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意大利驻华大使蓝芳在京接受了维桥创业集团捐赠的8万只医用口罩。他动情地说,“我要感谢我们在中国的朋友们在困难时期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疫情爆发以来,维桥
3月20日下午,意大利驻华大使蓝芳在京接受了维桥创业集团捐赠的8万只医用口罩。他动情地说,“我要感谢我们在中国的朋友们在困难时期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
疫情爆发以来,维桥创业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捐赠医疗物资,帮助抗击疫情。面对疫情在世界各国持续肆虐的形势,他们再次行动起来,尽力为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支持和帮助。3月19日,维桥创业集团还向杜塞尔多夫消防部门赠送了口罩等防疫物资。
在内战的“疫情”中,魏桥创业集团多次捐款,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早在1月27日大年初三,疫情在中国蔓延之初,维桥创业集团就率先向武汉、山东、滨州慈善总会捐款30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和对医护人员的补助奖励。这是山东省慈善总会收到的第一笔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捐款,也是山东民营企业中最大的一笔捐款。
2月初,在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维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博从欧洲购买了一批价值20万欧元的医用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捐赠给邹平中医院。同时,集团海外办事处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急需的医疗物资,分别从泰国和印尼采购了200多万只医用口罩,有效保证了当地的医疗需求。
魏桥创业集团也紧急组织生产防护口罩,捐赠防疫。同时,集团下属威海威桥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向威海市环翠区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集团还动员员工积极捐款,7万多名员工捐款200多万元。
3月24日,邹平中小学开学,维桥创业集团主动联系政府,旗下山东向尚服饰文化有限公司向教育系统免费捐赠10万个爱心口罩,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工作。
在抗击疫情和战争中,威桥企业家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展现了一个国际大企业的风范。
鲜为人知的是,在拥有十余万员工和数十万家属的魏桥创业集团内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以高效的“魏桥速度”击退新冠肺炎疫情无情的步伐,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谱写了企业发展史上新的壮丽战歌——
顶层设计:三个重要决策
1月26日,大年初二,魏桥创业集团20多名高级干部被紧急召集到总部201会议室。这是集团公司“新型冠状病毒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的首次工作会议。
这一天,全国疫情报告机制刚刚形成,全国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其中山东39例。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战在中国突然打响。
统计显示,维桥创业集团现有员工1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十万员工家属居住在生活区。春节期间,人员流动达到一年中的高峰。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人群,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筛选方式,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
集团主要领导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利用大数据手段摸排!这一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决策,确立了大数据支撑的“三级防控、一人一码”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工作中的马法红。张贤攀摄影
企业信息中心的程序员一夜没睡!次日,微桥创业集团“疫情防控人员信息统计模块”正式上线。“这是领导给我们布置的考题。在这个非常时期,既是战场,也是考场。如果合格,就是试金石!”企业信息中心主任马法红说。
这个统计模块通过各单位的日报实时收集员工及其家属的信息,摸清湖北、武汉员工的底数,了解员工及其家属是否在疫区待过,是否与疫区人员有过接触。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各单位通过该模块完成了38.3万名职工及家属信息的综合整理任务,并及时将信息汇总到上级部门。接着,信息中心成功开发了“员工二维码测温系统”。员工进出工厂和生活区都有编码,不仅防止非公司人员进入工厂,每天还实时跟踪员工的健康状况。
2月24日,杭州推出的“一人一码”管理系统上了热搜,被誉为“浙江经验”。经国家推广后,成为全国各地疫情控制的标准。此时,微桥创业集团研发的二维码测温系统已经成功运行了20多天。
