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是哪个朝代的人了解东汉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一段历史隐秘: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进行改革,倒行逆施,天下动荡。这时候,有一个南阳穰(今河南邓州市)人蔡少公宣称“刘秀当为天子
了解东汉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一段历史隐秘: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进行改革,倒行逆施,天下动荡。这时候,有一个南阳穰(今河南邓州市)人蔡少公宣称“刘秀当为天子”,后来又有一部《赤伏符》流传天下,里边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时候,刘秀就在南阳起兵了,再之后历经昆阳大战,再南征北战,终于应了这些谶言,当上了天子!
那么,对这些事情应该如何看待呢?
一、谶纬之学的盛行
“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一种隐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验书;而“纬”则是对这些“谶”的解释,纬书就是解释“谶”的书籍。“谶纬学”也就成为预测未来的一门学问。总之,“谶纬学”是古代官方的儒家神学。西汉自从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后,“谶纬学”开始大行其道。
到了西汉末年,不仅政坛高层渴望革新,连基层人民也人心浮动,更加之野心家们妄图改朝换代,这学说更加盛行,俨然成为显学!
上图_ 西汉 版图
二、王莽与谶纬学
王莽是谶纬学大行其道的集大成者。他指使人在四处散布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的说法。以至于有个叫哀章之人,偷偷把一个伪造的金匮策书放在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天帝行玺金匮图”以及“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等,明确写着刘邦将皇位传予王莽,甚至连国号“新”都定出来了,很让人怀疑就是王莽干的!
一时间,谶纬之学更是发展到一个高峰。但是,如果王莽同志知道伴随着鼓吹“王莽代汉”的谶语一并起来的还有另一则神秘的谶语,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来刘秀果真起兵,和其他义军一起推翻王莽,并当上皇帝,恐怕肠子都得悔青了!
说王莽要当皇帝的所有谶语,大都可以解释为王莽编的,或是趋炎附势之辈随声附和。而说刘秀可以当皇帝的所有谶语则非常神秘——一来据说这些谶语出现于刘秀还是个孩童的时候,二来这些谶语最终灵验了!于是,这些谶语就成了“天意”。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上图_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
三、这条神秘的谶语是“天意”?
上边说了,说明这条谶语是“天意”的两条证据,一个是说它是在刘秀小时候就出现了,这就排除了刘秀编的可能;再者,当时刘秀也不出名,人家编排也不会编排一个无名小辈,也排除了别人趋炎附势的可能性;最后,这条谶语应验了。
——既不是人为的,又应验了,那一定是“天意”!
你王莽是“人造”,不合法,所以该当被这“天意”注定的人打败!
四、这条谶语的诞生
据正史记载,这条谶语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南阳穰(今河南邓州市)人蔡少公经常对别人说:“言刘秀当为天子”,另外一个来源是一部叫《赤伏符》的书,其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说法。这两个来源都没有说明出现的时间,只说了西汉末年,王莽谋汉之际。这就给人无限的遐想——究竟是谁写的?!难道真的是上天?!
上图_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
五、一条隐秘的史料
这条史料是这样说的:“国师刘歆得到了《赤伏符》,于是在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他给《山海经》作注后上书西汉哀帝刘欣的表奏中即自称臣“秀”。刘歆是刘邦四弟刘交后裔,大名鼎鼎的西汉学术名家刘向之子,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与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好了,他也凑这个热闹?!这是怎么回事?但是,这条史料无意为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线索。
先说第一条,史书上出现“刘秀”这个名称是在公元前6年。
公元前6年?那个时候是什么时代?
建平是西汉哀帝刘欣的第一个年号,那时候汉哀帝刚继位,王莽任大司马;也就在那一年,刘歆父亲刘向去世,他被王莽推举为侍中太中大夫,职位不算太高,但有王莽这尊正神,职权并不轻!
但之后汉哀帝渐渐开始排挤王氏宗族,王莽被排挤出政坛高层,刘歆失去靠山,日子想来也不容易。
上图_ 刘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即汉哀帝
刘歆这个人的后来经历如何?
