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o2o是什么意思,餐饮o2o模式成功案例

统计显示,cmnet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PC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用户的首选。人口红利带来的爆发式增长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庞大的用户群给互联网+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未来10年是互联网/移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3:36:09

统计显示,cmnet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PC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用户的首选。人口红利带来的爆发式增长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庞大的用户群给互联网+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未来10年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10年,移动互联网终将成为“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首先影响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乐”出现频率最高的领域,比如餐饮、打车。

探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餐饮领域融合的新模式及未来发展(简称“餐饮O2O”)。

O2O的发展阶段可以和网购相提并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达到近3万亿,约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而餐饮O2O的交易规模不到1000亿元,O2O在万亿级餐饮市场中占比不到4%。可以说餐饮O2O正处于网购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网购培养了线上消费意识和习惯。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餐饮O2O的发展速度远高于网购。网购10年,餐饮O2O可能一半时间就完成了。O2O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机会巨大的领域。

围绕餐饮O2O,将线上线下互动消费的模式,采用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包括了餐饮领域前端后端产业链各环节。以餐饮O2O为中心,以一种易于读者理解的方式对线上线下互动消费模式进行分类,包括餐饮领域前端和后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近几年,产生了很多新兴的餐饮消费品牌,流传于互联网、创投圈和各大媒体,褒贬不一。各品牌共性的特点是以单点或单品类切入+强势的网络营销。笔者非常赞同单点切入的策略,尤其对于创业者在资源资金不充裕的创业初期。网络营销是把双刃剑,产品品质决定了效果,VC当然不会紧凭网络知名度来衡量投资价值。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兴的食品饮料消费品牌,在互联网、创投圈和各大媒体上传播,褒贬不一。每个品牌的共同特点是:单点或单品类+强大的网络营销。我非常赞同“单点切入”的策略,尤其是对于资源和资金不足的创业初期的创业者。网络营销是一把双刃剑,产品质量决定效果。当然,VC不会靠网络人气来衡量投资价值。

随着消费的升级,特别是人口的代际变化,将会实现一批新的品牌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用户、需求、产品、模式是一个品牌能否建立并持续发展的四个评价维度,也是衡量投资价值的指标。笔者认为,满足细分人群(如90后、孕妇、糖尿病人群)的高频需求,产品本身可以规模化,有平台潜力的品牌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外卖是餐饮O2O最先兴起的模式,也是巨头和资本争相厮杀的领域。目前,各外卖平台已经意识到单纯流量平台的局限性,纷纷自建配送体系。开始就采用流量+配送重模式的平台重新曝光在大众面前,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配送是大平台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保证及时性等用户体验,但食品的品质及安全性是大平台的软肋。这一问题,也留给重度垂直尝试者机会,如零号线。大环境看,综合性外卖平台格局逐渐形成,重度垂直或许还有机会,但是品类无创新、人群不聚焦、与大平台重叠度高的垂直平台机会不大。是餐饮O2O的第一个新兴模式,也是巨头和资本争相厮杀的领域。目前各外卖平台已经意识到纯流量平台的局限性,纷纷搭建自己的配送体系。开始采用流量+分发重模式的平台重新暴露在大众面前,也得到了资本的认可。配送是大平台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保证时效性等用户体验,但食品的质量安全是大平台的软肋。这个问题也给重垂直的实验者留下了机会,比如零线。大环境下,综合外卖平台的格局逐渐形成,重度垂直可能有机会,但品类无创新、人群无聚焦、与大平台重合度高的垂直平台机会不大。

外卖平台的垂直重量是大方向。在为商家解决流量和配送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商家的参与成本和难度。平台的本质是连接用户和商家的通道。商家参与成本高,会影响平台的连接效率。“我有外卖”试图通过硬件降低商户参与的难度,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相信在未来,线下商家的优化和创新会加速。比如xx主题餐厅,迎合了特定人群的口味和消费观念,所以作为中间连接的网络平台也有发展机会。

菜谱APP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工具+美食社区的模式积累了大量流量,是餐饮领域重要的线上入口。现阶段面临变现的压力。除了广告,包括特价菜的团购/闪购,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菜谱的食材/半成品电商,另一种是通过特价菜、经典菜向线下餐厅导流。

2013年电商崛起。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需求难以大规模释放,用户线上购买日常生鲜产品的习惯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其次,由于生鲜产品的非标准化、易损耗、配送难度(冷链、时效)和流量成本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只能通过提高客单价来对冲,暂时难以成为大众的主流消费方式。短期来看,具有流量优势的综合电商平台生鲜频道具有优势,而具有原产地采购优势的垂直电商有机会随着第三方专业物流的兴起而获得优势。

半成品/厨师上门模式有创新,但从需求场景来看较弱,难以支撑规模。这些模式在国外的发展优于国内。根本原因是文化和消费习惯的不同。比如半成品的需求场景在美国超市已经存在,用户自己线下购买半成品的习惯可以快速发挥互联网的大规模聚合效应。但国内用户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消费习惯,付出的代价会很高。在国外“党”的概念深入人心,是一种比较有规律的行为。对聚会准备或厨师服务的需求很大,而国内聚会大多习惯于餐厅,春节等节假日对上门服务的需求相对较高。如果说2C在上门服务方面很难,2B可能是一个新的尝试,比如为小企业/初创企业提供午餐和晚餐。

