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提问是什么 苏格拉底六个标准提问

为什么逻辑能力强的人看起来更像“大公司”一项调查显示,大公司HR在选拔新人时最看重的职业素质是“逻辑能力”。为什么大公司那么重视员工的逻辑能力?因为部门多,层级多,协作多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03:00:00

为什么逻辑能力强的人

看起来更像“大公司”

一项调查显示,大公司HR在选拔新人时最看重的职业素质是“逻辑能力”。

为什么大公司那么重视员工的逻辑能力?因为部门多,层级多,协作多,沟通成本高,大家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情况,或者把自己的工作沟通清楚。这就是逻辑能力。

为什么语文课要一直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结构?我不是想让你成为作家,而是想让你看起来像大公司想要的那种人,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当然也有不好的方面束缚了你的思维。

职场中的逻辑能力可以分为总结观点的能力(从材料到观点)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从观点到语言)。今天只说前半部分——如何形成令人信服的观点?

2

好的逻辑是一串多米诺骨牌

从一个故事开始。

抗战时期,有个叫蒲喜秀的记者在重庆机场采访,看见宋蔼龄抱着一只狗走下飞机,身边还有一群狗。一眨眼,她看到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王先生没有接待他的妻子。她很失望,因为香港沦陷后,大批官员家属逃亡,导致飞机票一票难求。

为了躲避新闻审查,朴熙修把这条“负能量”的新闻变成了两条中性的新闻。《带着一群狗下了飞机》和《王没接到老婆》一起发表,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所以逻辑就是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好的逻辑就像多米诺骨牌。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但只要第一块落下,其他的也会跟着落下。

比较以下三个人说的三组句子:

答:销售额增长10%,客单价平均增长20%。

b:由于客单价平均提高了20%,销量提高了10%。

c:客单价平均增长了25%,而销量只增长了10%,说明新客户数量在下降。

一眼就能看出,这三句话的逻辑性比另一句强。分析原因,A只是说了两件事,B指出了两件事的时间关系,C为两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关系。

即使C的结论是错的,领导也会觉得这个年轻人只是经验的短板,重要的是肯动脑。

为什么指出企业中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此重要?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都想从过去中发现未来的方向。

所谓的逻辑,其实是人类自我心理的一种暗示:王夫人吴韵为什么不上飞机?是因为宋蔼龄的狗占了这个地方吗?朴熙秀没说什么,但她相信大家都会把这两条信息当成一条新闻,因为人类离不开因果关系。

我们相信“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只有找到原因和结果,领导才能睡得香,下属才能服从你。

我们常说某人是有逻辑的,也就是说他所建立的因果关系对以后的行为有指导意义。用一个小多米诺骨牌,他终于推翻了一个大的。

而逻辑差的恰恰相反,往往就是这三个字:想当然。

3

为什么总是“想当然”?

新人吉米告诉领导,他刚刚收到一条消息:“头儿,刚才客户说这周有其他安排,所以原定的会议取消了。”

但领导马上就意识到了这句话的问题,于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澄清歧义:会议到底是还没延期,还是真的取消了?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客户本周有其他计划”,只会造成“会议延期”;如果会议真的“取消”了,那一定还有别的原因,也许是偶然事件,也许是危机的开始。

吉米代表了“想当然”的逻辑缺失:既然客户这周有其他安排,取消见面应该是正常的。

“想当然”是统计学上的说法: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

你什么意思?列举一些在工作场所被打脸的常见例子:

“去年我们换了logo之后,销量就上去了(关联度)。我建议我们再换个logo(因果)。”

“每次经过前台,她都冲我笑(对射)。她是不是对我有意思(因果关系)?”

“想当然”的原因之一是自我定位有问题,感觉跟自己没关系;二是怕想错;第三,没有耐心,没有这样的习惯。

处理“想当然”的最好方法是“苏格拉底式”提问,即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与事实的关系等提出问题。,例如:

崔永元:转基因食品危害极大!