哀帝死后,王莽重返政坛,重新被举为大司马,独掌政权,不久,王莽为安汉公。他希望篡位。为了作准备,王莽拉拢失意的刘歆——王莽把刘歆召回京师,先后任命为羲和、京兆尹;同时,还与刘歆结成儿女亲家——刘歆的女儿刘愔是王莽第四个儿子王临的妻子。这之后,刘歆修订古文经,成为王莽代汉以及后来改制的思想基础。
等等,问题来了——刘歆是皇族,怎么会帮王莽篡汉?
这就要说刚才没说第二条线索:刘歆改名,说明他也有野心!在联想后来王莽建立新朝后朝中重臣甄丰想学王莽,也大造谶讳,结果被王莽诛灭,刘歆的两个儿子刘棻及刘泳,也被牵连其中,也被捕,处斩。后来,刘欣本人更是撺掇自己的女婿后来成为太子的王临谋反,结果全家被诛灭,更是证明了这一条。
上图_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
所以我们可以推定,刘歆于公元前6年得知“刘秀为天子”这条谶语后,就想着做皇帝。无奈自己人微权轻,于是选择王莽做靠山,以希图步步高升,能够登顶,但没想到王莽自己也有野心并最终称帝。无奈,只好先推荐自己两个儿子帮助甄丰谋反,再撺掇王临谋反,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抑或是他早已看出王莽的野心,故意助纣为虐,以图天下人反对王莽之际在以汉室正宗后裔自居——《赤伏符》中不有“刘秀发兵捕不道”么?“无道”指的就是王莽!
六、这条谶语的传播
那么,这条谶语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史书上只说是在公元前6年出现“刘秀”这个名字,然后说是刘歆得到了《赤伏符》后照书给自己改名,没说这条谶语诞生的时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条谶语的诞生,难道真是“天意”?
一条谶语造出来不传播起不到效果。那么,这条谶语是什么时候传播出去的呢?但笔者认为应该不早于刘歆被杀的时候。刘歆是于公元23年被杀。因为如果这条谶语很早就传出去了,那么王莽一定十分猜忌刘歆,早就把他杀了!
上图_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
七、刘秀登基
无论如何最终有一个叫刘秀的人登基做了天子,就是汉光武帝。
所以这条谶语成了“天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介绍一下刘秀的情况。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于公元前6年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于新莽末年(公元22年),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史称“东汉”。所以刘秀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光武皇帝。
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关于这条谶语的真相始终在迷雾中。但从事情发展过程来看,应该与刘歆脱不了关系。
文:牛奕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向的主要作品刘向 画像
《谏营昌陵疏》见《汉书·楚元王交附传》。是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散文奏疏名篇,为后世古文家所喜爱,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从事中郎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为一己私利提出营建昌陵。成帝虽“从其计”,但“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到五年头上,“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再者“燃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价。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疲敝,府藏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汉书·陈汤传》)由于“昌陵制度奢泰,久而不成”,光禄大夫刘向于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上奏《谏营昌陵疏》,力谏成帝停建昌陵,做一个“躬亲节俭”的好皇帝。
《谏营昌陵疏》
作者:刘向
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盖伤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虽有尧舜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虽有禹汤之德,不能训末孙之桀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昔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寤刘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栗,不敢讳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孝文皇帝居霸陵,北临厕,意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舜葬苍梧,二妃不从。禹葬会稽,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垅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其贤臣孝子,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孔子葬母于防,称古墓而不坟,曰:“丘,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识也。”为四尺坟,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盖非之也。延陵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穿不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而号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夫嬴、博去吴千有余里,季子不归葬。孔子往观曰:“延陵季子于礼合矣。”故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俭,诚便于礼也。宋桓司马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棺,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室,小寝庙。诗人美之,《斯干》之诗是也,上章道宫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孙之众多也。及鲁严公刻饰宗庙,多筑台囿,后嗣再绝,《春秋》刺焉。周宣如彼而昌,鲁、秦如此而绝,是则奢俭之得失也。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以死者为有知,发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谋之贤知则不说,以示众庶则苦之;若苟以说愚夫淫侈之人,又何为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唯陛下上览明圣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译文
