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一片深海。岸上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这海有多深。“中国人的出行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想象空很性感”,这是所有旅行公司在路演中几乎都会提到的一点。即使观点正确,在培育共享
共享出行,一片深海。岸上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这海有多深。
“中国人的出行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想象空很性感”,这是所有旅行公司在路演中几乎都会提到的一点。
即使观点正确,在培育共享出行市场的近10年时间里,也没有一个投资人真正见过钱。
这两年Gofun、首汽约车、滴滴出行都含糊其辞的表示可以实现盈利,但到底哪些板块盈利,盈利多少,盈利多少?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细说。
嘀嗒提交了招股书,为我们打开了共享出行市场的一角。
滴滴为什么盈利?
滴滴公司成立于2014年,比滴滴出行略晚两年。嘀嗒在成立之初,定位于拼车和拼车业务,已经有了顺风车的雏形。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遭遇打击,顺势而为,投入近10亿元补贴,迅速建立起顺风车+出租车的双轮驱动业务。
截至2019年底,嘀嗒在顺风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6.5%,顺风车业务也成为其盈利核心。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嘀嗒的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和1.5亿元,搭便车业务的贡献占比分别为91.9%和87.8%。
▲迪达公司业务规模
分享格式非常丰富。广义上可以包括网约车(快车、专车、拼车)、顺风车、网上打车、分时租赁等。运营模式主要分为B2C和C2C。
滴答采用C2C模式。这种模式下,运营平台主要靠打车盈利。其中,网上打车的比例为25%-35%,顺风车的比例为6%-8%,网上打车的比例一般不会。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布局比例低的商家嘀嗒能率先盈利,而其他C2C网约车平台却不能?
答案是:补贴。
补贴一直是共享出行市场的驱动力。Tick-Tick盈利的核心是其搭便车和打车业务几乎不需要补贴。
本质上,搭车不是营运车辆,不需要像B2C模式一样承担车队管理相关的运营成本,也没有营业执照和许可证的要求。
同时,搭车人通常在运营前就确定了目的地,收取的搭车费用实际上是自己出行成本的份额,所以搭车平台不需要给司机提供大量补贴。乘客方面,顺风车的成本往往比网约车和出租车低很多,不需要额外补贴来吸引用户。
出租车领域的逻辑也差不多。利用出租车网约车平台获取线上订单来补充传统的推广订单,双方互惠互利,无需向出租车司机提供额外补贴。
相比之下,网约车服务平台虽然可以获得更大比例的分成,但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平台维持补贴机制。
目前在司机端,网约车平台通常会制定新司机订单量奖励、高峰时段双倍奖励等补贴机制。在用户端,通过发放代金券和返现的方式进行补贴。例如,滴滴在10月份推出了“滴滴喵节”,宣布补贴101亿元,发放全平台、多品类的出行券。
综上所述,不是网约车不赚钱,而是网约车还处于市场竞争阶段,平台补贴投入还大。
网约车市场还能持续多久?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你可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网约车是人们打车的主流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
滴滴在招股书中引用了研究公司Jost Sullivan的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包括传统出租车(赵阳)、在线打车、在线打车和搭便车,订单总量分别约为194亿、7亿、98亿和3亿。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出租车市场仍然是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在出租车市场,传统推广出租车仍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为96.3%,而在线出租车仅占3.07%。
对比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市场份额,网约车只占整个出行市场的1/3,与出租车的博弈远未结束。
传统出租车的运力一直是网约车平台渴求的资源。目前大部分在线拼车平台的策略是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免费为其提供引流服务,同时补充自身运力,培养用户出行习惯。但从趋势上来说,网约车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出租车收费。2019年8月开始在部分城市试水,滴滴也在酝酿中。
虽然网约车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空间可以挖掘,但参与的玩家也不少。交通运输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90多家网约车公司获得经营许可。
除了滴滴这样的巨头独角兽,每个细分市场也有大量玩家。公司、聚合平台、车企平台、地方平台等。,各企业基于运营经验、算法技术、流量、车辆、牌照、运力等补贴优势,在瓜分网约车市场的蛋糕。与此同时,传统出租车公司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逐步向线上转移。
除了网约车和出租车,出行市场还有两种模式值得一提,一种是传统的长租业务,一种是分时租赁业务。
在传统的汽车租赁领域,一嗨租车和汽车公司是主要参与者。这两家公司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近年来,两家公司的利润越来越微薄。前者已于去年私有化,后者将由BAIC接管。
分时租赁领域一片混乱,前后有大量企业倒闭。此前曝光的“共享汽车坟墓”就是分时租赁模式消亡的写照。很多参与分时租赁的业内人士在讲述汽车市场的故事时表示,分时租赁模式对中国市场来说还为时过早。随着Gofun、EVCARD等几家幸存企业的转型,分时租赁模式正式走到了尽头。
整体来看,共享出行市场已经比较清晰,网约车、顺风车大战并未结束,传统出租车、租车行业转型生存,分时租赁模式基本失效。
如何跑赢网约车市场?影响共享出行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两个:效率和合规。嘀嗒能率先盈利,也正是因为它切入了网上拼车领域效率最高的板块。
传统的旅游行业缺乏效率和活力,需要借助互联网来激活。但网约车和免费搭车市场一度野蛮生长,也为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2016年以来,网约车和搭便车领域陆续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对网约车平台、车辆和司机设置准入门槛。一些地区还对搭便车订单提出了要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都要求车辆每天接单不超过2单,有的城市还设置了接单范围。
虽然监管政策已经出台,但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仍普遍存在不合规问题,包括车辆和司机不合规、以顺风车名义经营网约车、接单后转移订单等。
即使是进入上市程序的点击,也没有完全解决合规问题。调查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滴滴公司共受到52次行政处罚,均为“擅自或者变相从事网络叫车经营活动”。
在滴滴提交招股书之前,滴滴将登陆港股的传闻不绝于耳。但滴滴方面不断否认,“表示没有明确的IPO计划或时间表”。
解决合规问题可能也是滴滴不急于推动上市的原因之一。在走出顺风车的影响后,滴滴在顺风车领域的布局非常保守,在整体业务推广上也追求稳中求进。
合规问题是一只随时可能扼住每个运营平台咽喉的无形之手。嘀嗒可以率先实现盈利,给共享出行赛道上的玩家带来更大的信心。但上市后,嘀嗒无疑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效率跑赢的嘀嗒能否顺利过合规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