苏格拉底:你说的“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伤害是什么意思?如何认定两者的关系?……

“苏格拉底式”提问有四个方向:

首先是问自己,“这是什么”;

二是多问几次“为什么”;

三是以后多问几次“所以”;

第四是多次向双方询问“有没有其他可能”。

好了,逻辑的科学部分到此为止。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一个不太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下日常工作中的“非形式逻辑”。

4

好的逻辑不一定是最科学的逻辑

周在介绍360路由器时说:“我的新路由器有两个天线,我还将打造一个四天线的路由器。其实几根天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用户感知到(强信号),而且符合他的常识。”

这一段说了什么?周明明知道“路由器的信号”与“天线数量”无关,却不断向用户暗示“路由器的信号好”与“四根天线”有因果关系,因为这是符合客户体验的。

回想一下前面的例子。为什么领导马上就觉得有问题,而新人却要反复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是非形式逻辑,这种逻辑不仅要靠推理,还要靠经验归纳。只有领导见识多了,才能下意识的判断出有问题。

日常工作中,逻辑的结论不像科学实验那样严格,但对交流的要求很高。首先要考虑这个逻辑是否能被别人理解。好的逻辑通常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但一定是最有针对性和触动人心的。

5

最有针对性的逻辑和最感人的逻辑

电影《天下无贼》在被审查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被拒的原因是:你怎么能让小偷说得这么好,还让他演主角?人们会有模仿的想法。

冯小刚最初的逻辑是:因为我说的是一个好小偷,所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正义的。这个逻辑是好的,但是解决不了电影审查的“社会影响”逻辑。

后来王朔出了个主意:把结局改成一个怀了孩子的女贼,在庙里祈祷孩子再也不要做贼了。最后,影片顺利通过了初审。

王朔修改的逻辑是,即使他是个好贼,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当贼,所以他消除了不好的影响,绕过了电影审查的逻辑。

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逻辑。放下你的想法,想想对方的担心是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想你自己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这里还有一个感人逻辑的例子:

武则天想让的侄子武暂时做太子,宰相李昭德当然代表群臣反对,但他的理由很巧妙。这既不是道德原则,等等。,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满意,世界不安。这些优点和缺点都分析过了,但很简单:

“如果我侄子将来成了天子,有没有可能请我姑姑进祠堂?”

李昭德的逻辑在道理上不一定严谨。立太子就是立太子,享祠堂就是享祠堂。这是两件事。女人能当皇帝,为什么进不了祠堂?

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后停”,因为这个逻辑很符合武则天此时的心态,她要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了。

6

逻辑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逻辑是个大话题。本文只谈思维逻辑。但是很多人思考的时候,思路很流畅,互相交流,却不按序。这是逻辑能力的第二个层次:沟通的逻辑。

有时候,当我们觉得不对的时候,我们无言以对,被强大的逻辑说服。后来,我们发现我们上当了。这是逻辑的第二个话题:逻辑陷阱。

另外,很多大公司的人说话一套接一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这是另一个话题:逻辑本身的局限性导致逻辑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弱。

如果你有兴趣,我会继续讨论这三个话题。

7

标题待定

这篇文章讲的是思维的逻辑,但实际上我几乎没有触及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定律。因为我觉得,逻辑是很日常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从生活本身的常识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像麦肯锡的方法,“日常锻炼逻辑思维的7个习惯”:

更具体地考虑问题的前提。

警惕大家的异口同声。

善于联想其他事物。

区分事实和想象

多问一些苏格拉底式的问题。

当心那些抽象名词。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7:让嘴巴永远比大脑慢一拍。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时,问题的根源还在嘲笑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近期热门课程:

数学:微分几何|泛函分析|实变函数|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数|点集拓扑学|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小波变换|变分法|复变函数|向量分析|高等数学|微分几何和张量分析

物理学:数学物理方程|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微分几何|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

社会科学: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货币和银行|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公司金融|衍生品和固定收益|投资

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学基础| Ipython笔记本实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复杂系统理论|机器学习编程实践|人工智能行业实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