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方法那些在读书上花过的时间和心思,也许一朝一夕看不出效用,可能一时半会也不能帮你解决眼下的难题。但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赐予你一份惊喜。通过读书,你可以穿越时空
那些在读书上花过的时间和心思,也许一朝一夕看不出效用,可能一时半会也不能帮你解决眼下的难题。
但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赐予你一份惊喜。
通过读书,你可以穿越时空,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展开思想上的交流。
然后,那些困扰你的问题,慢慢就会被化解。
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那么,
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呢?
如何从书中读出味道呢?
那些名人是怎么读书的?
——今天和你揭秘。
三读
01 张五常
(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五常建议,书分三读一一第一遍了解大意,第二遍深挖细节,第三遍研究重点。
第一遍读的时候,可以快读,读大意,了解这本书的每一章在解决什么问题。
快读就是翻书、跳读,只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和理解。所以这时候,阅读速度可以快得惊人。
第二遍读的时候,就要慢读了,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
第三遍读就是选读了,专门找重点内容来读。
这时候可以边读边做一些读书笔记了。
而需要先经两读再阅重点的原因是,如果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我看来,第一遍“快读”的目的,在于了解全书的概况、脉络、大意、以及作者的行笔风格。
第二遍“慢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书中的内容,发掘作者笔后的初衷,找寻书中对自己有用、有启发的关键点。
第三遍“选读”的目的,在于选择重点和难点,来深入探索、用心思考、内化于心、应用于世。
第一读的核心是“知”,第二读的核心是“明”,第三读的核心是“用”。
推想
02 李政道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物理学家)
李政道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形成了独特的推想式读书法。
他读书时,往往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认真推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最后再看书里面是怎么写的。
他认为,只有在读书中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才能消化“别人”,读出“自己”。
他称这种推想式读书法为“推读法”。
推读的形式很多,比如先读书名,读书的头和尾,读内容提要,读前言等,再思考这本书的写作思路。
推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假设与想像的过程,有助于在阅读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思路并最终得出结论。
想像力,其实是人类探索万事万物规律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推读,实际上就是从书本中抓住问题,运用自己的创造思维去解决问题;
然后追踪作者的思路,对比自己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鉴别检验自己的认知。
其实这样子读书也挺有乐趣的是不是?
你先读书的开头,再读结尾,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推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把这本书写出来的。
然后带着自己的想象,再去看作者实际上是怎么写书的,怎么组织内容的,怎么论证观点的,怎么推导结论的、怎么建立衔接的。
这样读书时就会有悬疑感,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探寻真相”的过程。
也许,有些人读了头尾之后,还是没有思路,想象不出来,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可以先略读这本书中前1-2章的内容,再去想象。
这种有悬疑感的读书方法,肯定是能提高读书效率的,而且还能培养与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读书,重要的不是你接受或者记忆了某个观点,而是你理解了观点背后的推理和论证过程。
记忆
03 著名作家刘墉
刘墉读书很有一套。背不下来的东西,就摘要写在书页边上;念书前先快速翻阅一遍,多看几遍自然记住了。
或是制成小卡片,随时取出补习,在脑中留下印象,比死背强记效果更好。
这种改“正面冲突”为“消耗战”的战术,让他赢得了“电脑”的称号。
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仅仅是神经连接中一个功能性的变化;
长时记忆,是大脑结构性的变化,也就是大脑实实在在的“长”出了记忆。
很多人说自己看了书以后记不住,实际上,如果只是看过或听过一本书,并不能让书中的知识形成长时记忆。
形成长时记忆的关键就是重复,这是大脑的特点,大脑只会把重要的信息放进“长时记忆”的箱子去储存。
那大脑怎么判断重要还是不重要呢?就是看你重复接触这个信息的次数和频率。
当你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开始消退的时候,如果再次重复、再次激活,就可以强化大脑中的相关神经连接,再次形成记忆。
所以刘墉先生的读书方法是符合脑科学的,只有细水长流,重复刺激,才能真正形成长时记忆。
跨界
04 李泽厚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李泽厚认为,要提高能力,知识应该广博一点,知识领域应该宽泛一点。
他原是学哲学的,但文史哲三方面的书他都看。
比如,上午读柏拉图,下午读别林斯基,别人认为没有联系,可他有自己的读书计划。
他说: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兼收众长,并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总之,读书时不能搞狭隘的功利主义,而要从提高整个知识结构、整个文化素养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自己的知识面太狭窄,那么分析、综合、选择、判断等各种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所以,读书,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而是要触类旁通,多找几本同类书来阅读,互相印证与补充。
这样子跨界读书,书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读书是一种乐趣。不过,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思考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
粗细
05 著名散文家秦牧
关于读书,秦牧打了个通俗的比方说:“我用的是‘牛嚼鲸吞’法。”
