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拍照技术和智能手机配置的不断升级,数码相机的市场不断被替代品蚕食,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据权威统计,2015年全球数码相机产量为3540万台;2016年出货量2419万台;2017年微涨
随着拍照技术和智能手机配置的不断升级,数码相机的市场不断被替代品蚕食,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
据权威统计,2015年全球数码相机产量为3540万台;2016年出货量2419万台;2017年微涨至2498万台;2018年产能1942万台;去年,全球数码相机产量降至1521万台。短短四年时间,年产量从3540万辆下降到1521万辆,蒸发了57%。
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产量的下降趋势也是一致的。2015-2019年,国内市场数码相机出货量分别为1922万、1527万、1615万、1136万、818万。2004年的整体跌幅也在57%左右。
无论是哪种商品,产量和销量有波动都是正常的。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会使产能大大降低,价格会对销量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数码相机市场的逐渐整体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再需要数码相机产品。照这样发展下去,数码相机行业未来可能会继续走下坡路。
众所周知,数码相机行业和其他电子设备领域一样,也是少数寡头瓜分市场的格局。佳能、索尼、尼康是打不过雷霆的三大巨头。2019年出货量数据显示,佳能市场份额高达45.4%,断层领先;索尼排名第二,占市场20.2%,尼康排名第三,占市场18.6%;富士和松下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份额为4.7%。
最引人注目的是,前五大品牌全部来自日本,占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93.6%。
事实上,在世界相机发展史上,德国是最初的中心。早在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法之后,德国的照相机工业就开始进步了。1913年,德国盖茨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mm胶片的照相机,是35mm胶片照相机的鼻祖。随后,德国相机行业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以徕卡、鲁莱为首的相机,以蔡司为代表的镜头,迅速席卷摄影界。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相机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学习和模仿德国技术,开始发展照相机工业。1970年左右,日本摆脱了德国的相机技术,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80年代末,日本完全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相机行业的中心和领导者。成立于1937年的佳能,是日本在相机领域称王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