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万无一失是什么意思?1962年11月,为了加强国防力量,成立了一个以周恩来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图为1963年4月,周恩来与专委会委员贺龙、聂、张爱萍在中南海。1966年的一天,周恩来
1962年11月,为了加强国防力量,成立了一个以周恩来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图为1963年4月,周恩来与专委会委员贺龙、聂、张爱萍在中南海。
1966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一个重要会议。钱学森等中国著名核科学家出席了会议。
周总理首先做了一些背景介绍。当时我们国家虽然研制出了核弹,但也有国家攻击我们“有弹没枪”,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虽然有核弹,却没有配套的运载工具。这个会议的目的是邀请钱学森等科学家,共同探讨解决所谓“子弹没有枪”的问题。
会上,科学家们集思广益,与周总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周总理听了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打电话给毛主席请示。放下电话后,周总理说:“毛主席同意我们的计划,并给了你们十六字指示:认真负责,周到细致,安全可靠,万无一失。”
后来,钱学森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这十六字训令告诉我们,每一次考试都要讲,检查非常严格,所以事故少,伤亡少。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有意外,因为总有不被认可的事情。”可见,这十六字指示对科学家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当时听到周总理传达的指示,在场的科学家们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有人甚至倒吸一口冷气,很多人因为这个“万无一失”的标准而感到深深的压力。毕竟核弹的科研难度极大,不确定因素很多,几乎不可能做到绝对“万无一失”。
周总理敏锐地觉察到科学家们的面部表情和心理变化。他的话让在场的科学家如释重负,思想包袱一扫而空空。周总理解释说:“什么是万无一失?想到什么,仔细发现什么,就解决什么,万无一失。没有被发现和解决不了的,是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问题。枪卡壳了,更别说导弹了。你放心,只要认真做,出了事,领导负责,我负责周恩来。”
周总理的智慧早已传遍世界。这一次,周总理以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到了科学家的心理变化,于是巧妙地解释了“万无一失”的含义,成功地解决了科学家的压力,堪称又一经典。
(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12月2日作者:侯坤原题为《周总理巧妙解读科学家压力》来源:国家部)
万无一失。下一步是什么?资料来源:Xianning.com
朱喆写的
2月3日下午3时起,我市在中心城区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同时,严格控制城区居民出行。目的是加强防控,有效切断传染源。
诚然,大规模的交通管制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但在疫情防控和生命安全面前,短期出行不便不算什么,必须克服。事实上,这项措施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可贵的大局意识和公众意识。
生命重于泰山。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更加有效落实。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要未雨绸缪。
加强疫情防控,必须不留死角。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疫情防控的属地责任、主体责任、根本责任和最终责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严格履职,严格执行各项防控命令,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到岗到位、覆盖所有人,不留死角。
加强疫情防控,不能漏掉任何一个人。立足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千方百计阻断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要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落实村、社区控制措施,全面准确开展人员排查,确保疫情防控进村、进社区、进楼,做到全县不漏乡、不漏村、不漏户、不漏户。
加强疫情防控,一定要精准。要坚持深入工作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工作实际,把预案做得更规范,把各项措施设计得更精准,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医疗用品要长期准备,准备好了不用,没准备就不用。
非同寻常的“疫情”要有非同寻常的策略。只有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达更多信息。如有出处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