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3分钟读懂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我们平时会经常说到佛。“佛祖保佑”、“阿弥陀佛”几乎人人都说过。那么究竟什么是佛呢?我们平时说佛。几乎每个人都说过“佛祖保佑”“阿弥陀佛”。那么到底什么是佛呢?佛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03:50:00

我们平时会经常说到佛。“佛祖保佑”、“阿弥陀佛”几乎人人都说过。那么究竟什么是佛呢?我们平时说佛。几乎每个人都说过“佛祖保佑”“阿弥陀佛”。那么到底什么是佛呢?

佛与佛。

佛是佛的简称,佛是梵文佛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中文音译,应该是读作“布达”。(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佛教圣地”。)

佛的意思是有意识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这个词不是佛教独有的。它在佛教诞生之前就存在于印度,但在佛教形成之后,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佛是指一个人在智慧和功德上达到了最高最圆满的境界。这里又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小乘佛教中的“佛”一般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不仅指释迦牟尼,也指一切实现圆满的人,宣称三界十方有无量佛。

什么是如来呢?什么是如来?

在佛教中,“如”是“真”的意思,是绝对真理的意思,“如来”是掌握了绝对真理,来到世间施恩于众生的圣人。如来是佛的另一种说法,不是一个佛的专属称谓。如释迦牟尼佛,可称为释迦牟尼如来,宝生佛也可称为宝生如来,燃灯佛也可称为燃灯如来。

但由于约定俗成的说法,我们通常所说的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简史

历史上确实有释迦牟尼佛。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他的全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是他的祖名,“悉达多”是他的名。他属于印度北部的释迦牟尼,所以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牟尼的圣人。

当时印度北部有十六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国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第六代国王净饭王,母亲是贤惠的摩耶夫人。当时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国家,其中一个是释迦牟尼统治的迦毗罗卫王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释迦牟尼的父亲是第六代迦毗罗卫国王,母亲是贤惠的莫也夫人。

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印度古吉拉特邦维戈罗的蓝毗尼花园

传说有一天,莫也夫人梦见一个骑着大白象的陌生人从她的右肋钻进了她的肚子,于是她怀孕了。这就是《白象诞生》。莫耶夫人怀孕14个月,在尼泊尔蓝毗尼花园生下悉达多。小王子出生后第五天,取名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或“全义”。

不幸的是,在悉达多出生的第七天,莫也夫人去世了。小悉达多是由她的姑姑,莫延夫人的妹妹玛哈波格波蒂公主抚养长大的。

悉达多天资聪颖。从七岁开始,他就开始接受学术训练,学习《吠陀》和《五大文明》。

“五明”和“四吠陀”是当时印度最高的学术学科。所谓五明,是指当时的五种学科,即申报、巧工、医方、因缘、内识。“明”是学习的意思,类似于文、数、法,也有“学而明”的意思。是宣示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聪明的知识是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医学处方是医学知识;明是逻辑的学问;内名是宗教的学问。

所谓“四部吠陀”,指的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四部根本经书。吠陀意味着“知识”和“启示”。它被称为“四部吠陀”,因为它由四个部分或四个类别组成。

五年后,悉达多完全掌握了五明四吠陀。他学识渊博,智慧过人,连老师都比不上他。景王也请人教悉达多武功。经过四年的学习,悉达多的武艺高超,全中国无人能比。

悉达多此时已经17岁,英姿飒爽,文武双全,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但他年轻时失去了母亲,从小就有强烈的自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当他看到田里被农民挖出来的虫子被鸟啄的时候,他深深感受到了众生的苦难。这种对人间疾苦的深刻思考,让他产生了出世的念头。

景王担心儿子出家,很着急,准备用婚姻来接近悉达多的心。景王是悉达多的妻子,雅奥德哈ā公主,邻城天碧主善觉王的女儿。公主生来月闭花羞,倾国倾城,追求者众多。王珏提出为女婿竞选的做法,涅槃国王动员悉达多参加竞选。悉达多睿智且精通武术。他很快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独占鳌头,成为亚奥德哈公主的丈夫。

