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城门什么时候建,1417年 详解修这座城门的作用

导语:北京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建的?始建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详细说明了修此城门的作用。任何去首都北京的人都必须参观天安门广场。这是一座做工精致的宏伟建筑。它气势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06:08:43

导语:北京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建的?始建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详细说明了修此城门的作用。

任何去首都北京的人都必须参观天安门广场。这是一座做工精致的宏伟建筑。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无与伦比。既向人们讲述了这座建筑厚重的历史,也展现了一个大国的尊严。

(天安门广场近照)

那么,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他的原名是什么?

天安门广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召集所有能工巧匠和20多万民夫修建南京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着手在金水桥外修建端门和承天门。朱元璋死后,朱迪以“靖难”的名义南下,用武力夺取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王位。

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朱迪有了迁都北京的想法。永乐十四年,他召集工匠开始修建北京宫殿。永乐十九年,朱迪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天安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天安门广场,原名承天门,意为“奉天载物,受命于天”。它建于永乐十八年,设计者是当时的建筑师蒯祥。

江苏吴县象山于凡村人,快乡人,出身木匠世家。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工匠,参与了朱元璋的南京城建设。快相受父亲影响,从小就迷上了建筑,成年后手艺非常高。

据说,蒯祥16岁就“会修理”,享有“能工巧匠”的美誉。在快相宫的梁柱上画龙时,一手拿着画笔,左右的弓都画出来了。不一会儿,两条飞龙同时被画上,就“合二为一”了。

永乐十五年,三十出头的蒯祥奉诏来京,被任命为“营修处尚书”,承担建宫任务。他以高超的技艺和杰出的才华完成了承天门的设计和建造。之后,承天门受到朝野的称赞,蒯祥也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鲁班活了”。明朝皇帝朱迪也很喜欢他,称他为“蒯鲁班”。

(朱迪)

承天门是当时皇城的正门。那是一座三层楼的亭子,黄瓦飞檐,五道木牌坊,四面通风。它完全照搬了南京的承天门,牌子门中间挂着“承天门”的牌匾。

承天门命运多舛,历经沧桑。它在历史上数次被摧毁和重建,最后成为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明英宗天顺元年七月七日,承天门城楼遭雷击起火。木牌楼毁于大火,成化元年重修。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打北京。“先把柴火存放在内殿,点上火,毁了宫殿,点上晚烛。一瞬间,九锥都着火了,城外的草原也在燃烧,映衬着宫中的大火。”承天门在这场人祸中被彻底摧毁,只留下一片废墟。

清顺治八年,皇帝诏令重修承天门,六年完工,改名天安门广场。在原有“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泰安民,长治久安”的寓意。以及用满文、蒙文、汉文题写的牌匾。后来蒙古语被去掉了。辛亥革命后,牌匾上的满文也被去掉了,只留下用中文书写的“天安门广场”。

修复后的天安门广场整体建筑为九开间,进深五开间,重檐六列,前后廊,歇息屋顶。广场两侧宫墙外,集中排列着当时的中央行政机构,包括六部、祖宅、鸿福寺、钦天监等。

(故宫鸟瞰图)

在这次建造天安门广场的过程中,设计师向皇帝建议:“龙是一种爱水的东西。有龙的地方就要有水,这样龙才能得到水发挥它的力量。”

于是天安门广场前出现了一条几百米长、十几米宽的护城河,河上竖起了七座盘龙浮雕石桥,也就是现在的金水河和金水桥。其实金水河的修建还有一个更实际的作用,就是为后续的火灾提供充足的水源。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没有现在这么宽。它被高大的宫墙环绕,形成一个狭窄封闭的庭院,面积只有11万平方米。

在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前,还有一座金廊,用于科学研究和揭示名单。所有通过宫廷考试的高中冠军都在这里争夺第一名。

这份金榜由皇帝亲自签发,成为“御榜”。是贴在金榜画廊里的,画廊两边是龙棚。获得前三名者,不得不在龙棚祝贺,以示皇帝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接纳,并为朝廷选择不同的材料。然而,这些建筑在无情的大火中被摧毁,再也没有出现过。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重获青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庄严的布局和雄伟的气势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它前面的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