对此,他作了形象生动的解释——“牛嚼”比喻精读,“鲸吞”比喻粗读,两者各有其用,相互结合,共为一体。
老牛白天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食物再次“反刍”,嚼烂嚼细。
对精读的书就应该这样,反复多次阅读,嚼得极细之后再吞下。
只有消化了才能吸收,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鲸吞”就是要像巨鲸那样张开大嘴,吸进大量海水,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海水和无用的东西排出。
至于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粗读,秦牧认为,这只能因人而异。
我觉得,一般来说,有价值的书,比如经典著作,与自己主攻方向或从事专业有关的书都要精读。
另外,中外古今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精彩片断也要精读,做到熟记于心,需用用时能信手拈来。
其实,时间已经帮助我们选出了好书。
历史上的人们,都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阅读价值的书保留了下来。
谈到精读的方法时,秦牧说:要尽量慢慢读,一面读一面回忆,努力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而且要不厌其烦,反复地读,或作笔记,或背其要点。
至于粗读的话,阅读速度尽可能快些,不必逐字逐句去盯着读,可以“跳读”一番,“扫瞄”而过。
在“跳”与“扫”之中,如果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多读几遍,思索片刻,或摘录下来,这就是“粗中有细”。
用书
0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陶行知认为要把书读好,首先得把书选好。
他觉得一本书是好是坏,可以拿三种标准来衡量、判断:
1、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认知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2、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考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3、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
陶行知先生说,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
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
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一辈子,不能辩别它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
真的使用得出去,伪的使用不出去。
在《化书成课》的那本书中,我也提到了,我们可以从5个维度来选书。
第一个维度是解决问题的效果;第二个维度是知识迁移的角度;第三个维度是同行角度;第四个维度是时间跨度;第五个维度是这本书的影响范围。
其中,第一个维度和第二个维度,都是基于“用书“的角度在谈选书。
过去通过读书,你只是知道了一个知识;
而现在,通过与书进行高频互动,你可以把它融汇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让它成为你的工具和资源。
化书成课——让你点书成金
¥67
购买
为怡情遣兴,有些文学类、历史类、小说类的书,读时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就算了。
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
这样“无所为而读”,便成了“有所为而读”的另一种补充。
有时候,读人,读TA的经验阅历、生命沉浮、思想理念,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名人读书经验那些在读书上花过的时间和心思,也许一朝一夕看不出效用,可能一时半会也不能帮你解决眼下的难题。
但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赐予你一份惊喜。
通过读书,你可以穿越时空,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展开思想上的交流。
然后,那些困扰你的问题,慢慢就会被化解。
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那么,
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呢?
如何从书中读出味道呢?
那些名人是怎么读书的?
——今天和你揭秘。
三读
01 张五常
(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五常建议,书分三读一一第一遍了解大意,第二遍深挖细节,第三遍研究重点。
第一遍读的时候,可以快读,读大意,了解这本书的每一章在解决什么问题。
快读就是翻书、跳读,只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和理解。所以这时候,阅读速度可以快得惊人。
第二遍读的时候,就要慢读了,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
第三遍读就是选读了,专门找重点内容来读。
这时候可以边读边做一些读书笔记了。
而需要先经两读再阅重点的原因是,如果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我看来,第一遍“快读”的目的,在于了解全书的概况、脉络、大意、以及作者的行笔风格。
第二遍“慢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书中的内容,发掘作者笔后的初衷,找寻书中对自己有用、有启发的关键点。
第三遍“选读”的目的,在于选择重点和难点,来深入探索、用心思考、内化于心、应用于世。
第一读的核心是“知”,第二读的核心是“明”,第三读的核心是“用”。
推想
02 李政道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物理学家)
李政道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形成了独特的推想式读书法。
他读书时,往往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认真推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最后再看书里面是怎么写的。
他认为,只有在读书中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才能消化“别人”,读出“自己”。
他称这种推想式读书法为“推读法”。
推读的形式很多,比如先读书名,读书的头和尾,读内容提要,读前言等,再思考这本书的写作思路。
推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假设与想像的过程,有助于在阅读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思路并最终得出结论。
想像力,其实是人类探索万事万物规律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推读,实际上就是从书本中抓住问题,运用自己的创造思维去解决问题;
然后追踪作者的思路,对比自己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鉴别检验自己的认知。
其实这样子读书也挺有乐趣的是不是?