成婚后的悉达多,性格渐渐开朗起来。他和耶输陀罗公主,男欢女爱,生活十分美满幸福。净饭王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已经打消了出家的念头。婚后,悉达多渐渐开朗起来。他和yaodharā公主,男女相爱,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景王很高兴,认为儿子已经放弃出家的念头了。

“四门游观”

转眼十年过去了,悉达多在宫中荣华富贵,养尊处优。一天,悉达多突然想去参观城市的郊区。第一次出东门,遇到一个破落的老人沿街乞讨。第二次出南门,遇到一个病重呻吟的病人。第三次离开西门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思想和感情的死人。

这三次旅行让悉达多太子见识到了老、病、死的辛酸。由此,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为什么会变老、生病、死亡?为什么你要经历这些痛苦?怎么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死?

悉达多第四次出北门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表现得平和从容,仿佛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轻松。悉达多与瑜伽士进行了初步的交谈,知道出家意味着什么。出家是为了拯救众生。悉达多认为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所以他决定出家。

景王极力劝阻,为悉达多设置重重障碍。然而,悉达多下定了决心。一天晚上,他终于离开了宫殿,逃离了卡皮罗。悉达多走到阿那马河边,摘下饰物,剪掉黑发,换上袈裟,以示出家。

求道的过程

悉达多第一次来到卡帕仙修行的苦行僧林,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禁欲主义非常盛行,主张解脱受尽折磨的肉体,受到僧侣的广泛推崇。悉达多参观了苦行僧的修行方法:苦行僧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吃蔬菜,有的吃草,有的吃树枝,有的吃牛粪;有的练站姿,有的练坐姿,有的练倒立,有的练停步;有的躺在荆棘上,有的躺在石板上,有的躺在树干上,有的睡在坟墓上。

参观结束后,悉达多对苦行的方法进行了独立思考,认为这种苦行无法实现真正的解脱。于是悉达多离开这里,去寻找一种新的修行方式。悉达多跟随阿罗兰的仙人学习冥想。不一会儿,他就证明了阿罗兰的最高境界——无处落脚。后来悉达多到了国王的佘城,在那里受到了乌塔拉的神仙们的教导,获得了“无念无想”的最高境界。在这里,“无处可去”和“无处可去”都是瑜伽冥想,在当时的印度哲学领域非常流行。但悉达多认为打坐只是心的锻炼,但打坐之后又回到摇摆不定的心,无法真正摆脱,于是告别离开。

后来,悉达多来到尼莲禅河,实行了六年的极端苦行,每天只吃一米,或者一豆一麦。虽然六年后他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身体损伤很大,外貌衰老,四肢僵硬。悉达多总结了教训,认为这种修炼形式与苦行无异,于是决心放弃这种修炼方法。

佛陀在苦行期间由猴子供养。

悉达多放弃了苦行,去了伽耶山。在这里,他发现了一棵又粗又大的树,像一把巨大的伞。树下有一块扁平的巨石。悉达多觉得这是上帝专门为他提供的修道院。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实习。悉达多立下大愿:“得不到无上菩提,宁可身碎,永不起!”他在树下打坐49天,终于开悟成佛。这一天是腊月初八。现在喝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起源于佛教节日“佛光节”。

初始旋转轮

悉达多出家之初,有五人被卡皮洛韦派去跟随太子。悉达多出家了,他们五个人也出家了。后来悉达多放弃了苦行,在尼莲禅河中沐浴,并接受了牧童苏耶达的乳糜供养。五个人认为悉达多已经放弃了正道,于是拒绝了他,离开了他,继续苦行。

悉达多开悟后,在博洛尼亚罗库亚翁找到了陈如、莫南·波斯蒂提、十里·叶佳、马哈居里、阿育王等五人,向他们宣讲了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的大法。他们深受感动,再次接受了佛陀的教导,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这是悉达多成佛后的第一句话,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轮第一转”。胆小鬼陈如和佛陀第一次觉悟的其他五个弟子,被称为“前五僧”。

这样,佛教的三宝就产生了:释迦牟尼成就了佛的正果,称为“佛宝”;佛祖出家后所说的四圣谛等佛法,称为“法宝”;佛陀的前五比丘,称为“僧宝”。有了三宝,佛教从此遍布全球。

