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贵向支付宝、微信支付发起挑战

微信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大战还没有结束,新一轮的移动支付大战似乎近在咫尺。2020年以来,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在移动支付领域频频试水,“快摇B”等短视频巨头也在跑步入场。一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5 19:47:46

微信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大战还没有结束,新一轮的移动支付大战似乎近在咫尺。

2020年以来,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在移动支付领域频频试水,“快摇B”等短视频巨头也在跑步入场。一时间,互联网新贵掀起的新一轮移动支付浪潮在国内市场迅速蔓延。随着众多新巨头的进入,移动支付战场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图片来自Canva可绘制)互联网新贵开始移动支付竞争

在被告知取代拼多多成为2021年春晚“红包互动独家合作伙伴”后不到一周,Tik Tok支付正式上线。紧密的节奏,很难不让人想起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Tik Tok抢滩付款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谋。早在2018年,字节跳动就涉足金融业务。当时,字节跳动申请了“多闪付”、“多闪付”、“多闪付钱包”等多个支付服务相关商标。2019年,字节跳动再次申请Tik Tok支付的商标,2020年,字节跳动再次申请“DOUPAY”商标。从一系列动作中,不难看出其抢滩移动支付的野心。

继字节跳动之后,Aauto Quicker和哔哩哔哩也宣布了他们的移动支付计划。去年11月,a auto faster通过现金+股票的方式收购支付机构易联支付股权,从而间接拥有支付牌照,进而推出“老铁路支付”;哔哩哔哩支付也在几天前正式推出了“B支付”,但迄今为止它还没有获得支付牌照。

其实,不仅是短视频巨头,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新贵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了移动支付大战。此前有市场传言,拼多多旗下的拼多多钱包曾计划通过春晚推广其支付系统,但此次春晚营销易手Tik Tok,无疑给了后者一个先机。

其实早在2020年12月,拼多多钱包正式上线之前,拼多多就已经斥资收购上海贝宝支付有限公司控股权,从而间接持有移动支付牌照,正式进军移动支付领域。此外,美团支付和小米支付也在频繁测试自己的金融产品。

虽然巨头们的领域不同,但在布局上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新巨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通过投资收购获得支付牌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很多因素有关。一方面,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趋紧,申请新的支付牌照并不容易;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巨头业务的扩张,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移动支付入口。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收购是顺理成章的。

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

从布局过程来看,虽然各家巨头布局移动支付的方式不同,但战略初衷都是殊途同归。

首先,发展支付是新巨头的业务需要。以短视频巨头Aauto Quicker为例。它于2016年上线。其商业模式是,用户通过购买auto更快的虚拟奖励礼物获得收入分成。这种模式在2017年达到顶峰,占其总收入的95.3%。

在此基础上,Aauto Quicker开发了电子商务和在线营销服务。其招股书显示,截至去年底,在Aauto faster现有的1.7亿直播日活跃用户中,月均付费用户已达6400万,每个用户的平均打赏金额为45.2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再看其电商业务,在Aauto Quicker的电商交易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汽车支付势在必行。同样的商业逻辑也适用于以短视频起家的哔哩哔哩和Tik Tok。

对于做电商的美团和拼多多来说,做支付更是不可或缺。电商从来都离不开商品流、物流和支付流这三个基本要素,美团和拼多多也不例外。那么,支付对互联网巨头如此重要,当初为什么不做呢?综上所述,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首先,巨头前期投入支付系统并不划算。具体来说,做支付需要巨大的业务流量和用户支持,而美团和拼多多在发展初期无法形成这样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花费大量人力和R&D资源进行支付,远不如支付微信和支付宝划算。

其次,是策略的选择。美团和拼多多在诞生之初都面临着强大的外部竞争,这就要求他们专注于核心业务拓展,暂时战略性地“放弃”自己的支付体系。如今,巨头发展移动支付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具备(海量用户、强大的市场地位等。),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因时而变。

最后,更严格的互联网监管也是重要的外部诱因。国家有明文规定,平台方不能截留用户的钱,但这对于缺乏支付体系的平台来说,难度很大。毕竟支付渠道是第三方,用户之间的交易都来自这个平台。这种交易与支付分离,非常容易滋生一些违规操作,从而诱发监管问询。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巨头们选择此时发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现实的战略考虑

当然,从巨头们在移动支付布局的后续动作来看,他们发展移动支付的尝试可能更大。

以Tik Tok支付为例。2020年,字节跳动先后完成对中融小贷和武汉何忠易宝的收购,拿下互联网小贷和第三方支付牌照。两个月后,Tik Tok接连推出两款信贷产品———《放心花》《斗分期》。

“放心花”主打小额消费,最高10000元,不提现。产品形态非常接近“花呗”。但就消费场景而言,“放心花”还是很有限的。目前主要支持在Tik Tok APP购买Dou+。相比之下,采用邀请制的“斗分期”则离“花呗”更近了一步。

根据Tik Tok电子商务的官方账号,“豆分期”是一款面向Tik Tok用户的信用支付产品。平台作为定向邀请制,只会对少数信用好的商家提供分期服务。商户开通后,普通用户也可以使用“豆分期”。用户通过“豆分期”支付,Tik Tok平台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商家。这样,“豆分期”拓展了消费场景,商家可以更好的卖货。

从这些布局中,不难看出,Tik Tok做支付不仅是为了完善其固有的闭环业务,更重要的是为了拓展新的业务可能性。

事实上,互联网流量巨头对金融业务的渴望早已不是新闻,小额信贷产品已经成为众多流量巨头的标配。尤其是在目前线上流量见顶的情况下,互联网巨头都在寻找更多的变现途径。

以拼多多、美团为例。近年来,随着拼多多、美团用户数屡创新高,用户增速逐渐放缓。在这种情况下,美团和拼多多开始把盈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拼多多已经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盈利,美团也在2020年实现了多个季度盈利。这一变化也从侧面证明了巨人战略的调整。

所以新巨头选择在这个时候增加金融业务,自然有扩大盈利业务的考虑。毕竟,对于既有流量又有用户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平台来说,金融业务无疑将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流量变现业务。这个时候,我们就等到以后吧。

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的新屋脊?

随着各巨头竞相加码移动支付,巨头之间的“火药味”也浓了许多。甚至有声音认为,新的巨头正在挑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原有的市场地位,但现实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

从目前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来看,微信和支付宝形成的双寡头格局依然稳固。艾瑞发布的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支付宝和微信分别占据55.6%和38.8%的市场份额。两家合计占据94.4%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其余不到6%的份额被壹钱包、挂钩钱包、快钱、苏宁支付等第二梯队移动支付公司占据,各公司平均市场份额不到1%。由此不难看出,移动支付第一、第二梯队的差距是巨大的。

事实上,微信和支付宝形成的“双寡头”格局从2015年就已经形成,第二梯队的企业时隔6年仍未完成逆袭。刚刚处于试水阶段的互联网新贵,更没有希望靠移动支付逆袭。

因此,短期内,新的移动支付公司不会影响支付宝和微信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强势地位。但从长远来看,作为移动支付市场举足轻重的新生力量,新巨头移动支付的推出必将进一步完善其移动生态,强化其市场影响力,使其成为影响移动支付市场的一大变量。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