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情不是特别在线,对孩子也变得挑剔了。看到我字写的不太好,总会说几句。看到他写作业很慢,就不停的提醒这个提醒那个。几次之后,我的孩子觉得很不爽,对我吼:“我知道了,我就
最近心情不是特别在线,对孩子也变得挑剔了。看到我字写的不太好,总会说几句。看到他写作业很慢,就不停的提醒这个提醒那个。几次之后,我的孩子觉得很不爽,对我吼:“我知道了,我就要这样做。”“为什么你总是谈论我?”
另一方面,我更难过。“为什么,难道我妈妈不是为你好吗?给你一些建议和提醒,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当你回头仔细想想,也会觉得不对劲。言外之意就是“你现在真的做得不好”“你要做得更好”。
说到提醒和帮助孩子,其实是挫败教育。
批评与挫折教育是我们最容易进入的教育模式,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指责和攻击,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受到“代际传递”的影响。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本能的看到问题,本能的去说教和批判。
试图用这些方法让孩子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下次犯错,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促进孩子改变和良好行为的作用。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效能”的说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说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情境下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简而言之,“人们对自己能否运用自身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信心和信念。”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自信,面对挑战和要求,越会选择主动尝试、努力和坚持。
所以“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三个方面:行为的选择(做与不做)、活动的心情(开心还是被动)、活动的坚持(努力还是轻易放弃)。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自我效能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个人的成败经验。如果能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就能不断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更容易预测成功来激活行动,形成良性循环。
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年纪小,各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多孩子都处于一种挫败的状态,比如不会写汉字,不会算公式,输了比赛或者比赛,在小组里掉队等等。这些时候,我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要么催促,要么鼓励。
一种是责备批评,拿他和其他孩子比较,或者不断提醒说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孩子说:“宝贝,没事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走吧。你很棒。”或者用物质安慰和鼓励。
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真正有效的推广方式。批评和攀比,不用多说,显然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尤其是父母还在带着情绪化、标签化的批评,会让孩子形成“我不好”、“我只是个傻孩子、坏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他们根本感觉不到自我效能感,当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很无助,会放弃。
看似体贴的语言鼓励或物质奖励,因为孩子自身的经历并没有让他有成功的体验,无法形成持久的内心信念,就像一个气球。刚开始气球很大,信心满满,但是时间久了会褪色,受刺激会爆。
如何增加自我效能感增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是减少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不断让儿童感到“成功”。
“成功感”不等于成功的结果,而是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即使看似失败,我们仍然可以帮助孩子发现或创造一些小成就,体验成功的感觉。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后,一种无望无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导致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感到无助、愤怒、自我评价降低、动力减弱到最低水平。
所以,不要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了。只有成功才能促进成功。
1.关注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增加孩子的成功感。
“在这一页上,这两个字写得真好。嗯,这个字的竖字很直,这个圆点不太大也不太小,刚刚好。”当孩子的书写被标上C的时候,我们不妨创造一些成功的心理体验。
“看,我们答对了7道题。”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的七个问题上,而不是错误的三个。
示弱,请教孩子,展示他的能力;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哪怕是一点点小事,哪怕没有解决问题,他都会把自己做的一两步或者一点点想法作为一个小成绩,肯定他。让他一起为自己的小进步鼓掌,让他体验“成功感”。
2.降低难度和失败的可能性。
本来我们要跳100根绳子,跳30个球。评估宝宝的真实水平,不要去追求一个很难的目标,提高一个。是的,一个就够了。
比如孩子一般有10个稳定球。今天他们只要连续三次11球,就完成任务,奖励明星。能跳12个球,哇,简直是超额完成任务。太神奇了。同时,用表格记录你的任务、目标和完成情况。你只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在表格上打勾,通过数据把进步和成功形象化。
虽然孩子知道自己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但是目前我们妈妈给孩子的这种快乐和兴奋,配上直观的进度图,就是一种恰当的“成功感”体验。
要学会拆解目标,降低难度,需要很长时间。只要有可持续的良性循环,100根跳绳就不是梦。
3.正确归属。当孩子学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非永久的、可改变的原因时,就能大大增强他们对成功的信念。
老师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孩子答错了。“我知道你会做这个题目,但是今天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感觉有点紧张。只要我们学会放松,我们就会把它做好。得了吧,要不要你妈妈提问,放松一下,再试一次?”已经不是本能反应了。小孩子真笨。为什么他们总是这么粗心?
指出问题时,只说当前事件不是针对孩子的,不放大不贴标签,把失败原因归结为具体事件和多变原因。给孩子一些可以突破的方向,一旦突破,再次给予肯定和解释,塑造孩子内心的“成功感”信念。
在学习和生活的许多无形的时刻,由于竞争的激励、学业的压力、外界的比较和评价,大多数孩子会频繁地感到沮丧。孩子的感知能力通常较强,但解释能力较弱,容易做出错误的归因,从而导致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质疑,悲观,丧失主动性。
4。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解释风格,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还要教会他们正确归因的原则,让他们开始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学会反驳。
比如,当一个同学看到孩子的画,嘲笑孩子没用,连画都不会画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同学的观念是错误的。画的不好只是自己具体事件表现不好,并不代表自己琴弹的好,导致画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时间仓促,练习不够,并不是因为自己。
每一种解释都是永久的或暂时的,普遍的或具体的,个人的或非个人的。面对不好的事情,要用暂时的,具体的,非个人的理由来解释。相信自己一无是处,无能为力,是接受了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原因,但实际原因是“我从小(具体)画画的经验比较少,但这幅画不好(临时),那天我很着急(其他原因)。”
经常举例子,让孩子判断解释是永久的还是简短的,普通的还是具体的,个人的还是非个人的,并引导偏差部分进行反驳,逐渐训练和形成孩子积极的解释风格。
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和解释风格,发现和改变孩子的解释风格,减少挫败感,创造成功感,帮助孩子修复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父母应该让孩子在成功之前体验持续的“成功”。