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之本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

文章来自爱思维网站,作者傅国涌,本号完全同意本文的观点。"教育是立国之本"。在一个古老的民族还没有走出科举制度的时候,说出这句话,不仅要有远见,更要有辞旧迎新的巨大勇气。19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5 17:08:47

文章来自爱思维网站,作者傅国涌,本号完全同意本文的观点。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一个古老的民族还没有走出科举制度的时候,说出这句话,不仅要有远见,更要有辞旧迎新的巨大勇气。1904年6月18日,才气堪比李清照的女词人吕碧城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教育为立国之本》一文。

吕碧城

上世纪初,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她意识到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从军事战、商战到学术战。她分析,如果你认为军事战争是可以依靠的,当年亚历山大和拿破仑全盛时期,纵横欧洲,谁能与之抗衡?然而一旦战败,惊骇一时的吴略也就全军覆没了。比如商战可以依靠的话,古埃及、波斯等国的手工业商业也不能说是蒸蒸日上,现在早就作为一个流亡的种族散了。

世界上真正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是学术。在她当时有限的知识中,想到了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等人,认为他们掌握着转移世界的力量。这不是世界上看到的那种力量,而是19世纪文明的推动力。“文明的驱动力”——这句话很精彩,是包括她在内的一代中国学者少有的认知。一个民族要想出自己的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就需要“发展学校,促进教育”,她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当时的新式教育开始蓬勃发展,与已经传播了几千年的旧式教育相比,无疑是一株幼苗。它没有被中国人民很好地理解,中国人民记住了作为一个学者、举人和学者的名声。所以她要为新教育发声,明确“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她说:“教育工作者是国家之本,社会之枢纽,所以要先懂教育,再懂内政外交,再学文学,装备军队;只有营业结束,才能运营自由,运营满意。教育一日不教,人的智慧一日不开;人民如果不能开放思想,就会愚蠢,不能明辨是非,意识不到自己的利益。知道的人只是自私。"

从旧体教育中走出来,在旧体诗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吕碧城,热衷于新体教育。当世界把全世界的目光投向强兵这个富裕的国家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慢教育,认为繁荣富强的基础是“有必要让学校成为普通教育的义务教育”。

110年过去了,我们的外部环境早已改变,教育已经普及,问题也随之改变。我们今天要问的不是教育是否是立国之本,而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成为立国之本?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产生“文明的动力”?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开启人的智慧,而不是培养只知道自私自利的人?

这些当年吕碧城不用想也没时间面对的问号就摆在我们面前。说白了就是要认清教育的目标。如果繁荣是目标,教育只是手段。老师和学生充其量只是机器的一部分,但终究不是主体。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开启人的心智,即培养心智健全的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培养师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立思考,一切都只是在兜圈子,做习题,背标准答案,练应试技巧,教答案。我相信答案不言自明。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精明自私的人,而不会产生文明的动力。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需要有一个理想主义的背景,而不是日复一日的总陷在现实主义的泥潭里。

追溯到孔子的传统或者古希腊的传统,本质上,教育的真谛在于独立和自由。教师以独立自由的精神驰骋在知识和精神世界,学生也要以独立自由的精神寻求知识和精神世界。老师和学生,老师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他们的生活在课堂内外相互碰撞,相互联系,相互启迪,相互建设。通过教育让每个人的思想日子空进一步拓宽,让每个人的精神翅膀进一步展开,这样的教育是可取的,也是教育现实所欠缺的。一旦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教育就永远无法成为立国之本。在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教育,尤其值得深思。

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从现实条件出发的。这没有错,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底线。任何时候都要分清“是什么”和“想要什么”。我们不能不断降低自己的标准,不断承认既成事实,最终连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都找不到。要重新找到方向和目标,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是吕碧城没有直接面对的问题。

注:吕碧城作家、诗人、政论家、女权活动家、资本家;生卒年:1883年?月份?1943年1月24日,代表作:《吕碧城集》、《方鑫集》和《漫游欧美》。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