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内容怎么写 访谈录的格式与写法

人物采访是记者要求新闻人物回答具体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记者有目的地采访相关人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以记者和人物的对话为基础,直接材料和背景材料穿插进行。它比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18:22:15

人物采访是记者要求新闻人物回答具体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记者有目的地采访相关人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以记者和人物的对话为基础,直接材料和背景材料穿插进行。

它比一般的报告更详细、更生动。在独家采访中,有两个因素:采访对象和记者。采访的特写在a & # 8221”字,重点是参观。人物访谈不仅强调新闻、政治,还强调可读性。相对于其他新闻形式,人物采访的可读性就是亲和力。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写人物专访很难,因为人们对它的要求和关注度很高。写人物专访很难,因为写出来的人物有鲜明的特色。如果读者看完之后还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那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采访了。

生动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有赖于采访的成功。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方式。如果你对人物的选择做得好,做得细致,你就会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你就能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从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你就能更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如果面试失败,即使精心操作,也写不好。无论采访是好是坏,记者的提问技巧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准确的问题有助于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

目前,记者提问容易出现以下缺点:

一、问题太大空,以至于被采访者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些记者还是喜欢采访”你怎么看”等等”第三个问题”修辞。

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提问会让受访者没有抓住重点。有记者提问轻点,重写,但提问不尽如人意。他们往往是文笔硬,说话不硬,认识上有偏差:认为讲究口才是花架子,不务实。经常有记者提问,说很多绕不开主题的话,比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打算补贴农村教育。说白了,不仅被采访者一头雾水,就连记者自己也没听懂他说的话。

第三,记者采访态度不端正,知识有限。有些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的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心理距离。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受访者的谈话兴趣。

受访者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主观上配合了采访,但因为紧张或激动,张不开嘴。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和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第二,被动应对面试。他虽然开了口,但总是偏离主题或者有意识地回避记者的一些敏感问题。

三、被采访者带领记者跑路,被采访者东拉西扯。记者控制不了局面,采访要花很多时间。看起来他背了很多东西,但需要的不多,费时费力。

写个人采访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讨论。

首先,提前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采访时,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问题一定要准备好。记者在采访前明确话题,既能保证采访的针对性,又能减少时间的浪费。记者一定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提前做好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仗。

一些口才不好的记者用这种方式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第一,可以自信,临阵退缩也不会慌。第二,也可以提前练习提问。几个问题其实就是面试的大纲和思路。它帮助记者控制局面,引导采访者进入主题。之前采访一位强势的商界女强人,这位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达欲强,话很多但总是跑题。所以,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就派上了用场,有一次我们跑题了,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专业的话提问。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记者一开口问,被采访者就能看出你是否了解他,你对他的工作了解多少。记者用外行人的话提问,很难得到被采访者的认同,所以没有办法深入交谈,记者也很难探究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和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挖掘他们的内心。最容易找到的共同语言就是受访者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面试内向、害羞、胆小、难以开口的人很有效。记者可以问一些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发言。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和农民谈谈他的庄稼所用的肥料。和牧民谈生几只冬羔;和司机聊聊车的型号和性能。

当然不要装懂,装专家。举个例子,如果记者采访一个典型的下岗再就业,被采访者是一个针织品工人。以前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了解的比较多。面试的时候脱口而出氨纶、细线针、圆织机等专业词汇。,让受访者大吃一惊。她认为自己很重视自己的行业,无形中拉近了自己的心理距离。这次采访用了8个小时,被采访者把想说的和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详细完整,通讯写出来真的很有感染力。

第三,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安抚被采访者的情绪。对于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而无法迅速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平复心情,记者可以先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先放松一下。通过轻松的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次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方的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有一次我采访了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当警察妻子的情绪一直很平静时,她问起了他们的女儿。她问她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从她这个年纪父亲去世,然后就引出了采访的主线。在采访残疾人音乐家方方(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问了一些熟悉的问题如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的区别,这让他放松了,因为他对采访很反感,很紧张。

四。对于回避面试的人,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诱导他们配合面试。老话说,采访也是诗外功夫。丰富的知识确实对面试有帮助。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因为我事先知道受访者对古文有很深的了解,对法家和军事也很精通,所以我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所做的一切的评价。通过商鞅”严重的轻罪重罪是不会来的”之后,被采访者很自然地谈到了他的改革。采访继续进行,改变了被采访者的态度。原本限定在半个小时的面试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了五个小时。

【/s2/】五、提问时照顾双方,问听众想知道什么。记者在采访人之前应该总是仔细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了解这个人物什么,他们会对什么感兴趣。只有把读者放在心上,读者才会喜欢读你的文章。同样,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考虑:他想告诉读者什么,他有哪些好的经历和闪光的东西可以启发读者。只有双方都想到了,记者提出的问题才会引起双方的兴趣。还要注意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不要问与主题无关的低俗、好奇的问题。

六。记者的提问态度应该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

不要问暗示性的问题,避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以讨论和讨论的方式提问,而不是用生硬和评判的语气。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提问方式有直接提问、修辞提问、引导提问和挑衅提问。记者在与被采访者打交道时,要时刻记住,穷不欺,富不谄,提问的语气要温和,用词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和嘲讽。

七。提问应该直截了当。问题要简洁易懂

。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以及诸如如何、什么、怎样等词语。应该用,给对方广泛的回答空。不要像法官一样问:”是或否”注意具体问题,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吗?”可以分为:”你身边的人买过假货吗?””买了怎么办?我能在哪里找到它?找谁?”

