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 关于故宫的故事

北京紫禁城的历史故事本报记者王宇【编者按】大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皇帝颁布圣旨,向天下庄严宣布北京宫建造成功的喜讯。我们把这一天当作北京城和故宫的生日。按照公历,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5 03:27:39

北京紫禁城的历史故事

本报记者王宇

【编者按】大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皇帝颁布圣旨,向天下庄严宣布北京宫建造成功的喜讯。我们把这一天当作北京城和故宫的生日。按照公历,现在是1420年12月8日,到2020年就600年了。

近500年历史的宫殿和近1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变迁和时代变迁,但在几代人的努力和保护下,终于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世界上最完整、最大的中国宫殿建筑群,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近500年的故宫,近100年的故宫博物院。源地图

纸私地理专栏送你这份书单,告诉你故宫600年的精彩故事。

故宫建筑600年:为“故宫迷”讲述一部故宫建筑史

《故宫建筑六百年》,金鸿逵;中华书局出版;2020年十月

为纪念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伟大古建筑群,古代建筑师、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金鸿逵先生亲笔撰写了《故宫建筑600年》一书,向读者讲述了从元明时期建城到宫殿建成的漫长建筑历史。

这段历史始于12世纪中叶,金朝为燕京的建设和水运供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3世纪下半叶,元朝祖先开始兴建燕京,并于1272年将新城命名为大都,开启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明朝从1406年到1447年,完成了将元朝都城改为明北京的工程,而紫禁城的修建是这一宏大工程的核心。

太和殿资料图

著名的“北京中轴线”是如何规划的?北京宫城初期是如何布局的?明清两代的皇帝对故宫做了哪些改变?故宫的装饰艺术有哪些特点……本书将从建筑和建筑文化的角度介绍故宫的布局和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揭开人们如何长期保护故宫的秘密,让故宫建筑延续到今天。

这是一本专业学者写给“故宫迷”的故宫建筑入门书。它从“建造”的角度揭开了这座伟大建筑的神秘面纱。

故宫博物学:甘龙主编的故宫百科全书

《故宫博物志》(共三卷),小海/夏雪著,(清)玉笙/(清)张维邦/(清)聂黄作画;故宫/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

西龙王的三皇子白长什么样?为什么开兽有九个头?习语《学徒》中的“黄飞”是一种什么动物?答案都在故宫的博物学里。

虽然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中国文化通用读本,但这套书也不小了。它的蓝图是甘龙自己编辑的《动物谱》、《鸟类谱》、《海洋错图》。几百年来只供皇室子弟阅读,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直到几年前才公之于众。当你打开这本书时,就好像你回到了古代,去了一趟清朝的动物园。书中包括的许多野兽甚至可以在紫禁城里找到。

《动物谱》中的狮子:中信出版社拍摄

陆金中信出版社

鬣狗中信出版社

这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故宫博物:给孩子看的清代动物名录》、《故宫博物:给孩子看的清代鸟类名录》、《故宫博物:给孩子看的清代错海图》。其中精选120种珍奇动物,在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博物学解释有趣且信息量大的动物传说。

不仅文字精彩,里面的120幅插图也出自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俞生、张维邦之手,每一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故宫》:老皇宫的故事,从传承人开始。

逛故宫,秋莲/曾艳/吴利伟(书);现代出版社;2020年10月1日

故宫陶瓷鉴赏专家耿先生曾说:“故宫过去称孙应周、陈万里、韩怀准为‘三希堂’,意思是这三位大师和故宫三希堂的宝贝一样珍贵。”

他们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陶瓷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故宫博物院研究者。正是他们守护和收藏着故宫博物院的珍宝。多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日益丰富,文物发掘也逐渐繁荣起来。他们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延续了故宫博物院的精神。

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看故宫》讲述了这些路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三希堂”,还有守护孤儿游春图的曲折命运、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的风雨人生、故宫文物南迁西迁的重要历史、新中国修缮故宫的第三代工匠李的匠心故事...

随着保护、传承、修缮和鉴定的进行,故宫600年的文化根脉在书中一一展开,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故宫文物的视觉盛宴,领略故宫令人屏息的美。

紫禁城六百年:建筑背后取之不尽的力量和美学

李文儒的《故宫六百年》;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7月1日

故宫,这个曾经为皇帝建造的宫殿,在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君主与民主、中央集权与公权力的多次对抗与交替。几百年后,同样是在一个空的房间里,它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数百名游客涌入这座昔日的皇家禁地自由参观。

然而,当很多人抱着好奇的心态来到故宫,又有多少人理性解读这座古老的故宫呢?有多少人知道故宫每一次布局背后的权力美学?想想背后的历史碰撞和纠结?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源地图

于是在《故宫六百年:皇中轴线》中,李院长带领读者沿着故宫中轴线,探访每一座皇家建筑,解读“皇中轴线”的真正含义——它既是故宫所建空的朝向,也是时间空的衔接,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阴阳平衡的对称不谋而合。

《故宫六百年:东宫与西宫》中,东宫是储君的住所,象征“传承”,西宫是后宫嫔妃的住所。东宫和西宫在建造之初就强调严格的对称,也是为了调节皇帝和后妃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平衡被慈禧太后,西方的慈禧太后打破了。慈禧为了给她祝寿、看戏和“垂帘听政”,将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益坤宫成对相连,西六宫由此成为“西四宫”。

