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运维外包怎么样 阿里云运维外包讲解

云计算是不是扼杀运营?近年来,“去运维”的话题甚嚣尘上,但似乎并没有引起程序员们太多的关注或广泛的讨论。近日,程序员论坛V2EX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阿里云正在缓慢但稳步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7:16:29

云计算是不是扼杀运营?

近年来,“去运维”的话题甚嚣尘上,但似乎并没有引起程序员们太多的关注或广泛的讨论。近日,程序员论坛V2EX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阿里云正在缓慢但稳步地扼杀运维行业”,这似乎预示着运维人员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云计算发展的巨大压力。发帖人认为“当容器服务集群、跨区域监控和容灾/保活、DBA、代码托管、CI/CD都可以依赖阿里云产品的时候,运维已经被踢出了IT行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以为只是杞人忧天,反问“阿里云刚刚歇了一歇,你还想说不需要运维吗?”有人认为英雄所见略同,也有人把未来的运维进一步阐述为“云维度”。

技术的发展需要努力的人,但也需要抬头看路的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想和大家谈谈云计算的发展会不会造成运维岗位的消亡。

没有运维的网飞和从运维到研发的阿里巴巴

网飞的运营维护模式

网飞从一开始就强调开发者的自助运维。他们的理念是:谁建设,谁运营。其运维工作全部由开发人员完成,只有少数核心SRE角色被预留出来响应和处理严重故障。

同样,亚马逊无论是电商业务还是AWS公有云业务,都是负责开发的。

在网飞看来,建立独立运维团队的主要好处是,在一切顺利的时候,开发者不会因为运维任务的介入而分心。然而,当工作进度受阻时,成本会迅速增加。开发人员和SRE之间的沟通和知识转移经常严重丢失,需要额外的联系来调试问题或回答合作伙伴的问题。

由于运维团队缺乏对需要部署的变更的直接了解,问题部署会导致更长的检测和解决周期。当时,代码完成和部署之间的时间比现在长得多,发布时间往往需要几周而不是几天。这种反馈主要来自运维人员,他们大多亲身经历过缺乏报警/监控或性能问题、延迟增加等挑战,最终会转移到开发者身上。

因此,网飞从DevOps运动的基本原则中汲取灵感,提出了“谁构建,谁运营”的概念,旨在鼓励系统开发团队同时负责系统的运营和支持,从而真正将DevOps引入实践。

阿里巴巴的运维模式

阿里的技术团队在2016年前后开始了一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即把日常的运维工作交给研发,原来的PE(生产工程师)要么转行做工具平台开发,要么做产品规划设计的运维专家,一部分不能适应的不得不离开。

这是阿里运维从工具化到自动化最重要的过程。一般都是集团公司支持的客车多,导致运维团队基本都是干脏活、打零工。在组织层面做出这种调整后,运维团队的大部分人花在研发上的时间比花在日常琐事上的时间要多。这才是DevOps被彻底实现的真正意义。

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从人工运维到工具化运维,再到自动化运维,甚至到AI时代的智能运维,对运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运维人员的要求却越来越小。难怪有人做出这样的断言:云计算(AI)正在扼杀运维!

那么,运维如何才能躲过这种“围猎”呢?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业务可以由单个PE来支持,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通过自助服务来完成的。很多公司可能潜移默化的减少了对应用运维岗位的需求,逐渐以类似阿里的开发方式运行。看来用不了多久,运维岗位就普遍“阵亡”了。运维人员应该如何过渡?

运维人员如何转型?

根据技术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失去一些旧的工作岗位,并带来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新工作岗位。一位互联网圈的云计算专家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

云厂商在运维层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这部分工作对于运维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这些工作都不能体现运维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以前运维相当于黄包车夫,辛苦半天可能绕二环跑两圈;现在,云平台可以免押金租车给他们,轻松往返机场一天五趟。你觉得什么样的司机挣得多?

云时代,运维人员不是一文不值,而是会变得更加重要。云计算承诺了高弹性、高可用、高性能、智能化,但公有云的SLA确实超出了目前的AIOps和运维自动化工具。

专家认为,运维团队的实力也是云计算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云计算对运维能力要求更高,能够保障大型基础设施和业务的稳定运行。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底层基础设施的运维确实可以交给第三方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统一负责,但上层应用的运维也需要企业自己承担,比如环境配置,但更多的是DevOps。

因此,运维人员必须学会恰当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未来,运维领域的发展趋向于具有开发能力,尤其是产品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他们能够设计出好的运维工具和平台。这个观点基本得到运维领域技术专家的认可。

采访中,某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运维负责人表示:

未来运维岗位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现在很多人都在担心运维的未来,因为现在大部分公司的运维其实都是零工。这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运维需要人工补短板,所以运维需要承担大量的脏活累活。基础设施短板补齐了,运维可以在上面做更多业务端的工作。从大公司和公有云的角度来看,确实不需要那么多运维,但是市场体量会变大,对运维人员的需求也会增加。

随着企业逐渐云化,运维岗位可能会适当精简,但不会完全被取代。企业仍然需要人员负责资源管理、应用程序部署和升级、监控和故障处理。按照DevOps的说法,也许这些都是开发者可以做到的。当然,理想的情况可能是运维团队开发工具和平台,开发者自己运维。

在任何情况下,应用程序的操作和维护都可能需要适当的转换。极客时间《赵成运维系统管理教程》专栏作者赵成曾在文章中提到:

无论是运维转型还是其他技术转型,拥有代码开发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备技能。

他建议,如果对开发工作缺乏信心,可以先从Python、PHP、Go这些相对简单的语言入手。这不是说写脚本,而是你必须能够实现完整的业务功能或流程;其次,要增强产品意识。这并不要求所有的运维同事都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有很强的产品设计能力,但必须有产品意识。这个小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同;最后,增强技术操作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承载标准化、规范化体系的工具平台能够真正按照需求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题收集和一定的数据分析,可以回归到产品设计和需求流程进行改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

留给运维人员的时间有多少?

幸运的是,这个过程的变化速度目前还不是很快。一位和传统大企业打交道十几年的技术专家认为:

虽然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吸引了很多早期采用者,但目前这些新服务还没有真正落地并给传统企业带来巨大价值,其大部分应用还停留在表面,这项技术所能带来的潜力还没有得到最大化发挥。就实际应用而言,市场上公有云服务的成本仍然普遍较高,易用性也不足以达到传统企业仅凭技术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程度。

因此,虽然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但短期内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企业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来更好地实施云服务,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混合云阶段,数据流转、计算等环节都需要技术和运维人员的存在。短期来看,运维人员仍将在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如今,企业已经从简单地选择IaaS服务过渡到PaaS和SaaS层。这些产品基本上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公有云平台的训练和运营,这使得很多新兴企业只需要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需要自己开发纯技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不需要申请运维的基础岗位,就连门槛更高的分布式中间件的R&D岗位也可能大幅减少。

面对这些变化,运维人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让自己与时俱进,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是应对一切变化的根本之道。

回到原来的问题,你认为阿里云是在扼杀运维行业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