八。注意提问”五”

:不要用长句、倒装句、否定语气或模棱两可的话提问。提问时,不要杜撰词语或任意使用专用名词。学会多说,把长句分成短句提问。

九。适当地使用一些挑衅。

充分发挥鼓动者的作用。一些回避话题的面试官不得不用有分量的尖锐问题直接回答。一次成功的面试,问的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问一般的问题,要有意突出尖锐的一面。体重的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体现。法拉奇是一位著名的记者,他以尖锐和挑衅性的问题而闻名。

在采访一个致力于变革的单位领导时,他提出:”如果你用这种强制手段进行改革,群众会指责你权力专制,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政治前途,你可能会成为受害者。对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和兴趣。采访结束后,他说:”我本来想处理一下,就把材料看完了,但是你这个问题非要让我开口。”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他直言不讳地问道:”人们对你的评价褒贬不一。你是怎么看待的,你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个问题打开了被采访者的话匣子,撕开了他的防护服。后来被采访人说:”你是第一个涉及这个问题的人,我立刻感觉到你很了解我,并且公平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生动的采访,是作家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提问是关键。打个招呼,第一步好,离目标近了。

案例赏析:丁聪不老

目前,媒体对人的成功采访并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观上看,虽然标题中没有“访问”二字,也没有“采访”一栏,但却是真实的人物采访,可以作为范本。俗话说,拿七分,写三分。这次采访比写作成功更成功。

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温暖的阳光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感觉相当“春暖花开”。当我们在林峰酒店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我们有了更“春风”的体验。我们一见到丁老,他就赶紧让座,他老婆沈姐姐给我们泡了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说起。

丁老,1916年生于上海。他今年已经81岁了,但依然有着真正的黑发和红润的脸色。我问丁老:“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这样80不老?”丁老开心地笑着说:“嗯,对我这个‘饲养员’真的很有帮助!”说着用手指指着沈大姐的夫人。一句话让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姐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展览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展-病房转了一圈又一圈,她才设法让展览圆满落幕。

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交谈。当我问丁老有什么爱好时,丁老清音笑着说:“我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姐姐附和道:“我只种些草,好伺候。但他还要加一个字‘毒’!”老丁说:沈同志种的仙人掌都是带刺的。他幽默地补充道:“任何有刺的东西当然都是毒草。”房间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心领神会,互相嘲笑。

50年前,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知道丁聪是一个著名的漫画家。抗战时期,他的讽刺漫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腐败的《五子上学》和禁止普通民众发言的《良民雕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从事各种画报和舞台美术设计的编辑工作。中国成立后,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后,他的创作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他才重新创作讽刺漫画。那时候,“小丁”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但他真的来了个“青春焕发”,新作不断。

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图》、《丁聪连环画》、《古代趣图》、《今日趣图》等。,最近又出版了《画双百隐喻》。这本书是陈思毅先生写的,丁聪画的。原是《读书》杂志每期刊登的图文,本书序言由王蒙、闫文静、王朝文、方成撰写。这本书虽然是用古文的形式写的,但是讲的是今天的故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让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别看我的名字在这本辞典里,只是个名字。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的‘D’字笔画最少!”他一边说,一边在书上题词。我看了之后,他真的写了“丁聪,一个挂名的顾问”。大家都说丁太太谦虚。然后,我们谈到了如何幽默,如何让人发笑。丁老笑着说:“一个清官作反腐报告,老百姓认为很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腐败的人在台上讲他的反腐,会有一种搞笑的效果。然而,只是让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思考,然后叹息甚至哭泣。幽默讽刺,就要把善意藏在笑声里,刺破邪恶,化解邪恶,才能成功。”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好写。国民党时期他不是整天抓壮丁吗?丁的意思不是“壮士”,而是小人,也就是小人。交谈中,丁老虽然和晚辈一样开朗活跃,但我们还是叫他“丁老”,因为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位80岁的长辈。

丁没有老,也没有死的心情。他的创作如此丰富,当然和他的生活积累、形象积累、技巧锤炼有关,完美的程度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显然,这个人物采访的作者李英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笔者在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首先谈到了丁老的健康问题。作为当时已经年过八旬的丁老,自然乐于谈论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

接下来,笔者和丁老聊起了兴趣爱好、讽刺幽默等。在人物访谈中,与被访谈者交谈是一种重要的引导方法。这种方法叫做语言引导。

最神奇的是,在和丁老谈幽默之前,作者拿出一本以丁老为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让丁老签名。这叫行为引导,是人物面试中另一个重要的引导方法。

因为作者的成功引导,不仅打开了主角丁老的话匣子,也吸引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妻子不时插话。这是笔者在人物采访中所期待的。

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采访基本就可以写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有作者的言行,那么你可以写一个更生动的人物采访。

笔者在为丁老夫妇指路的同时,也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和丁老的长相。所以这个人物访谈包括作者的提问,动作的叙述,丁老漫画创作的叙述;有对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有对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关于丁老的抒情评论。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要采访好人物。作者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要把采访当成彩排戏,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自觉地把被采访者当成主角,自觉地把被采访者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用文字和动作来引导主角和配角,用笔把主角和配角的肖像、言行和当时的场景拍下来。此外,在写作的后期处理过程中,还要注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果你能基本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写出读者喜欢看的人物访谈。

但是人物访谈的收集和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