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孟子和他的一生孟子,姓孟名客,生于鲁邹(山东邹县),约公元前37年,卒于公元前89年。相传他是鲁贵族史的后代,但在孟子之前,已经几代没落了。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子从自己的思
孟子,姓孟名客,生于鲁邹(山东邹县),约公元前37年,卒于公元前89年。相传他是鲁贵族史的后代,但在孟子之前,已经几代没落了。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孟子从自己的思想中学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留学曾子。他在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第四个学生。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从孔子到孟子有107年的间隔。孟子非常推崇孔子,视孔子为圣人。他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说:“如果你愿意,就向孔子学习。”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建成后,他周游列国,游说齐、梁、鲁、宋等国,劝说君王实行仁政。孟子以强大的阵容游说各国。据史书记载,当时“后车数十辆,随从数百人,以撒粮于诸侯”。
孟子成名后,虽然得到了,但他的学说被当时的君王认为是“迂腐而广事”。他没有得到各国君主的支持,没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政治观点。晚年主要致力于教学和写作。
保存下来的《孟子》一书可能是孟子学生的笔记,记录了孟子的观点和政治活动。它是我们理解孟子思想的最直接的材料。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墨家和杨朱学说最为流行。墨子以弘扬孔子学说为己任,排斥杨墨。
《孟子》曰:“天下之言,皆属阳,而属莫...杨默之道不尽,孔子之道不尽...我怕此,必不遗余力向圣贤学习,远离杨默之言,以致异端被禁”。
孔子讲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奠定了孔子忠恕之法的基础,形成了性善论。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使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洲圣人”。
宋代理学家朱说:“尧舜以来,如果没有一个孔子,后人到哪里去找?孔子之后若无孟子,则无定论。”
孟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一个突出的学说。汉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尊儒术,渐渐成了一尊。到了宋明时期,儒家逐渐形成了理学和心理学的体系,孟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孟子被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社会的必读经典。
传统儒学一直被称为孔孟之道,人们也把儒学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不愧为儒家学派的伟大思想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认为稳定社会秩序的最好办法是实行仁政。什么是仁政?仁政的本质是惠民,是要求统治者给予劳动者有限的恩惠,以此来赢得民心,获得人民对自己政权的支持。
孟子的仁政从边界开始:理想的景甜制度。
孟子曰:“君主民财,必仰其头足以服其父母,俯其身足以食其妻,乐其一生,避其衰年而死。”这样看来,孟子所谓的治民之业,是建立在满足生老病死最低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的。他不反应贵族的奢侈,他只反对贵族的过度奢侈。
他对贵族聚会没有反应,他只是以钓鱼的方式反对贵族聚会。他非常重视工人的生活状况,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工人可以像统治者一样富有。
孟子站在统治贵族的阶级立场上看一切问题。主观上,他认为只要君主田亮发现他从人民的思想感情上关心人民,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强调君主主观上要有利民的思想,因为工人没有永久的生产就没有恒心,老百姓也不会因为活不下去了而满足于被统治。孟子认为,老百姓缺乏永久财产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所以孟子说,统治者要统治人民,就要给他们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能够供养父母妻子,在好年景的时候一直吃喝,在坏年景的时候不至于流离失所而死。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统治者如何“控制人民的财产”,让人民健康地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孟子认为古代井田制是农民工业最理想的模式。他说:
广场和井里,井是900亩,其中是公地,八家都是私人拥有100亩,一起养公地;毕公事,再敢私事。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税亩制取代井田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孟子却梦想着把社会潮流扭转到井田制的理想。
这种逆社会发展大势的思维,自然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孟子为什么会有恢复井田制的理想呢?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井田制可以减少或限制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制度实行强迫劳动地租,根据每年的繁荣程度而有所不同,所以老百姓的负担是轻的。
然而,税亩制度的固定实际租金并不以每年的成功来区分。年景不好的时候,老百姓交了房租也维持不了正常生活。因此,孟子主张恢复景甜制度,其基本动机是限制统治者的过度剥削。
孟子认为,恢复景甜制度后,所有工人都有自己的额定行业,因此他们可以为父母和牲畜妻子工作。孟子描绘了这个理想的蓝图。
房子五亩,树有桑葚,五十可衣。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七十可以吃肉。一百亩地,不抓紧时间,几户人家都能饿着。
我愿顺教而行,以孝施之,白给之者,不负戴之于道。70个人吃肉和衣服,但人民不饿也不冷。但是,他们不是国王,他们什么都没有。
