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的功效与作用。《伤寒论》中的中医世界(52)特别是本文中的中药,要在执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止咳平喘的良药。在上篇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咳喘的经典方剂:小青龙汤、小
《伤寒论》中的中医世界(52)
特别是本文中的中药,要在执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
止咳平喘的良药。
在上篇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咳喘的经典方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灵肝姜维夏新汤。
经方有一个特点是咳喘同治,这是经方的一个明显特点。其方剂通过祛邪、降肺、固肾、润肺等一系列调理气液的手段治疗咳喘。,让肺、膈、肾三脏协调起来,而不是只看咳嗽止咳,看招破招。由于小青龙汤注重调气和津液
细细品味我上面提到的五个方子,我们发现无论是急性咳嗽阶段还是慢性调理阶段,都离不开中药,也就是细辛。
细辛的美太多了。
这药辛,温,香。
细辛的性味和香气赋予了它独特的功效。
本品性辛温,能补胃气肾,益肾气,降肺气,解酒止咳。
香味浓郁,有开气通络之功,故能祛风止痛,通脉,祛风邪。
这种药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名方录》中被列为上品,无毒。《本经》也认为可以长期使用,使人长期健身。但是到了宋代,这种药开始被认为有毒。
宋代陈诚《不言本草》说:若单用,不可多付半钱。如果你用了不止一次,你就会死。
宋代著名的药剂师唐慎微和明代的李时珍都同意这种说法。
后世甚至有一种民间说法叫“细辛不花钱,但钱和命挂钩”——在宋代,一美元就是现在的3.125g,但这和《伤寒论》中的用法相矛盾!
《伤寒论》中细辛最多可以用三两,也就是45g!
那么,张仲景和李时珍谁错了呢?
东北细辛
剂型不同,毒性不同!
其实细辛确实有毒,临床使用时细辛粉和汤剂的剂量和毒性反应有很大差别。
细辛粉用量超过3克可能导致急性和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表现为起初短暂的兴奋状态,继而出现麻醉状态,自主运动和呼吸运动功能逐渐降低,同时反射消失。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这和宋代“无聊者必死”的表述是一致的。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3克以上的细辛粉,可能会发生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表现为肾组织损害,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少量气球样变性。如果服用大剂量的细辛粉(即14克以上),也会引起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变性坏死。
但如果用汤剂,细辛的毒性突然变小了。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了一个动物实验,给大鼠喂细辛汤,每天3.3 g/kg,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量。然而,在连续喂养60天后,大鼠的肾脏没有显示出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我也查阅了近30年的文献。总的来说,细辛汤药中毒的病例非常少见。
阿莎丽汤毒性低与阿莎丽挥发油成分密切相关。阿莎丽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榄香烯、黄樟素,其中黄樟素为主要毒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呼吸麻痹和肝肾毒性。黄樟素挥发性很强,容易被高温破坏。将阿莎丽煎煮30分钟后,黄樟素的含量减少到原来的1/100。
马兜铃酸之谜
除黄樟素外,细辛的地上部分(主要是叶)还含有另一种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毒性,其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也具有肾毒性。正是这种物质让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脸色发白。
但细辛根和茎中马兜铃酸的含量很低,尤其是北细辛,很难从其根中检出马兜铃酸。
而且由于马兜铃酸不溶于水,所以在细辛水煎液中无法检出。
这一点在香港卫生署2004年6月18日的新闻稿中有明确表述:
根据检测结果,药材中马兜铃酸含量以关木通最高,其次是马兜铃、寻骨风、季芳,细辛最低。而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含量是地上部分最高,根最低。此外,水煎液的含量小于有机溶剂提取物,复方水煎后的细辛根中未检出马兜铃酸。
细辛的正确使用方法:
知道了这么多,是时候总结了。细辛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细辛粉,浸剂的毒性远大于煎剂。用细辛时,原则上要用汤剂。
2.细辛地上部分的马兜铃酸含量远大于地下部分,所以禁用细辛地上部分。
3.使用细辛汤时,必须煎煮30分钟以上,才能破坏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
参考资料:
牛辉,刘铮,赵小兵,等。细辛肾毒性及剂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26: 5006—5011。
欢迎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黄医生一个坚持手工、慢、写中医的地方。在沉迷中医的漫长过程中,有一些不当之处,也欢迎严厉批评。辽细辛与北细辛的区别
细辛作为药用植物,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在《神农本草》中被列为上品。
常用于外感风寒,头身剧烈疼痛。
本品擅长祛风散寒,镇痛作用强,尤其适用于风寒头痛、牙痛、关节痛等各种寒痛证。
常用于治疗鼻塞、流鼻涕、头痛等鼻部疾病,是治疗鼻窦炎的良药。
外散风寒,内温肺化饮。
拼音
一点一滴
英文名
细辛根
别名
肖鑫、邵昕、阿莎丽等
来源
本品为北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施密特var。mandshuricum(格言。)Kitag。细辛。var。锡兰或细辛。马兜铃科的。夏季或初秋挖掘,除去地上部分和淤泥,阴干。切成段。
产地
前两种俗称“辽西新”,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者俗称细辛,主产于陕西。
性状
北细辛常卷成球状。根状茎不规则圆柱形,分枝短,长1 ~ 10厘米,直径0.2 ~ 0.4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状节,节间长0.2 ~ 0.3厘米,枝顶有碗状茎痕。根细长,节上密,长10 ~ 20厘米,0.1厘米;在直径上;表面灰黄色,光滑或纵向起皱;有须根和须根痕;脆,易断,切面扁平,黄白色或白色。辣,辣,舌尖刺痛。
细辛根径0.1 ~ 0.1~1cm,节间长0.1~1cm。
华细辛根茎长5 ~ 20厘米,直径0.1 ~ 0.2 ~ 1厘米,节间长0.2 ~ 1厘米。味道很淡。
性味
辛和文。
归经
入心、肺、肾经。
功效
散表散寒,祛风止痛,开窍醒神,温肺化阴。
应用
冷;头痛、牙痛、风湿关节痛;嗅嗅、鼻窦炎、鼻塞和流鼻涕;痰停饮,气逆咳嗽呼吸。
注意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用量不宜过大,素有“细辛用量不过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