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运营者,最核心的工作应该是设计合理的UGC激励体系,让产品和用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UGC是英文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即用户生产的内容。UGC
作为运营者,最核心的工作应该是设计合理的UGC激励体系,让产品和用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
UGC是英文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即用户生产的内容。
UGC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尤其是web 2.0以来。可以说,互联网的历史就是UGC的历史。我们现在离不开的博客、论坛、社区、自媒体都是UGC。
目前比较典型的UGC产品有:知乎(社区)、简书(博客)、荔枝FM(音频电台)……作为一个平台,撬动用户生产内容的难度很大,但如果成功建立UGC机制,产品会走向正向循环。
【/S2/】UG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用户激励机制,让用户生产内容。
一、如何找到第一批天使用户?
人们常说的“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在UGC领域并不适用。事实上,真正愿意为产品生产内容的用户不到2%。
比如著名问答社区1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6000多万,但真正“问/答”的人不到1%。
内容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和用户息息相关的社交产品也是如此,比如QQ空、微博、朋友圈。每天发布和互动的行为占人通讯录的20%吗?肯定没有。
究其原因,总有那么几个用户愿意生产,大部分还是以互联网看客的身份在消费内容。
所以在创业初期,找到一波“天使用户”是最关键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生死,这也是他们被称为“天使用户”的原因。
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是“
邀请制
”。
基于产品定位,找到一波符合调性的“人才”。他们首先应该是能生产高质量内容的有生产力的人,然后应该是认同产品,愿意为我们贡献内容的有意愿的人。
在邀请制的运作上,知乎是最成功的一个。
知乎,成立于2010年12月,
前两年一直采用邀请注册制,严格控制第一批用户进入社区
。知乎的定位是优质问答社区,所以一开始就邀请了互联网上最优质的用户:行业大佬、程序员、产品经理、写手等。早期的人包括李开复、雷军、张小龙、和菜头等优质用户。
他们不仅有能力制作高质量的内容,也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愿意在网络世界贡献内容。正是这些用户的“无私贡献”,帮助知乎牢固树立了“高质量”的品牌印象,从而吸引了更多愿意为高质量做出贡献的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邀请制的好处,首先是保持对产品调性和内容的控制。收到邀请的人都是经过官方筛选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把内容生成的用户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也可以及时控制内容的走向,防止其失控。另外,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邀请制制造了“稀缺性”,也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方式。
那么如何找到这一波天使用户呢?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说一二。
1。从你身边的人开始
做音频直播业务,希望在初创期找到一批国内外优质的DJ作为内容生产者,建立优质调性,然后形成口碑,吸引更多优秀主播加入。
可想而知,合格的DJ其实很少,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
好处是找到他们,比较简单。一开始,我们盘点了身边认识的人,邀请他们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用户,并测试了直播功能。
从人脉入手是创业最高效的方式。因为他们的朋友,他们对产品有足够的信任和意愿。
比如我们团队是搞音乐行业的,找几个认识的音乐DJ也不是太难。基于平时的业务合作,他们也愿意尝试我们的新功能。
2。SNS频道挖掘
开放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也是邀请种子用户的重要渠道。经常收到知乎的私信,邀请我体验和注册他们的产品。
SNS是一个很方便的地方,为什么?比如我们要请电台DJ,在微博、微信官方账号搜索相关信息,很快就能找到。然后通过私信和后台消息把邀请信息发给他们。
但是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大V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很可能会忽略你的私信。那么邀请信息就要简洁明了:你是谁?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好处?我该怎么办?在SNS频道“再洗一遍”,有兴趣的自然会回复,没兴趣的也不用再花精力去勾搭了。毕竟勉强拉过来也很难成为理想的内容贡献者。
根据经验,一般来说,回复信息的人不超过50%,真正能转化的只有10%-20%。虽然转化率不是很高,但毕竟基数大,最终的转化量是客观存在的。退一步说,对于没有背景的产品来说,这是最高效的方法。
3。从竞争产品中采矿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挖竞品的墙角,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做过。
同质化的产品,互相挖角自然是快速高效的渠道。比如虾米一开始就从豆瓣挖了大量用户,小米起步的时候也从各大手机论坛拉了一批发烧友。和SNS频道一样,在竞品中,也可以重点用私信功能邀请最新用户。
但是,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你可能会遇到忠诚度很高的粉丝,不仅挖不到,还会受到冷处理,甚至恶语相向。
所以在选择邀请对象的时候,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竞品的死忠粉就不用打他们的主意了。比如你想成立一个新的问答社区,准备去知乎挖张公子,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忠实且忠诚的普通用户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竞品已经精准聚合了你想要的用户。
4。用户相互推荐
经过以上方法,我们已经能够找到一波种子用户,然后就可以使用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杀手锏”,那就是让现有用户互相推荐。
首先,根据物以类聚的特点,在现有用户的周围一定有我们的目标用户,而且可能不止一个或者一个群体。
其次,当我们做决定时,我们往往更容易相信朋友的建议。如果是朋友邀请我们体验一款产品,比陌生人莫名其妙的私信更可信。
如上所述,我们通过人脉和各种渠道找到了一波优秀的DJ。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沉淀出认同该产品的DJ,然后我们邀请他们为自己的DJ朋友试用。这样可以拓展一批高质量的DJ。大量的DJ主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互相介绍认识的。
二、UGC激励:拿什么留住天使?在《认知剩余》一书中,克莱·舍基的核心观点是: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工作时间以外的剩余时间进行分享和创造,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互联网上创造内容呢?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有外在动机和内容动机。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需求或压力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部需求引起的动机。
一般来说,外部激励可以理解为:工作要求和物质激励。例如,一名发表文章的记者可能是受工作要求或报酬的驱使。内在动机可以理解为:成就感、自我实现的价值等。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没有钱,但是读者认同我,我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简而言之,UGC激励也可以概括为: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好了,晦涩难懂的理论之后,如何在产品中实现呢?