仁的目标深得人心,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孟子以要求统治者实行控制人民财产、保护人民、造福人民的政策为前提,猛烈抨击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无情揭露统治者漠视人民生死的罪恶。
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他说:“谷仓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野外有饥民和饥民。这种野兽和同类相食的比率。”
又说:“凶年,君民饥,老弱转山沟,壮士四面散,千人。”但是,君主的仓库是坚实的,国库是充实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它又慢又弱。他称压迫人民的夏杰为“残余的小偷”和“唯一的丈夫”。夏叫,他不叫弑君,而叫朱“唯一的丈夫”。
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说:“三代得天下,得其民。”赢得人民就赢得了人心。有天下正道,便有天下正道。如果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可以想和它在一起就和它在一起,但是不要做任何邪恶的事情。"
目标是赢得民心,赢得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贵族统治者的地位才能稳固。
所以孟子是认可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的,他只是要求统治者始终以护民利民为念,实行省刑薄税的政策来治理天下。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人民的地位比统治者的地位高贵,或者统治者和人民是平等的。他的仁政思想具有改良的性质。
他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他说:“劳动者支配他人,劳动者支配他人;努力的人支持别人,努力的人支持别人。天下常识也。”这明显是在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但是,社会阶层分化不是社会分工的现象,也不能用社会分工来解释。
孟子贵《王建巴》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仁政不仅仅是控制人民的财产,保护人民,造福人民,而且是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人的财产使人安居乐业,道德教育使人遵守伦理规范。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目的。
他说:“王对人民仁慈,省刑,收税薄,耕植深。一个坚强的人,可以在业余时间培养他的忠诚,照顾他的父亲和兄弟,照顾他的长处,这样他就可以在秦国和楚国做一个坚强的战士。”
孟子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命题,导致了他尊王抑霸的政治思想。所谓王,是指尚德的君主,实行仁政,以德感化人,不以武力和刑罚强迫人。所谓恶霸,是指有权势的君主,刑罚重,赋役多,为了抢人而虚伪。
子曰:“道以政治,民免于刑,不要脸;德、礼、耻、尊严。”孟子的“贵王权贱而霸道”的思想就是继承了这一思想。尚德与礼,霸权与政治与惩罚。
孟子曰:“以强凌弱,必有大国。”有德有仁,王者为王,王者不大。汤七十里,王百里。用武力说服别人的人不被说服,力量不够。你以德服人,中心就欣慰,就心服。"
国王重在教化,恶霸重在政治惩罚。孟子曰:“仁不及仁深,善政穷教,得民心。好的政府和人民敬畏它,好的教育和人民热爱它;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在王道中,没有道德与政治、伦理与法律之分。在统治政治中,道德和伦理与政治法律完全分离。王道爱民利民,霸道从功利出发。所以王权得民心,欺民财。
孟子的仁政不是民主政治,而是理想化的贵族政治。仁政、仁政的本质是希望统治者找回自己的良知,从思想感情上关心人民,在制定政策时经常想到人民的疾苦。孟子曰:“先王有不可忍之心,斯有不可忍之政。”
孟子认为,仁政是可行的,因为人性本善,君王可以把不堪之心膨胀填充到行政措施中,也就是“仁政”。人性本善,这是孟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仁政的有力支撑。
善论的核心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仁、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所固有的。
如孟子曰:“君子之性,虽大而不骄,虽穷而不伤,故能定其理。”君子之性,仁,礼,智,根植于心,其生色也,令人尴尬。可以在脸上看到,在背上看到,应用在四体上。四体不言自明。"
如何证明仁义礼智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承担他人的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当人们看到一个孩子快要从井里掉下来了,不管是谁,不管和孩子有没有关系,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救他。孟子把人此时对孩子的感情称为“恻隐之心”,即不忍之心。
人在遇到孩子快要掉井里的情况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恻隐之心,这证明了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按照孟子的推论,恻隐之心、羞耻之心、逆来顺受、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接着说,悲、仁、耻、义、辞、礼、是非。人有这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这样,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就与人的先天本性联系在一起了,就说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人心中固有的。所以孟子得出结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来的,也是从里面来的。”
除了仁、礼、智,人生来就有“良知”和“善能”。孟子曰:“能学而不学者,能有良能,知而不忧者,能有良知。”孩子爱自己的亲人,长大了,也尊重自己的兄弟。亲,仁也;敬长,义也。没有它,它能到达世界。"
人生有仁、礼、智四种道德品质的萌芽,也有判断善恶的良知和弃恶扬善的善能。不用学也能学,不用想也能知道。所以,人性本善。支撑人性善的证据,除了仁、礼、智、良知、善能四端,也是人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良心,即使是做了所有坏事的恶人。如果你在晚上或早上五点钟触摸你的心,你的良心就会被发现。这不就说明善是人性固有的吗?
