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D?在信息记录材料领域,通常将通过激光记录和读取的盘形记录介质统称为光盘。一般来说,根据光盘数据的记录方式,可以分为只读光盘、可记录光盘和可擦除光盘三大类。什么是
什么是CD?在信息记录材料领域,通常将通过激光记录和读取的盘形记录介质统称为光盘。一般来说,根据光盘数据的记录方式,可以分为只读光盘、可记录光盘和可擦除光盘三大类。
什么是存档光盘?指技术指标优于行业标准,保质期可超过20年的光盘。
以下内容摘自归档可记录光盘CD-R、DVD-R、DVD+R的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 38-2021)。
06CD数据刻录
6.1 空白色CD
应使用合格的空白色文件级可写光盘。
6.2英寸CD刻录机
6.2.1应使用性能合格的专业光盘刻录机。
6.2.2选用的刻录机应能识别档案可录光盘的最佳写入功率和写入策略。
6.3数据刻录
6.3.1记录数据的工作环境应符合9.2.1的规定,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刻录光盘前,应将其放置在工作环境中2h以上。
6.3.2光盘的数据内容应符合GB/T 18894—2016的要求。
6.3.3电子档案应先制作成镜像文件,刻录前应关闭系统的其他应用程序,然后采用光盘(DAO)模式刻录光盘数据。
6.3.4应采用中速记录光盘数据,即CD-R光盘应以24 ~ 40倍速度记录,DVD-R和DVD+R光盘应以8 ~ 12倍速度记录。
6.3.5光盘数据刻录后,应设置为禁止写入状态。
07燃烧后检测
7.1刻录后,应对光盘进行全面取样或检查。CD-R CD的测试参数包括BLER和E32,DVD-R和DVD+R CD的测试参数包括PIE和POF。只有通过测试的人(满足4.1和4.2的要求)才能得救;不合格的光盘要报废,重新刻录,检测合格后才能保存。
7.2光盘的测试环境应符合5.2的规定。
7.3光盘测试设备的光路和光学头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7.4在测试光盘之前,测试设备应与参考光盘进行校准,以确保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7.5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的软硬件平台、相同的刻录速度、相同的工作环境等)刻录生产的同一批次光盘。)可随机抽样,按GB/T 2828.1—2012进行检测。
7.6 AQL值应不大于1;按一般检验水平ⅱ进行抽样;根据批量光盘的数量n,按照附录D.1中样本大小码表的规定确定样本大小码。
7.7根据样本大小代码和AQL,按照表D.2《正常检验抽样方案》的规定,确定待抽样的接收数Ac、拒收数Re和样本大小N。
7.8按系统随机抽样法确定样品:先将每批CD编号1 ~ N,然后确定抽样间隔。如果样本量为N,取N/n的整数部分作为抽样区间,最后根据抽样区间从该批中抽样。
7.9在进行上述抽样检验方法后,如果被检批次样品的不合格数不超过接收数Ac,则认为该批次合格,但抽样样品中的不合格品应重新灼烧后送检。所有合格的批次都可以保存。如果被检批次样品的不合格数达到或超过拒收数Re,则判定整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整批产品应返工后再送检。合格了才能保存。
08光盘的标签
8.1如需在标签面书写,应使用含水性油墨的软笔。标签完全被软笔书写颜料覆盖的光盘应符合附录A湿热试验后的要求..CD的湿热测试可以由专业机构来做。
8.2如果光盘标签是用光盘打印制作的,应使用支持光盘打印的打印机在电脑上排版和操作打印机。标签完全被印刷的手写颜料覆盖的光盘应符合附录A中湿热试验后的要求..
8.3不应使用不干胶标签。
09光盘的保存、使用和维护
9.1光盘的保存
9.1.1光盘应根据光盘盒的特点垂直或水平存放。
9.1.2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4℃ ~ 20℃,相对湿度20% ~ 50%;温湿度选定后,每昼夜温度波动范围不大于2℃,相对湿度波动范围不大于5%。
9.1.3贮存环境的照度应不低于50lx(垂直面,高度0.25 m),照明光源的紫外线含量应不大于75 μW/lm。
9.1.4保存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微粒应符合表1的要求。
9.1.5保持环境远离强热源和有害气体源。
9.2使用光盘
9.2.1光盘应在以下环境中使用:温度为15℃ ~ 35℃,温度梯度不大于10℃/h;相对湿度为45% ~ 70%,相对湿度梯度不大于10%/h;大气压力75千帕~106千帕;;照度不低于200lx(水平面,高度0.75米);照明光源的紫外线含量不超过75 μW/lm。
9.2.2在准备刻录CD之前,请取下磁带盒或CD盒外面的塑料包装。
9.2.3不要用刻录机读取光盘。
9.2.4握住光盘时,用两个手指握住光盘的中心孔和外缘,不要用手弯曲光盘。
9.2.5使用后立即将光盘放回光盘盒中。
9.3光盘的维护
9.3.1擦拭光盘,去除灰尘、指纹和液体等污垢。应使用干净的棉布从光盘中心沿半径方向向光盘外缘擦拭光盘,不要沿圆周方向擦拭光盘。
9.3.2可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除光盘上的污垢。如果很难去除,可以用稀释的异丙醇。用无绒布或镜面纸进行湿擦和干燥。
10光盘三级预警和性能监控
0.1为了保证光盘的数据安全,设置了三级警戒线:
-一级警戒线,CD-R碟片BLER=120帧/秒,PIE = 140对于DVD-R和DVD+R光盘;
-二级警戒线,BLER = CD-R盘每秒160帧,PIE = 180对于DVD-R和DVD+R光盘;
-三级警戒线,CD-R的BLER=200帧/秒,DVD-R和DVD+R光盘的PIE=240帧/秒。
0.2光盘检测的时间段为:未达到一级警戒线的,每两年检测一次BLER或PIE一级警戒线与二级警戒线之间(不含二级警戒线),每年检测一次BLER或馅饼;在第二条警戒线和第三条警戒线(不包括第三条警戒线)之间,每六个月检测一次BLER或PIE。
10.3建立光盘监控档案,绘制BLER或饼图时间曲线,建立光盘寿命曲线数据库。
10.4取样方法可按7.5、7.6、7.7和7.8的规定进行。
1光盘数据迁移
使用档案可录光盘作为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时;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监控光盘关键性能参数,及时实施光盘数据迁移。当光盘的性能参数达到或超过10.1中规定的三级警戒线时,应立即将光盘的数据迁移到新的光盘或其他存储载体上,并做好数据迁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