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成语韦编三绝的解释

传说孔子晚年研究《易经》,对《易经》念念不忘,因为《易经》读了很多遍,边巍破了三遍。因此,一个习语——“边巍三绝”是派生的。什么是“边巍”?从周代开始,人们开始用竹子作为文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7 01:37:43

传说孔子晚年研究《易经》,对《易经》念念不忘,因为《易经》读了很多遍,边巍破了三遍。因此,一个习语——“边巍三绝”是派生的。

什么是“边巍”?

从周代开始,人们开始用竹子作为文字的载体。这种载体让阅读变得容易多了,竹片的形状可以有规律地切割,连在一起后可以卷起来,看起来就像一本书。所以这种简牍书是中国最早的书。

简牍书是将竹子劈成碎片,然后连接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子叫做“简”,许多“简”用绳子编织在一起,就成了“书”。“书”是象形文字,表示竹片串在一起的样子。又叫“边”或“片”,其中用丝绳编织的“简”称为“丝边”,用皮绳编织的“边巍”。编好的书卷成一卷,文章长了可以分成几卷。这些说法到现在还是量词来形容书,但是现在很多和书有关的词都有竹前缀,比如书的名字,户口本等。

这种简牍的容量很小。一般来说,一张竹简只能竖着写一行字,一卷竹简的两面只能写几百字。

据说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后,每天要读100多斤竹简。西汉的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将近3000根竹简,所以他不得不费力地找人把它运到宫里。由此可见,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很多现代读者可能已经做到了。

摘自《快乐国学》一书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