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的今天,1980年12月20日,湖南大鲵人工繁殖成功。那么,大鲵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大鲵”虽然叫鱼,但其实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它和青蛙、蟾蜍属于一个大家族,学名
37年前的今天,1980年12月20日,湖南大鲵人工繁殖成功。那么,大鲵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大鲵”虽然叫鱼,但其实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它和青蛙、蟾蜍属于一个大家族,学名是大鲵或娃娃鱼。大鲵是它的俗称。它的身体是棕褐色的,皮肤光滑有鳞,有四只小脚。头扁而宽,嘴很大,上下颌骨上排列着许多细齿;小眼睛,位于后脑勺;还有一条左右平的大尾巴。它看起来有点像在墙上爬行的壁虎,但它的身体要大得多。一般长1米左右,重56公斤。最长的可达1.8米以上。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
大鲵分布广泛,在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北方)、四川、河北、陕西和山西等省(自治区)都有发现。主要生活在山区水流清澈湍急、水温较低的溪流中,藏身于山涧的石隙间。夏末,每次产卵约500粒,24周后可孵化成幼虫。它的食物包括鱼、虾、青蛙、蝌蚪、蚯蚓等。它经常在夜间活动,通过不断摆动尾巴和躯干来游泳。游泳时,四条腿紧贴身体两侧,以减少前进的阻力;水下运动时,腹部贴地,后腿推动身体向前,前腿用于改变动作方向。
据相关文献记载,天津、上海、钱塘江、厦门、广州等地都发现过大鲵,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逃出大陆的。1961年和1962年上半年,这种动物陆续在北京被抓。第一次抓到的是体重不到2kg的幼虫,第二次抓到的是体长1m,体重6kg的成虫。解剖后发现性腺已经开始肿大。渔民说,在捕捞的时候,很难拉网。两个人把网拉上岸后,这个“大黑怪物”就在网里不停地挣扎,它的叫声就像婴儿在轻声啼哭。这一发现说明大鲵不仅生活在山溪中,而且在北京的河流中生活繁殖,扩大了其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