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模型包括哪些内容 产品模型的3大内容

在产品的价值体系中,有三个角色非常重要,公司、用户和你。首先,从公司层面看产品价值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在公司商业模式中的影响力。更具体的说,要看估值+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08:17:25

在产品的价值体系中,有三个角色非常重要,公司、用户和你。

首先,从公司层面看产品价值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在公司商业模式中的影响力。更具体的说,要看估值+营收+成本。为什么是这三点?很简单,因为公司账面上可用的钱取决于投资+收入增长-成本节约。

先说对估值的影响。

估值是一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估计价值。不等于一个公司能卖的价格,而是代表资本市场对该公司的看好程度。

比如我愿意投资一笔钱给A公司,我和创始人之间会有一个关于公司控制权的博弈,体现在股份比例上。一般来说,10%可能是比较健康的结果。

比例确定后,我该投多少钱,取决于我觉得A公司值多少钱。比如我觉得值10亿,那我就得投1亿。比如我觉得值100万,那我就投10万。

所以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估值决定了它能从资本市场获得多少资金用于公司运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估值体现在股价上,股价与股东和公司创始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产品如何影响估值?

回到那个例子,我怎么判断A公司值多少钱?九个字:有故事,有产品,有数据。而产品背后的数据,是公司讲述的故事的落地。

例如,Tik Tok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产品,那么如何衡量Tik Tok对字节跳动的价值呢?在Tik Tok获客初期,Tik Tok对字节跳动的价值在于支撑估值——快速的流量提升,新上瘾的短视频游戏,对用户注意力的掠夺。

Tik Tok或Tik Tok或腾讯率先打造了Tik Tok,这对资本市场对字节跳动的估值有很大影响。

其次,说说营收的影响。

这和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系。以Tik Tok为例。当它的量级和活跃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肯定会遇到瓶颈(毕竟总人口和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如何利用现有的量级和活跃度来实现它,就是Tik Tok的产品对于公司营收的价值。(对于商业模式的分析,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收入水平的价值必须是可归属的。

比如宝马在朋友圈的广告成本,就是微信对腾讯的营收价值;宇都粉丝的回报是该产品对斗鱼的收入价值。

通过这个产品为公司赚了多少钱?能算清楚的是产品给公司带来的营收价值。

最后说说成本节约。

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部分,尤其是提高公司效率的后端产品,比如IM工具、ERP系统等。这类产品的产品经理在升职或述职时相对处于劣势,因为很难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价值。

但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增效产品的存在,如今的科技公司里,更少的人能做以前可能需要10倍的人才能做好但未必能做好的事情。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大家的工资,五险一金都是成本,都是真金白银。提高效率,就是减少人数,少雇一个人,实际上节约了人力成本。

所以,这类产品的价值在于为使用该产品的公司内部员工节省了工时,为公司节省了人力成本。

因为公司账面上的钱等于投资+收益-成本,产品对公司的价值等于估值升值+收益+成本节约。

第二,从用户的角度看产品的价值

产品总是被人使用的,没有人使用的产品,无论做得多好,都没有价值。

我讲了产品对公司的价值,但实际支撑这层价值的是产品对用户的价值。也就是产品只有对用户有价值,才能对公司产生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用户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想通。

对于B端商业产品来说,用户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而是一个购买决策链。所以很多人在面对B端产品的时候总是要区分两个概念:用户和客户。

用户是使用你产品的人,客户是为产品付费的人。这两个群体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不是。但无论如何,B端产品是服务于这个购买决策链的。

因此,了解B端用户是如何做出购买决定的就显得格外重要。

不同的购买决策决定了产品面对的是谁——根据体验付费。此时此刻,产品面对的用户是一线用户,深入了解行业背景,针对痛点定制解决方案是迭代的重点。还是按关系付费,你此刻面对的用户是重点人群,所以管理好关系很重要(也许不值得提倡,但确实存在)。

对于B端工具产品,用户是公司的其他角色:运营的产品,R&D或者其他部分。这时候产品对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C端产品来说,最大的陷阱就是用户在报表中很容易被还原成数字。今天的DAU是上升的,明天的DAU是下降的,用户的行为被简化为数据变化。至于用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想要什么,这个群体想要什么,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可能还是很迷茫。

有一段时间增长黑客很火,几乎所有做增长的产品经理都把他们奉为圣经。甚至有观点认为,随着成长黑客的出现,定位理论不再适用。

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冲突,定位理论可以让你明白三个问题:

你是谁?

用户是谁;

你在用户心目中是谁。

一个有效的成长黑客,至少在知道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快速试错迭代,找到正确的成长路径。

回到这个问题,在对你的用户群体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探讨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你的声明中。

最后映射到产品对公司的价值:DAU高了,估值上去了;广告主多了,营收增加了。

第三,从你的角度看产品的价值

从你的角度看产品的价值,就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你此刻所处的产品的价值;或者把自己的发展当成需求,看到产品的价值。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问我,他明年毕业,赵球得到了两个产品报价,问我如何选择。

我说,你自己有相关的分析吗?我帮你参考一下。然后,他给我发了很多关于这两个offer的对比,关于行业趋势,关于在公司的位置,关于老板,关于薪资。

我问你现阶段最想要什么,他蒙了。

即使行业趋势、工作状态、老板、薪资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基于你对自己目前想要得到的东西的理解的参考。

如果毕业后想赚更多,那就选择薪资;

如果你想学得更多,选择一个愿意教你的老板;

想未来更有价值,多考虑行业;

如果想尽可能避免被裁员的风险,那就选择离公司核心业务更近的岗位。

产品是一样的产品,位置是一样的位置。你的需求不一样,他们的价值也就不一样。

这里再说一句,所以你选择的基础就是当下的基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如果选择薪酬,行业红利可能会消失,年终奖占比会大大降低。

选择你的老板,也许老板明天就会辞职。

如果选择一个行业,也许公司会考虑短期生存,部门会整体裁员。

你选择稳妥,也许三年后换工作的时候,就没那么值钱了。

产品的价值给你多少,风险也给你多少。这是硬币的两面,永远无法逃避。

并且只有一个解决方案。除了产品给你的价值,还要创造自己的价值。这样当你有一天离开产品的时候,你还有资本决定你能得到什么,而不是被动的选择你能得到什么。

说了这么多,一个产品的价值模型到底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也许这张图更合适。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大概会是:始于用户,存在于业务,止于自身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