慈禧打破了东宫和西宫的平衡。源地图

尘封的历史,宏伟的建筑,精致的细节,还有600年,所以宫殿的故事还在随着时间沉淀,但过去的故事总需要有人来讲述。

编辑:徐颖

校对:刘伟

旧宫殿的故事

本报记者王宇

【编者按】大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皇帝颁布圣旨,向天下庄严宣布北京宫建造成功的喜讯。我们把这一天当作北京城和故宫的生日。按照公历,现在是1420年12月8日,到2020年就600年了。

近500年历史的宫殿和近1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变迁和时代变迁,但在几代人的努力和保护下,终于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世界上最完整、最大的中国宫殿建筑群,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近500年的故宫,近100年的故宫博物院。源地图

纸私地理专栏送你这份书单,告诉你故宫600年的精彩故事。

故宫建筑600年:为“故宫迷”讲述一部故宫建筑史

《故宫建筑六百年》,金鸿逵;中华书局出版;2020年十月

为纪念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伟大古建筑群,古代建筑师、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金鸿逵先生亲笔撰写了《故宫建筑600年》一书,向读者讲述了从元明时期建城到宫殿建成的漫长建筑历史。

这段历史始于12世纪中叶,金朝为燕京的建设和水运供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3世纪下半叶,元朝祖先开始兴建燕京,并于1272年将新城命名为大都,开启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明朝从1406年到1447年,完成了将元朝都城改为明北京的工程,而紫禁城的修建是这一宏大工程的核心。

太和殿资料图

著名的“北京中轴线”是如何规划的?北京宫城初期是如何布局的?明清两代的皇帝对故宫做了哪些改变?故宫的装饰艺术有哪些特点……本书将从建筑和建筑文化的角度介绍故宫的布局和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揭开人们如何长期保护故宫的秘密,让故宫建筑延续到今天。

这是一本专业学者写给“故宫迷”的故宫建筑入门书。它从“建造”的角度揭开了这座伟大建筑的神秘面纱。

故宫博物学:甘龙主编的故宫百科全书

《故宫博物志》(共三卷),小海/夏雪著,(清)玉笙/(清)张维邦/(清)聂黄作画;故宫/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

西龙王的三皇子白长什么样?为什么开兽有九个头?习语《学徒》中的“黄飞”是一种什么动物?答案都在故宫的博物学里。

虽然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中国文化通用读本,但这套书也不小了。它的蓝图是甘龙自己编辑的《动物谱》、《鸟类谱》、《海洋错图》。几百年来只供皇室子弟阅读,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直到几年前才公之于众。当你打开这本书时,就好像你回到了古代,去了一趟清朝的动物园。书中包括的许多野兽甚至可以在紫禁城里找到。

《动物谱》中的狮子:中信出版社拍摄

陆金中信出版社

鬣狗中信出版社

这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故宫博物:给孩子看的清代动物名录》、《故宫博物:给孩子看的清代鸟类名录》、《故宫博物:给孩子看的清代错海图》。其中精选120种珍奇动物,在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博物学解释有趣且信息量大的动物传说。

不仅文字精彩,里面的120幅插图也出自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俞生、张维邦之手,每一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故宫》:老皇宫的故事,从传承人开始。

逛故宫,秋莲/曾艳/吴利伟(书);现代出版社;2020年10月1日

故宫陶瓷鉴赏专家耿先生曾说:“故宫过去称孙应周、陈万里、韩怀准为‘三希堂’,意思是这三位大师和故宫三希堂的宝贝一样珍贵。”

他们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陶瓷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故宫博物院研究者。正是他们守护和收藏着故宫博物院的珍宝。多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日益丰富,文物发掘也逐渐繁荣起来。他们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延续了故宫博物院的精神。

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看故宫》讲述了这些路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三希堂”,还有守护孤儿游春图的曲折命运、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的风雨人生、故宫文物南迁西迁的重要历史、新中国修缮故宫的第三代工匠李的匠心故事...

随着保护、传承、修缮和鉴定的进行,故宫600年的文化根脉在书中一一展开,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故宫文物的视觉盛宴,领略故宫令人屏息的美。

紫禁城六百年:建筑背后取之不尽的力量和美学

李文儒的《故宫六百年》;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7月1日

故宫,这个曾经为皇帝建造的宫殿,在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君主与民主、中央集权与公权力的多次对抗与交替。几百年后,同样是在一个空的房间里,它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数百名游客涌入这座昔日的皇家禁地自由参观。

然而,当很多人抱着好奇的心态来到故宫,又有多少人理性解读这座古老的故宫呢?有多少人知道故宫每一次布局背后的权力美学?想想背后的历史碰撞和纠结?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源地图

于是在《故宫六百年:皇中轴线》中,李院长带领读者沿着故宫中轴线,探访每一座皇家建筑,解读“皇中轴线”的真正含义——它既是故宫所建空的朝向,也是时间空的衔接,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阴阳平衡的对称不谋而合。

《故宫六百年:东宫与西宫》中,东宫是储君的住所,象征“传承”,西宫是后宫嫔妃的住所。东宫和西宫在建造之初就强调严格的对称,也是为了调节皇帝和后妃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平衡被慈禧太后,西方的慈禧太后打破了。慈禧为了给她祝寿、看戏和“垂帘听政”,将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益坤宫成对相连,西六宫由此成为“西四宫”。

慈禧打破了东宫和西宫的平衡。源地图

尘封的历史,宏伟的建筑,精致的细节,还有600年,所以宫殿的故事还在随着时间沉淀,但过去的故事总需要有人来讲述。

编辑:徐颖

校对:刘伟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