团购和点评是PC互联网发展的延续,格局已经清晰,美团延伸到外卖,大众点评也逐渐从资讯模式向交易/服务模式转变,通过投资或自营的方式更深入地渗透到餐饮领域。

至今,预约/排队模式不温不火。一方面和餐厅供应资源的不平衡有关。一些受欢迎的餐厅不接受预订,冷清的餐厅也不需要预订。另一方面和餐厅的信息化程度有关。信息化程度体现在座位等信息能否数字化,从而实时自动掌握。目前一些订餐平台虽然方便用户订餐,但需要餐厅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对人的依赖性很高。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线下餐厅面临着如何互联网化的问题,线上平台也面临着如何更深地下沉到餐厅服务链条中的问题,因此信息服务成为了中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有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思路是彻底取代餐厅原有的系统,提供全新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它有产品优势,但很难拓展市场。要改变餐厅的意识和工作习惯,要支持培训体系。比较重,股市难,增量市场机会更大。另一个想法是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提供优化的服务。比如有基于微信的CRM,有和各种互联网平台对接的中间件,解决了餐厅的一些问题。

除了流量(增收),互联网在采购(成本)环节也大有可为。中国中小型餐厅数量众多,农产品/原料流通冗长,效率低下。互联网平台可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具有规模化采购价格优势。另一方面,线上线下配送上门方便快捷。

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美菜为代表的自采自配,像JD.COM;第二种模式是以Chef.com为代表的平台模式,供应商留在平台里,类似阿里巴巴;而第三种模式以小农户为代表,不仅向餐厅配送2B模式,还为C端生鲜店提供自助模式。

长期来看,有两个趋势:一是产地直采,平台成为城市一级批发商;二是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初期平台规模有限,没有议价优势,只能从市内一级批发商进货。角色类似于二级批发商,B端的餐厅价格未必有优势,再加上平台的运营成本。对于创业者来说,核心是速度和规模。资本的介入会加快这个过程,双补贴(供应商和B端餐厅)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所以,融资能力也是成败的关键。此外,餐饮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所以不同地区会出现类似的、不同规模的供应链平台。前期会专注于自己区域内的竞争,跨区域竞争会发生并购。

传统的同城物流模式是收货中转,中转经过一个或多个中转站,时效性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LBS模式,可以按需在给定时间由专人直接送达,即收发由同一人完成。而且由于个人的灵活性,送货可以多样化,既有标准品,也有非标准品(外卖、鲜花、蛋糕等。)即可完成。配送员可以使用众包模式,通过智能手机APP进行供需匹配。

最开始尝试的模式是针对C端用户,但是需求有限且不稳定。实践证明,从2B入手,将规模稳定在2C是比较合适的策略。同样的区别在于B端商家和配送员。b端商户主要以餐饮外卖、长尾花糕等零售店为主,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单证和货物配送。分布的区别在于全职还是兼职以及培训。

长期来看,不同的方式会形成交叉竞争,但同城物流的模式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从需求来看,城市的线下实体店最重要的是线上销售,直接面临配送的瓶颈。自建物流的高成本是不现实的,这给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机会。

以上讨论的是同城短途配送,一般在1-3km范围内。中长距离的配送模式,也就是干线物流,也在发生变化。与短途相比,大量货物需要卡车,因此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卡车资源的供需与车主相匹配。对于平台来说,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配送员和货车司机的培训,以及服务监管体系。

有哪些餐饮机会?

首先,餐饮的主体是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享受优质、廉价、便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核心。所以餐饮O2O第一阶段解决的是供需匹配问题,靠流量(广告)吸引商家。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已经被发现,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餐饮企业自身不改善,消费者的体验就不会是最优的。所以餐饮O2O发展趋势的第二阶段,重点是服务。那么餐饮企业的服务可以用一个公式:收入–成本=利润。服务流可以增加餐饮企业的收入,但是成本降不下来,解决不了盈利问题。所以餐饮O2O的下一个机会更多在于解决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供应链的优化降低硬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和配送服务,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软成本。当然,流量的价值一直都在。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餐饮O2O有四个机会:

1.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符合消费升级特征,具有平台潜力的消费品牌。比如主打时尚健康概念的甜心摇滚沙拉,深受白领和90后的喜爱,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健康产品。未来有机会成为时尚健康平台公司。

2.垂直(人群+品类)、重度(流量+分发)、连接效率大幅提升的线上平台。比如楼下100专注于办公室白领的下午茶需求,提供快速便捷的预订和配送服务。

3.供应链B2B,2C潜力与上游供应商的优势(从原产地直接生产)和高效的物流。比如链农,目前以2B为主,未来有机会延伸到2C。

4.高效、快捷、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平台。比如云鸟配送,城市干线物流优化。

以上是笔者基于投资实践和专题调研的粗浅看法。是单一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