之后,佛陀想教育一位有声望的修行者,以便教育更多的人。佛陀爱上了100岁的叶佳玉楼品罗。他是掌管火的婆罗门的领袖,也是莫加托王的主人。他自以为是,什么都看得见。他有500名弟子。他们有三个,第二个有300个徒弟,第三个有200个徒弟。叶佳三兄弟的侄子也有250名弟子。佛陀与强大的如来战斗,最终征服了如来。这样,三个叶佳兄弟,他们的侄子和他们的1250人都皈依了佛。叶佳教的皈依,优品罗三,大大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势头。

早期启蒙

成佛后的第二年,应莫加陀国王皮普拉王的邀请,来到了莫加陀的都城。佛祖看中了城外的灵九山,决定在此修行。比罗国王成为护法,并赠送美丽的加兰图竹园。佛陀欣然接受了贝拉国王的施舍。佛陀的加兰图竹园被命名为朱琳精舍。朱琳精舍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寺庙。

佛陀传道之初,有两个大弟子,一个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一个是神通第一的穆胡莲。这两个人在理论上指导了教会社会的大改进和大发展。王公也在此期间皈依,在佛陀灭绝后,成为邪教的实际领袖。

晚期启蒙

佛的传教是以王舍城为中心开始的,后来又以舍卫城为中心。卫城是沙罗的首都。据说逮捕萨若的富商用钱买下了舍维城南的波斯王子苏尔坦陀的花园,供孤寡长者(又名苏达都,意为布施善心)居住,作为释迦牟尼讲经和在斯瓦斯蒂逗留的地方。索托王子被这一举动感动了,他还把园中的树都捐给了释迦牟尼,所以也被称为“孤园独树”。这座漂亮的房子宏伟壮观。有数百个宿舍,以及礼堂,报告厅,会议厅,休息室,浴室,客房,储藏室等。,远远超过朱琳精舍。佛祖很喜欢这个地方,以后会经常在这里说话。都城萨若王、波斯王、索陀王子后来都成了佛陀的信徒。

释迦牟尼佛的影响遍及印度各地,但他的长期居住地是在王舍城和舍尾。尤其是卫城,他在那里生活了25年。佛陀的经典大部分是在这两个首都宣讲的。

佛陀的灭绝

晚年,佛陀游历四方,一路传经。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莫加陀的国王棚城住了一段时间。从灵九山回到故国迦毗罗卫,是释迦牟尼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一旅程尚未完成。在从南莫罗国到北莫罗国的途中,释迦牟尼佛在北莫罗国的首府去世,被关押在那加郊区的郊外。

佛陀的涅槃

佛死了,只有阿难和阿难在身边,佛法搬到了郊外的天官寺。七天后,释迦牟尼和僧侣们聚集在一起,与莫若的居民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佛陀火化后,弟子们从骨灰中得到了头骨、牙齿、中指骨和84000件舍利子。

据说佛陀入灭后,当时信佛的八个国家都派人到他被捕的城市去争舍利子。起初,末罗人不肯给他们,于是八国联军出兵,企图武力抢夺。围绕佛祖供养舍利权的战争即将爆发。后来被扣押在城内的婆罗门祭司露娜出面调停,建议将舍利平分,以免引发战争。八个国家采纳了这一建议。分配到文物后,各国都带回国建塔供奉。徒卢娜带回了盛满舍利子的空之瓶,还建造了一座宝塔供奉舍利子。已故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佛陀火化后剩下的骨灰带回塔中供养。所以舍利子葬于十处,这就是早期印度佛十塔的由来。

题外话:除了住在五台山、普陀山这样的佛教圣地或者少林寺、塔尔寺这样的著名寺院附近的人,其实佛教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感觉自己对佛教的认知远远高于道教。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四大菩萨”,但很少有人能说出“三清四界”的名字。也许这就是《西游记》等电视剧对中国人认知的深远影响。但是我们对佛教的很多认识其实都是肤浅的。我喜欢读轻松的书,但是我忘记了。在这个空余时间,把读过的书重复一遍,算是读书笔记,加深印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