1。精神动力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UGC产品一定是能激发用户内在动力的产品,也就是自驾车。用户生产内容是出于内在动机,说明产品对他有价值,解决了他的需求,他也认同产品带来的价值。只有在用户和产品之间形成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保证用户的持续输出。
比如2010年左右的博客时代,每个博主都想在网上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因为可以获得报酬。他们的博文能够存在,甚至得到朋友和网友的认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这就是最大的激励。没有这层关系,政府再怎么努力运作,也不可能创造出博客时代的繁荣。
此后,Renren.com、微博、朋友圈也以此为基础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在这些社区中,用户可以与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互动,形成强大的“精神鸦片”,刺激他们不断更新和消费自己的社交网络状态。
兴趣社区也主要依靠用户的自驱动力来保证持续的内容输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百度贴吧。作者在idolize有一些朋友,几年来一直在自己的偶像帖子里生产内容,没有一分钱报酬,也没有任何功利心。这么高的粘性纯粹是因为他们对偶像的偏好。按照他们的原话,在这个社区里,他们可以和一群同样喜欢偶像的人聚在一起,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自发地想为这样一个社区做出更多的贡献。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没用吗?不是的。
在商业社会,合理的物质激励也是维持内容输出的好方法。物质激励,正所谓“万物繁华逐利,万物繁华逐利。”
对于非社交内容产品,看看你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我做UGC用户激励的时候,总是有这个问题。最后,我想明白答案是,要么推荐资源,要么给钱。
推荐是各大产品的常用手段。知乎和简书会把优秀的文章推荐给热门网站和自己的SNS渠道,为作者提供更大的曝光度。这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的手段,因为这样既满足了用户的荣誉感,也有助于用户获得更多的关注。
钱,最懂的东西。有时候因为大V精力有限或者个人诉求不一样,用精神鼓励和资源推荐是不行的。这个时候,他只能花钱。但既然是花钱购买,似乎就不属于UGC的讨论范围,似乎也没见过哪个UGC产品会花钱购买用户的内容。
官员不给钱,不代表不能收。有一种产品形态,就是“借花献佛”,利用奖励机制让读者(内容消费者)为作者(内容生产者)付费。比如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赞赏,直播产品的赠送等。
现在得不到立竿见影的回报,不代表长期“没有收获”。许多内容贡献者,着眼于未来,在网络世界中不断地创造内容,锻炼和积累,只为一个爆炸的日子。比如有的用户在知乎写答案,在微信官方账号更新文章,不是因为无私奉献,而是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一些继续生产的作者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也积累了足够的粉丝变现。
除此之外,很多公司还会把周围的环境和纪念品作为“物质激励”,邮寄给内容贡献者。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精神激励的辅助手段,因为和用户生产的内容相比,这几块钱的周边真的微不足道。
以上所有的物质激励可以总结为:
只有给予内容生产者满意的利益,他们才能持续产出。
三。教资会运作的核心工作
在很多社区的早期,运营人员都和天使用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求助。我觉得这种情感维护手段短期有效,长期无用,也就是说前期有奇效,但不是可持续的策略。
直播音频业务刚起步的时候,我也是“个人客服”,积极为早期DJ解决各种问题,从产品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官方工作人员的用心,从而留在产品中,贡献更多的内容。就像所有的社区一样,这个策略确实有效。很多天使用户被工作人员的努力所感动,变得更愿意为产品做贡献。所以,在这里我也建议创业期的运营方,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早期天使用户的维护上。
但是,这并不是长久可用的策略,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永远做一个有爱心的小棉袄来维持天使用户。更重要的是,基于个人感情的土壤,长不出常青树。就像男女之间的关系,只有抚摸是不可持续的。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维护,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价值交换的基础上。天使不能因为运营者很优秀就一直贡献。如果他们在产品中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段感情早晚会结束。
所以,作为运营,核心工作应该是设计合理的UGC激励体系,让产品和用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产品得以生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