魏桥创业集团疫情防控始终有两个战场:一个是生产一线,要严格管理;一个是生活区,需要严加看守。1月31日,在全国疫情骤然升级的重要节点,集团公司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成立覆盖所有社区的防控小组,每个社区防控小组由行政部领导和各纺织公司总经理任组长。
同时,集团公司出台细则,要求各小区限制外来人员,严打生活区公共区域,彻底杜绝生活区人员聚集现象。层层发动后,4000多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员工投身后勤保障和疫情防控,保障了邹平、魏桥、滨州、威海、北海生产基地近4万名员工及家属的健康安全,也有效稳定了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疫情形势,集团公司经过认真研判,做出了第三个重要决策:2月10日,公司全面复工。
为此,企业制定下发了《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复工后的人员出入、后勤保障、日常消毒等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从此,干部职工进入了一种“肩挑重担”的状态:肩挑防治的担子,肩挑生产的担子。
员工全面复工后,以“一人一码”的方式进出工作区,不仅防止非公司人员进入厂区,还每天实时跟踪员工的健康状况。通过同步规划、统筹安排、审核员工信息,优先安排居住在公司宿舍区的员工上岗,第二批安排省内外员工上岗。
一个多月来,魏桥的创业者们已经习惯了新的“进厂姿势”:戴口罩、量体温、洗手消毒,一个一个进厂,单桌用餐。
从蔡赟南部到渤海西岸,从威海工业园区到老魏桥基地,从三尺车摊到电解槽,各地都在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3月11日,集团公司下发通知,按照年初制定的员工收入增长5%的目标,决定从4月份起,在职员工每月增加工资100元。早在2月14日,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红霞同志就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深情的信,叮嘱大家一定要保重身体,特别强调,集团公司将做好复工后的各项工作规划,决不能让疫情影响全年任务的完成。
这份心是渴望的,这份情是拳击的。
你一放心,广大员工的立功热情就更高了。一位来视察工作的上级领导说,“魏桥的工人回来了,魏桥的机器开动了,滨州的产业链基本稳定了。”
群防群控:筑起抵御病毒的钢铁长城
1月28日,大年初四傍晚6点多,一辆从日照紧急采购到医院中环,魏桥创业集团的货车,在邹平和会仙桥路口抛锚。如果车辆长时间停留在道路上,很可能引发交通事故。采购科长宋急得直冒汗,马上给科里打电话:“你过来,我们一起推车!”电话一放下,李剑锋、张进、高垲、韩非、朱全喜等刚回家的员工就冲了上来,一辆路过的治安巡逻车也赶来支援。由于巡逻车车身较宽,但经过长途跋涉无法驶入医院中央,他们干脆挽起袖子,徒手推着手推车。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七八个人强行将数吨的车辆物资推到医院中心。然后,他们再次肩并肩背着手,干了半个小时,把防护材料全部拿掉。下了班天就黑了,每个人的手都冷得什么都感觉不到。
在魏桥创业集团,有很多干部职工宋立科黎姿敢于在关键时刻“全力以赴”。他们坚守着所有的门柱和刺刀,穿梭在宿舍和楼房之间,活跃在防疫长城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担负起守护38万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的任务,与社会力量一起筑起了一道抵御病毒的防护大堤。
车间里的李晓章。拱墅摄影
每天早上6点半,鸿儒纺织公司副总经理李晓章就会带领从车间调来的员工到生活区门口,协助保安指挥交通。每天下班前,他都会提前冲到生活区门口维持秩序,直到最后一个员工下班回家。虽然公司实行了上下班高峰时间制度,但由于员工众多,仅鸿儒纺织公司所有生活区就有7000多户。在高峰时间,李必须亲眼看到这一点,他才可以放心。
据企业防控领导小组统计信息,分布在各地区的测温、登记、值班、消毒人员约3200人,面对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李宁,医疗服务中心。
1月29日晚上11点半,医院中心集团一楼办公室灯火通明。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正在统计当天各单位使用的防护材料。他叫李宁,在医疗服务中心负责防护用品的申请、领取、管理、发放、统计汇总等工作。邹平、魏桥、北海、惠民、阳新等生产基地的防护用品都是从这里收集的。面对疫情期间各单位对防护用品的大量需求,他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加点,坚持当天完成。
“李医生,我们能再要些口罩吗?”每当有单位问这个问题,他都会耐心解释:“现在防护物资很紧张,公司会陆续采购。我们会根据各单位的需求合理分配。”疫情爆发以来,企业医疗服务中心已发放口罩2万余个、防护服2000余件、隔离衣2000余件、手套2000余双、消毒液9000余瓶、体温计1000余支、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账目和材料完全一致,没有一个假面具的错误。在疫情严峻、防疫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保证了公司的防疫需求。
后勤保障:让员工吃好、住好
工人们有秩序地排队吃饭。
“食堂已经失去了往常的热闹!”3月25日,这是记者走进铝业第一分公司职工餐厅的第一感觉。工人们自带饭盒,以1.5米的间隔有条不紊地排好队,然后沉默地坐在桌边,没有任何人互相交谈。
