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数据分析怎么做 3个方面做好数据分析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广告越来越多。而信息流广告的投放是基于大数据的测算,同样的数据,不同的解读方式,在投放引导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数据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17:53:00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广告越来越多。而信息流广告的投放是基于大数据的测算,同样的数据,不同的解读方式,在投放引导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数据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五种乱象。

1。数据欺诈

最常见最简单的数据乱象就是数据造假。

在广告效果不好的时候,为了满足广告主,让广告主满意,继续投放广告,投放方会人为干预数据,从展示量到点击量,对数据进行美化,从而促使广告主继续投放广告。

随着数据造假的情况越来越常态化,更多的广告主开始对广告进行监控。

那么,当我们不监控广告时,我们如何识别数据欺诈呢?

首先可以了解和分析自己行业的市场,和同行业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数据很好,就需要问发布者了。支撑数据这么好的原因是什么?是想法很好,还是定位特别准?得到更多的回复,再考虑是否有继续发货的必要。

然后在知道发射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数据分析中,每个数据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落地页影响用户转化,转化率高。我们会觉得登陆页设计的不错。但如果转化率很好,进入登陆页面的用户几乎没有停留在登陆页面,显然说明数据有问题。点击登陆页面后立即实现转化的现象几乎不会出现在信息流广告中。

最后,我们还可以参考其他分析方法来识别数据。比如每天的数据峰值都是在上班和下班的时候,但是突然出现在某天凌晨两三点钟。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这个异常数据,了解它出现的原因。很多数据是有规律分布的。如果有异常数据,要引起重视。

2。指标的不同定义

所谓指数,就是解释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KPI投放指标,比如:通过现金量、点击量、转化率等。作为衡量信息流广告投放效果的指标。

然而,指标的制定只能在某些前提条件下确定。一般是对时间、地点、范围等进行汇总后计算。

比如电商通常会有一个日活跃和月活跃的指标。虽然名字一样,但是标准不一样。电子商务的松散定义是只要用户点击进入。更严格的定义是点击进入后,购买才会被统计,而更严格的是要求用户确认收货后才被视为活跃用户。因为标准不一样,所以无法比较。只有指标定义一致,才能进行比较和讨论。

3。隐藏关键信息

当别人试图说服你接受某个指标时,往往是关键信息被隐藏了。

比如某公司管理层通过对标的方式给广告定了一个KPI,说某公司的ROI可以达到1: 10。我们也会这么做,甚至我们比他更优秀,所以我们不得不这么做。

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同行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有没有大规模推广,还是选择了新媒体?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如何赶超?

如果不知道推出的背景,只看到推出的结果,就盲目跟进,会给优化器带来很大的困难。

同时,在数据报告中,有各种影响指标的因素。例如,该数据的增长是自然增长还是由于已经完成的活动?是价格问题还是品牌问题?因素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比如618期间,一个商人说他业绩很好,一天销量6700万。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会觉得他的表现很好。

但他可能没有告诉你,后续回报率高达25%。回报率可以说是一个关键指标。卖不卖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用户接受和付费。忽略关键背景,只告诉你销量。这样的数据毫无意义。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指标很好或者很差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明确关键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正确解读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4,乱搞因果关系

昨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中,吸尘器用地毯作为关键词,结果投放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因果关系不成立。

我们在解读数据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表面关系,而没有探究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以至于混淆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做出了错误的投放决策。

所以在做广告的时候,单纯的认定某一个因素影响购买行为是错误的。我们需要了解影响目标客户的所有相关因素,找到最根本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设计,才能更准确地将广告信息传递给用户。

5。将零件作为一个整体

我们已经说过,影响数据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个或者几个变量,认为数据变化的原因在于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通常是片面的。

对于投放效果的评价,要考虑很多因素。

从对产品感兴趣,到收集产品信息,对比产品品牌,最后进行购买,需要经历很多步骤,也会看到很多产品广告信息,并被这些信息所影响,但我们并没有为这些信息付费。那么,这些信息是否没有存在的价值呢?

当然不是。当初我们想购买这款产品是因为其中一个广告的影响,在各种广告信息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做出了购买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的购买决策不仅仅受最后一个广告的影响,媒体之间是有互动关系的。

做过电商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认为一些低投资回报率的广告毫无用处。去掉它们可以节省一些广告费,结果发现几个ROI很好的广告渠道突然就不好了。这是因为在用户转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渠道广告发挥的作用不同。

有些广告是为了建立品牌意识,有些品牌是为了加强用户的品牌意识,有些是为了促进销售。不同的广告有不同的投放要求。

片面评价一个渠道的投放效果不好,不符合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所以在评估数据的时候,需要从多方面去思考,看看这个广告是不是触发用户购买行为的某个因素。如果经过分析,发现不能带来任何帮助,再考虑是否取消投放。不要单纯以转化率为评价标准,草率决定。

结合以上情况,这里给出三点数据分析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永远不要预设立场

解读数据时,不预设立场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我们在数据解读中预设自己的立场时,可能只会统计我们想统计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会进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比如当我们认为红色车的司机是女的,我们看到红色车就会关注司机是不是女的。当我们看到司机是女的,就会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观念。

但数据分析不是用数据证明自己已有的观点,而是从数据中寻找KPI突破的方向和重点。

所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保持严谨的行为习惯,客观的评价分析数据,洞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从营销的角度看数据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待数据分析的作用。

当信息流广告的转化效果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从展示量和点击量上找问题,而是要学会认清什么是当前广告行为有效的前提。

比如一个皮鞋厂的老板,为了销售,投放信息流广告。中间他对信息流广告进行了几次优化,投入了几万块钱,最后的结果却很惨淡。

从推出来看,这个老板已经竭尽所能,但进展甚微。

从营销的角度,可以找到原因。

皮鞋行业属于整体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个老板投放的信息流广告只是把产品传播给消费者。这种方法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自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现在这种业务的竞争对手已经提前把产品铺开给客户了,他们会先来先买。所以这个时候单纯靠配货是无法达到销售目标的。只有找到新的品类差异化方向,通过调查分析抢占市场,才能转化大量用户。

3。对数据保持敏感

在给定数据的情况下,分析师解读数据的能力是影响数据功能的主要因素。

所以分析师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一定要对数据变化敏感,更要对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敏感。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app在初期给用户提供非常大的补贴,但是有些app越做越大,有些则逐渐消失。同样的做法,结果却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只看推广前期的转化分析,不会有什么收获,因为结果是一样的。但如果深入挖掘用户首次使用后的行为,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大APP,他的用户都会自发的引入,主动为APP引流;但是,没有所谓的机会不好,或者效果很差。

所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要保持敏感的好奇心,多问几个理由: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登陆页面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和预期相差这么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只有比别人更快更准的找到突破点,才能更合理的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接下来的营销活动,促进更高效的市场渗透。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