善与修身的理论基础
如果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我们的耳目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诱惑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产生欲望,从而导致邪恶。所以我们的心是善的,恶是外界刺激造成的。
这样,我们的修炼就变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我们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和扩大四德,并使它们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发展。一方面,孟子表达了他的意向、奉献、知性和对天的认识。关于意图,孟子说:
“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用心。善良有礼的绅士。善良的人爱别人,礼貌的人尊重别人。恋人,人们总是爱他们;尊重人,人总是尊重人的。”
关于奉献,孟子说:“尽力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敬业,就是拓展自己好的一面(即四德终)。知性是通过扩展自己内心的善来实现自己内心的本性(即四德)。
知神,当君子体悟到道德,如仁、礼、智等。,本来就包含在他自己的内在本性中,从我们内心的本性中发展和扩大,而不是由外界强加的,他知道“命运”。在孟子看来,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我们修炼的另一个方面是打破外物对内心的诱惑,减少邪恶的发生,以顺应内心善良本性的发展。一方面,孟子表达了自己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关于放心,孟子说:
“仁,心也;义,人情之道也。放弃自己的路,放下自己的心,不知道要什么,多可惜啊!有鸡有狗,就知道要什么;安心不求人。没有别的学习方法,就请他放心。”
放心,就是心灵不会被外物引诱的欲望所覆盖,心灵的本性不会丧失。关于情欲,孟子说:
“养心莫善好色。他也是个欲望很少的人,虽然没感情就守寡了。他也是一个有许多欲望的人,虽然他是一个寡妇。”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德存在于人的心中。直觉并实践它是人类的道。通过君子意向和自信的培养,可以培养和扩大他内心的善,发展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君子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培养“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了天地之间的空间,从最大到最大,涵盖了一切。有“浩然之气”的君子,就是仁者,仁者得天下,才能践行“仁政”。
孟子曰:“仁者才能大事化小,所以是汤难,文王难。”但聪明人认为可以把小事闹大,于是齐王以怒制事,勾践以武制事。那些大的小的,那些快乐的;害怕天空的人害怕大事情。快乐的人保护世界,恐惧天空的人保护自己的国家。
仁与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承认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他的仁政思想具有进步性。他不会想到彻底改变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他只是希望国王能时刻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实行保民惠民政策。
他反对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但主张国王应该用美德和道德教育和影响人民。他十分注重民心的后盾,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命题。君王的仁政目标是赢得人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人内心所固有的。人性虽好,但仍需后天培养。
修身的本质是不断拓展人心的善,全面发展仁、礼、智,培养“浩然之气”,最终成长为一个不屈不挠的“君子”。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孟子的性善论是很难成立的。伦理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心本性是人的自然或生物属性。
孟子在论证人性本善时,混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把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道德观念简单地描述为先天或先天。他极力为封建贵族的统治辩护,说王公父子的伦理秩序是天经地义的,是出于人性的。
孟子的思想虽然有其特定的阶级属性,但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批判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他以强烈的民主思想,甚至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
他反对暴政和勒索。他主张德治,轻税,以德教化人。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对儒学的贡献仅次于孔子。和孔子的思想类似,他的思想是保守的。他美化尧舜,美化矿田制度,与历史现实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孟子的性灵说为宗教神秘保留了一席之地。他的命题,“一切都为我准备好了,自反而真诚,是一大乐事。”宽恕、仁慈、冷漠”为后世心理学开了先河。这些是孟子思想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
任主编,《中国哲学史》
任论孔、孟、韩非
竹内义雄的《中国思想史简史》
纪《春秋战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