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栓柱采访人: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张一博每到台风季节,朋友圈总会被台风预警刷屏,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实时变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但是,你真的懂台风预警
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栓柱采访人: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张一博
每到台风季节,朋友圈总会被台风预警刷屏,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实时变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但是,你真的懂台风预警的几百字吗?我们以中央气象台8月11日06时发布的台风“米克拉”预警为例,了解一下可能被忽略的信息。
如何确定台风的位置和强度?
台风警报通常从实时信息开始。“今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已于今晨(11日)6时由强热带风暴升级为台风。其中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南约85公里的台湾省海峡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中心最低气压98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00-1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20-30公里。”
“台风中心”是台风气压的最低值,一般用来表示台风的位置。之所以描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是因为风力最大的地方不在台风中心,而是在台风附近。“七级风圈半径”和“十级风圈半径”用来表示台风量。一般来说,台风的中心很小,理论上占零空,但台风的影响范围平均可达四五百公里,甚至大到一千公里。显然,“米克拉”属于较小的台风家族。
预报员如何确定这些信息?按理说,要确定最低台风气压,就得用密集气压计来测。而对于从海上远距离过来的台风,我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观测条件,所以预报员主要是通过看卫星云图来确定台风位置。在海洋上没有测量条件的情况下,预报员如何知道台风强度及其变化?其实,预报员可谓是“以貌取人”——根据卫星云图上台风的样子来确定台风的强度。预报员根据云的类型建立了一套CI指数,每个指数代表不同的台风强度。比如指数为2.5,一般表示台风强度达到18m/s。
这其中,肯定有很大的误差,就像我们不知道某人的出生日期,只能根据外貌来判断年龄一样。可以提供参考,但大部分会不一样。利用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强度时,绝大多数误差小于5m/s,少数情况误差较大。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最大误差可达30m/s。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台风视为强热带风暴或强台风。
台风去哪里?在哪里着陆?
“预计‘米克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将于今天上午在福建漳浦到晋江一带沿海登陆(28~33米/秒,10~12级,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
除了实况信息外,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也是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阅读,你会发现预报图中有一条彩色的线,这是台风中心的预计路径。其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强度,如黄色代表热带低压,蓝色代表热带风暴,绿色代表强热带风暴,橙色代表台风,粉红色代表强台风,红色代表超强台风,强度不断增加。这条线周围还会有一个阴影区,也就是说70%的台风中心都会出现在这个区域。注意,台风的影响范围往往比这个大得多。
一直以来,台风的登陆点都是公众非常关心的话题。当台风中心的轨迹穿越海岸线时,我们认为台风已经登陆,穿越点就是登陆点。虽然预警中提到的登陆时间是“早晨”,登陆地点是“福建漳浦到晋江一带沿海”,但实际上,当台风确实登陆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监测手段,使登陆时间精确到几分钟,位置精确到镇村一级。
但是为什么预报中的说法比较模糊呢?原因有二。第一,由于观测误差和预报的不确定性,很小的误差都会造成与现实非常大的差距;二是追求对台风登陆地点的细致预报,容易导致周边地区的民众未雨绸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预报员选择地段和时间段来表达更多的可能性。之所以把登陆强度描述为“28~33 m/s”的范围,也是因为不确定性。
而国外气象部门一般不具体预报登陆地点和时间,只提供沿海可能出现的强风雨影响范围。
风雨的影响有多大?
“11日08时至12日08时,南海闽浙沿海将有6~7级风,其中福建中南部沿海、台湾省海峡以南将有8~10级风。‘米克拉’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的风力有11~12级,阵风可达13~14级。”台风所到之处,必然带来强风。此外,台风的强度是由其风力精确决定的。但由于海洋观测条件的限制,风力往往被高估或低估。
与其他暴雨相比,台风带来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会更高,但仍存在暴雨区预报偏差大、总暴雨量小或大、空报或漏报等问题,尤其是5天以上。如果将台风带来的降雨预报图与实际图对比,会发现预报中的暴雨范围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实际情况中有很多离散点,这意味着一些极端暴雨点仍然是不可预测的。这也是目前预报员面临的困难,需要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