内部购买
除了应用,部分手机还会进行内购续费。以iPhone为例。选择iTunes Store和App Store—“AppleID”—在iPhone设置中查看apple id。
此外,自动扣费中还有运营商的套餐陷阱,比如购买套餐后会给你一个“续费套餐”,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各种套餐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各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