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自Canva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一季度的所有财报几乎成了很多公司的“惨会”,物流企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一季度关停的“通达系”,影响尤为明显。第一季度,所有财报的营
照片来自Canva
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一季度的所有财报几乎成了很多公司的“惨会”,物流企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一季度关停的“通达系”,影响尤为明显。第一季度,所有财报的营收和业务都出现下滑。第二季度,随着各物流企业“复工复产”的加快,各快递企业业务开始恢复增长。
业务恢复后,传统上由童渊和大云争夺的“老二”再次落在大云身上。尽管大云再次坚守“老二”的位置,但大云的新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老问题是单票收入下滑仍在拖累其收入和利润表现,新问题是其数字化之路一如既往的强劲。就大云而言,更迫切的是寻找另一种方式来突破重围。
利润下降,但市场份额扩大
8月31日,大云股份发布2020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18亿元,同比下降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1亿元,同比下降47.47%,每股收益0.2400元。
去年同期,大云的营收为人民币155.54亿元。虽然今年上半年略有下降,但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这种下降还是在意料之中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7.5%,影响较为明显。
在营收小幅下降的情况下,其利润下滑速度明显快于营收,这说明大云“增收不增利”的老问题正在恶化,结合市场份额数据可以看得更清楚。
大云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大云已完成快递业务量56.29亿票,同比增长29.88%,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以上。其市场份额已达16.61%,较去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明显扩大,超过童渊运通49.36亿票,再次稳坐“第二把交椅”。
利润暴跌近50%,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一个百分点。这种“剪刀差”反映了包括大云在内的“通达系”企业长期存在的顽疾,即利润下降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即收入增加不增加利润)。导致数量越高,价格越低,导致整体营收增速低,利润快速下滑。
单票收入下滑问题依然严重
市场份额扩大了,但利润下降了,这说明大云在整个快递市场的派件量在上升,单票收入在下降。根据大云披露的财报,情况确实如此。大云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大云快递业务量56.29亿票,快递业务收入132.6亿元,单票快递业务收入2.36元,同比下降0.94元/票,同比下降28.5%。
按照大云的说法,单票快递业务收入下降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持续推进货物结构优化,导致单票快递重量下降,导致单票资源成本和收入相应下降;其次,基于目前快递市场的发展状况,大云在一些领域采取了合理的营销策略。
具体来说,大云的单程机票价格的下降与货物结构的变化有关,这一点在本次半年报中有所提及。即疫情发生后,金银首饰、奢侈品、家用电器、汽车、家居等大量高消费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少,而人们对日用品和小物件刚需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归根结底,是人们消费能力的下降导致了物流货运结构的变化。
货运结构的变化迫使大云降低单票收入来吸引用户,以适应新的形势,从而保持其市场份额。大云在部分地区采取的市场竞争策略,说白了就是价格战,吸引用户使用大云,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但也摊薄了利润。
当然,利润下降还与另一个因素有关,那就是单票成本。根据大云半年报的披露,大云今年采取了一系列“精益管理”措施来控制成本。具体来说,大云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提高装载率,降低运营成本等。
通过综合措施,大云在报告期内成功将单票成本降至2.18元,同比下降23%。结合其单票收入同比下降28%至2.36元,很明显券的单价下降速度快于单票成本,导致其单票利润降至0.18元,单票利润降至不足2分钱。
虽然成本的下降没有跟上收入的下降,这是大云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结果,但迄今为止,其转型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数字化转型仍在路上
虽然大云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但在股票市场上面临着通达系其他公司的直接竞争;在增量市场,面临着与JD.COM、顺丰等自有系统的大物流企业的直接对抗,这让其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大云在4月底正式引入阿里资本,借助阿里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加速提升成本控制水平,试图改变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具体来说,大云在涉及物流企业核心成本的分拣、中转、末端环节开展了一系列行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各环节成本。
例如,在分拣领域,大云采用了最新、更智能的分拣设备,大大提高了单位效率产能,从而不断降低分拣成本。还将完善“网络直跑”,探索“支线协同”、“仓库协同”等新的敏捷管理支点,进一步降低中转环节成本。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云在分拣和中转环节的成本。在终端服务方面,大云开发的云掌柜、云胡宝等产品,对全网服务质量的提升功不可没。
从目前来看,大云的数字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强大的中通、童渊相比,大云目前的步伐还不是很快,只能说还在路上。
比如在成本控制方面,大云的单位成本就比中通高。根据中通去年发布的财报数据,2019年中通的单票成本已经降至1.18元/票,是“通达系”中最低的。这种低成本主要得益于中通坚定不移的实施数字化,对整个产业链的成本结构进行改革以降低成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到本季度,大云的单票成本仍“高达”2.18元,与中通的平均单票成本相差1元美元,说明其数字化转型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如今,在各物流公司都在大力推行的数字化进程中,下半年的竞争压力必然很大。
下半场漫长的战争
随着国内头部物流企业单量逼近百亿,相应的增速也开始下滑,单票价格的下降对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疫情的到来进一步加快了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和洗牌。
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单票收入在下降,要想实现单票盈利,必须精心管理和运营;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的速度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整体效率,整个行业都在进化。
这对正在转型的大云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事情。我庆幸未来整个行业的物流货运会更加科学合理,但我担心传统的“通达系”的竞争对手变强了。如果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跟不上,就很难继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结果只能通过价格战来生存。
此外,对外开放的京东物流和跨境电商顺丰也逐渐成为大云的宿敌。京东物流从承包个人件进入大云腹地,顺丰也推出了自己的加盟网络顺鑫捷达与大云等快递公司竞争,进一步增加了其面临的外部竞争。
这意味着下半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即使有阿里的回归,大云仍将面临新的长期战争。
文/刘匡微信官方账号,ID:Liu quan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