臣听到《易》说:“安全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因此自身安宁国家可保。”所以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王者一定要通晓三统,明白天命所授广博,不只是一姓。孔子讲《诗》,到“殷的卿士美好敏捷,在周京举行灌酒助祭”,喟然叹道:“天命真伟大啊!善不可以不传给子孙,这是因为富贵无常;不如此,那么王公为什么要警戒谨慎,百姓为什么要劝导勉励?”大概是伤感微子事奉周朝,而痛惜殷的灭亡。即使有尧舜的圣明,不能教化丹朱这样的儿子;即使有禹汤的美德,不能教训作为末代子孙的桀纣。从古到今,没有不亡的国家。以前高祖灭了秦,将建都于雒阳,感悟刘敬的话,自以为德不如凰,而比童贤,便迁都挝生,仰仗固的美德,沿用塞的险阻。世道的短长,以德行作为征验,所以时常战栗,不敢避讳灭亡。丛王所说的“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北面临水,心情悲怆凄切,回头对群臣说:“啊呀!用北山石做椁,斩断纡絮放在具间,又上好漆,哪里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裹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裹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不种树。后世圣人变为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舜葬在苍梧,二妃没有随从。禹葬在会稽,不变更原来地上百物的序列。殷汤没有葬地。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在武库,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他们的贤臣孝子也遵命顺从而薄葬,这确是事奉安顿君父,忠诚孝敬的极至。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埋葬兄长很微薄。孔子把母亲葬在防,称赞古时修墓不建坟,说:“丘是东西南北四处周游的人,不可以不做标记。”做了四尺的坟,遇上雨崩毁了。弟子修理,告诉孔子,孔子流泪道:“我听说,古代不修墓。”大概是批评他们。延陵季子到齐国返回,他的儿子死了,葬在赢、博之间,挖地不到泉水,用当时穿的衣服入殓,做坟掩盖土坑,高度可以没肘,哭道:“骨肉回归土中,这是命啊,魂气则无处不在。”嬴、博离吴有一千多里,季子不把他归葬回家。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这样做很合乎礼。”所以仲尼是孝子,延陵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懂得做弟弟的道理,他们葬君主和至亲骨肉,都很微薄;不是苟且节俭,确实是合乎礼。宋桓司马做石椁,仲尼说“不如早点腐朽。”秦相吕不韦集中智谋之士作《春秋》,也讲到薄葬的道理,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到吴王阖间,违礼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到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都大作坟冢,多所埋藏,全都被挖掘而暴露尸身,很可悲啊。秦始皇帝葬在骊山山曲,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石椁做成离宫别馆,人的膏脂做灯烛,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珍宝的埋藏,机械的巧变,棺椁的富丽,宫馆的盛美,不能尽数。又杀了很多宫人,活埋工匠,数以万计。天下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的建造未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到下面了。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藏室,牧童举火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外遭项籍之灾,内受牧竖之祸,不是很可悲吗!
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没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来,明暗的征验,丧葬的吉凶,昭然可见。周德已衰落而且奢侈,宣王贤明而中兴,改为节省宫室开支,减小寝庙规模。诗人赞美他,《斯干》那篇诗便是,上章说宫室按照制度,下章说子孙众多。到垒严公,雕饰宗庙,建了很多台囿,后代两次绝灭,《春秋》讥刺他。周宣像那样便昌盛,鲁、秦像这样便灭绝,这就是奢侈和节俭的得失。
陛下即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形制约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堆积土成山,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亿零几百。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发了阴阳,又加上了饥馑,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十分悲伤。如果死者有灵,打开别人的墓,害处就多了;如果他无灵,又哪裹用得着扩大?和贤智的人商议大家都不高兴,让百姓看到丫便都叫苦;如果仅是取悦愚蠢放纵的人,又何必去做呢!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盖世,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取悦蠢人之目,图一时美观,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羞愧。请陛下向上观察圣明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的制度,向下体察贤智的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的心意。孝文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昭、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足以为戒。原陵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来安定百姓。
来源:刘氏文苑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