记者看到,餐厅内每张餐桌之间的距离明显拉大,前后左右距离超过一米。每张桌子只配了一把椅子,桌面上还贴了一张指示用餐方向的贴纸。“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员工坐在单桌,朝同一个方向吃饭,尽量减少与其他员工的接触。”管理部部长孙明解释说:“从大年初三开始,我们将严格执行‘一桌一人’,我们将建议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外卖。”
企业各区域行政办公室制定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外出,每天晨检,饭前饭后对食堂各部位进行清洁消毒,从事食品加工和服务工作时戴口罩和手套。餐厨垃圾和废弃物应分类管理,并按规定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员工能安心吃饭吗?这是集团公司领导一直担心的问题。正月初三,维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博亲自到北海工业园原料分公司餐厅视察,对细致防范和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他特别建议工作人员对食堂空内的环境、桌椅进行消毒,洗手池配备洗手液,每个出口配备洗手液和卫生纸,在每一个细节加强疫情防控。
复工复产: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
2月4日,夜色中,一辆汽车飞驰在金山高速公路上,驶向北京。坐在车上的是刚刚上任两个月的魏桥铝电公司采购部部长。受疫情影响,运输不畅,大宗原料供应困难,燃煤一度告急。此时,他正和滨州分管工业的领导赶往北京,与神华集团协调运煤事宜。
在采购部多方协调煤炭供应和运输,全力保障物资供应的同时,魏桥创业集团各生产单位也积极想方设法在齐新保障供应。
在王永刚工作的第一线。赵摄影
2月3日,邹平地区某热电厂燃料库存告急。看着干煤棚里越来越少的煤线,燃料车间主任王永刚着急了。经过分公司协调,他从兄弟电厂调运了一些库存煤应急。但当他带着人赶到煤场时,却突然被惊呆了。“包工头有车,没有司机。”此时,工厂储存的煤炭已经到了警戒线。没有任何犹豫,他一方面让装载机班长牵头,一方面与包工头沟通联系司机。他要了司机的电话,联系了一遍又一遍,沟通了一遍又一遍,给司机开了复工证明,去高速路口接司机。最后煤场的司机从最初的几个人变成了后来的40多人。
运输问题解决了,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煤场最后一个煤基的“三块”问题尤为严重。为了保证烧煤质量,王永刚带领3个跑班走进5万多平方米的煤场,走深走浅,把石头、木块、铁片一个个捡出来;走下来,脚、身上、耳朵里全是煤粉。
煤炭运出后,对外来车辆和司机的消毒检查无疑存在很大风险。由于运煤车辆集中,安保人员不足,分厂从电气、锅炉车间抽调员工协助安保人员做好车辆、人员的登记、测温、消毒等工作。那段时间,王永刚和燃料车间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而且不按时吃饭。他鼓励大家说:“这个时期是最困难的,一定要挺住。我相信我们魏桥的创业会渡过这个难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从热电厂往西一公里,焊接、切割、桩基、机器轰鸣的声音,正在奏响魏桥轻量化基地的“复工”。该基地是集团公司根据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的铝深加工产业高端集聚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参与项目设计、监理、监测、施工的承包商超过10家,目前开工率达到100%。
基建老兵李。赵摄影
项目总指挥李说:“轻量化基地要抓住工期,整体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加强设备、人员、物资管理。随着更多的工程师陆续返回工作岗位,我们有信心按计划完成这项任务。”
为了让施工人员尽快入住,工程尽早开工。大年初五,电气主任刘涛带领两名工人进行紧张的水电供应,他们在泥土和杂草之间争分夺秒地工作。2月10日,在项目指挥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施工单位开始陆续进入施工现场,人员的疫情防控成为项目指挥部关注的问题。他们集中优势兵力协助进场施工单位做好防控工作,确保施工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两手抓。
在新冠肺炎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口罩生产的市场需求非常大。1月26日,集团紧急调配湘商服饰生产防护口罩。因为疫情和厂里工作需要,很多员工没多想就报了名。第一次有60多名员工自愿报名。第二天,他们早早就到了车间,简单培训后就开始了口罩生产。
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口罩生产速度,工人不喝水,不上厕所,争分夺秒工作,一坐就是一上午。前半个月因为生产任务紧,他们早来晚走,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口罩生产线上,几乎每个工人都有“故事”。其中,“一骑千里”故事的主角是张远,一个二十多岁的泰安女孩。春节过后,她留在了泰安老家。2月10日,张远再也坐不住了。他花了1500元租了辆车,直奔邹平。第二天他回去工作了。
负责口罩生产线的湘商服装总经理张红梅说:“从第三天到现在,他们没有休息过一天。转产之初,虽然操作不熟练,但员工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日产量从开始的10,000,20,000和30,000...截至目前,已达到日生产6万多个口罩、1000多套防护服的生产能力。"
病毒再凶,也挡不住春花烂漫。现在,魏桥创业集团各单位已全面复工复产,10多万工人正在各自岗位上有序生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热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