你先读书的开头,再读结尾,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推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把这本书写出来的。
然后带着自己的想象,再去看作者实际上是怎么写书的,怎么组织内容的,怎么论证观点的,怎么推导结论的、怎么建立衔接的。
这样读书时就会有悬疑感,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探寻真相”的过程。
也许,有些人读了头尾之后,还是没有思路,想象不出来,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可以先略读这本书中前1-2章的内容,再去想象。
这种有悬疑感的读书方法,肯定是能提高读书效率的,而且还能培养与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读书,重要的不是你接受或者记忆了某个观点,而是你理解了观点背后的推理和论证过程。
记忆
03 著名作家刘墉
刘墉读书很有一套。背不下来的东西,就摘要写在书页边上;念书前先快速翻阅一遍,多看几遍自然记住了。
或是制成小卡片,随时取出补习,在脑中留下印象,比死背强记效果更好。
这种改“正面冲突”为“消耗战”的战术,让他赢得了“电脑”的称号。
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仅仅是神经连接中一个功能性的变化;
长时记忆,是大脑结构性的变化,也就是大脑实实在在的“长”出了记忆。
很多人说自己看了书以后记不住,实际上,如果只是看过或听过一本书,并不能让书中的知识形成长时记忆。
形成长时记忆的关键就是重复,这是大脑的特点,大脑只会把重要的信息放进“长时记忆”的箱子去储存。
那大脑怎么判断重要还是不重要呢?就是看你重复接触这个信息的次数和频率。
当你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开始消退的时候,如果再次重复、再次激活,就可以强化大脑中的相关神经连接,再次形成记忆。
所以刘墉先生的读书方法是符合脑科学的,只有细水长流,重复刺激,才能真正形成长时记忆。
跨界
04 李泽厚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李泽厚认为,要提高能力,知识应该广博一点,知识领域应该宽泛一点。
他原是学哲学的,但文史哲三方面的书他都看。
比如,上午读柏拉图,下午读别林斯基,别人认为没有联系,可他有自己的读书计划。
他说: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兼收众长,并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总之,读书时不能搞狭隘的功利主义,而要从提高整个知识结构、整个文化素养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自己的知识面太狭窄,那么分析、综合、选择、判断等各种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所以,读书,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而是要触类旁通,多找几本同类书来阅读,互相印证与补充。
这样子跨界读书,书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读书是一种乐趣。不过,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思考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
粗细
05 著名散文家秦牧
关于读书,秦牧打了个通俗的比方说:“我用的是‘牛嚼鲸吞’法。”
对此,他作了形象生动的解释——“牛嚼”比喻精读,“鲸吞”比喻粗读,两者各有其用,相互结合,共为一体。
老牛白天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食物再次“反刍”,嚼烂嚼细。
对精读的书就应该这样,反复多次阅读,嚼得极细之后再吞下。
只有消化了才能吸收,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鲸吞”就是要像巨鲸那样张开大嘴,吸进大量海水,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海水和无用的东西排出。
至于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粗读,秦牧认为,这只能因人而异。
我觉得,一般来说,有价值的书,比如经典著作,与自己主攻方向或从事专业有关的书都要精读。
另外,中外古今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精彩片断也要精读,做到熟记于心,需用用时能信手拈来。
其实,时间已经帮助我们选出了好书。
历史上的人们,都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阅读价值的书保留了下来。
谈到精读的方法时,秦牧说:要尽量慢慢读,一面读一面回忆,努力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而且要不厌其烦,反复地读,或作笔记,或背其要点。
至于粗读的话,阅读速度尽可能快些,不必逐字逐句去盯着读,可以“跳读”一番,“扫瞄”而过。
在“跳”与“扫”之中,如果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多读几遍,思索片刻,或摘录下来,这就是“粗中有细”。
用书
0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陶行知认为要把书读好,首先得把书选好。
他觉得一本书是好是坏,可以拿三种标准来衡量、判断:
1、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认知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2、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考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3、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
陶行知先生说,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
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
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一辈子,不能辩别它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
真的使用得出去,伪的使用不出去。
在《化书成课》的那本书中,我也提到了,我们可以从5个维度来选书。
第一个维度是解决问题的效果;第二个维度是知识迁移的角度;第三个维度是同行角度;第四个维度是时间跨度;第五个维度是这本书的影响范围。
其中,第一个维度和第二个维度,都是基于“用书“的角度在谈选书。
过去通过读书,你只是知道了一个知识;
而现在,通过与书进行高频互动,你可以把它融汇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让它成为你的工具和资源。
化书成课——让你点书成金
¥67
购买
为怡情遣兴,有些文学类、历史类、小说类的书,读时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就算了。
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
这样“无所为而读”,便成了“有所为而读”的另一种补充。
有时候,读人,读TA的经验阅历、生命沉浮、思想理念,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